利簋

浏览

中国西周武王时期青铜器。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资料一

簋高 28厘米,口径 22厘米。深腹,圈足连铸方座,双耳垂珥,作兽首口衔鸟头之状。器腹及方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这种圈足连铸方座的簋是西周初期新出现的形式。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之日的早晨占有商国。辛未这一天,武王在地驻师,赏赐青铜给有司利,利以此作了旜公的宝器。据《尚书·牧誓》、《周书·世俘解》、《史记·周本纪》等书记载,武王征商决战之日为甲子朝,与此器铭相合,证实了文献所记。利因参与伐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在决战后的第7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

图

资料二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为周武王时名利的“有司”(官名)所作。此簋是现知最早的一件西周铜器。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县的一处周代窖藏中出土。现藏临潼县博物馆。

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深腹,圈足下附方座。双兽头耳垂珥。腹和方座饰兽面纹、夔纹,圈足饰夔纹,都以云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还饰有蝉纹。簋腹内底有铭文4行、32字:“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又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珷是武王生称。铭文大意为: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日早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因而很快就占有商国。八天之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地的师旅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用来作纪念其先人旜公的宝器。对于铭文中的“岁鼎”,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岁鼎”即岁贞,指贞问一岁之大事;有人认为“岁鼎”为越鼎,即周武王伐纣得鼎;但一般多主张指岁星而言。簋铭中的甲子纪时,不仅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也证实了《世俘》、《牧誓》等周代文献对武王伐商一事的记载。

利簋 利簋铭文拓片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资料三

利簋(“gui”的第三声),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在当时,利簋最初的用途是用来盛装稻、粱等食物,犹如现在盆碗。利簋除了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外,更是祭祀或宴享时重要的礼器,和鼎一起配合使用,关于这一点在《周礼·舍人》和《易·损》等古籍中都有相关的文字记载。

铭文中所提到的右史,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商军溃败之后,身为右史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

释文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

当然,还有一种声音是这样解释的:周武王征伐商国,在甲子日的早上举行岁祭,并进行贞卜,得到能克商的吉卜,把这一消息传闻官兵,士气大振。在第二天乙丑早上占有了商,辛未那天,周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上次右史利铜,利就用这些铜做檀公宝尊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