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养生成时尚

浏览

在中医古籍及其它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丰富的我国古代老人的养生健体、延年益寿之法,其中食后养生法至今还广为人们所习用。具体地讲,食后养生包括四宜七忌,老年人平时除了注重饮食调节外,若能持之以恒地运用,对健康长寿定有效益。

食后宜漱口: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食毕当漱口数遍,令牙齿不败口香。说明食后漱口有益于口腔清洁和牙齿坚固,而且能保持口腔湿润度,对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有一定的作用。经常漱口还可以刺激舌乳头上的味蕾,增强老人的味觉功能。老年人齿落牙稀,食物残渣易滞留于口中,所以每餐饭后都应漱口。漱口还可刺激口腔中的腮腺、舌腺、颌下腺等唾液腺分泌,有助于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

食后宜赏乐:古人说:“食后不可即怒,怒后不可便食”,告诫我们在饭前饭后切勿发脾气。因为饭前食后的情绪如何,将影响人体的消化和吸收。故中医有“思伤脾”之说。《寿世保元》还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亦有“脾脏闻乐即磨”之说,并有一套“音符”奏出柔和清越的音乐,以配合进食,这样可以“陶冶性情,溶溶似醉,元气归宗,乐以忘忧”。由此可见,柔和轻快的音乐,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作为一种良性刺激而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使人们摄取到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需要。

食后宜摩腹: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饭后用手轻摩腹部,能促进腹腔内血液循环,加强胃肠功能,对老人健康长寿十分有益,食后摩腹还可作为一种良性刺激,有益于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且能活血通络。其方法是:以肚脐为中心轻轻摩腹,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以顺时针方向,用手掌环转摩腹。本法尤其适用于患病体弱的老人。

食后慢步走:民谚云:“饭后百步走,寿活九十九”。《摄养枕中方》中说:“食止数百步,大益人”。《寿世保元》也指出:“食讫当行步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有所作为,乃佳”。食毕小憩后再散步,可以增强胃肠蠕动,增加胃肠血液营养的供应,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食毕切忌急步快走,或登高跳跃;也忌食后即卧,或坐读报刊,古人说:“饱后勿便卧”。因为食后即卧会使气血凝结,脾失运化,损害健康,引起疾病。

同时,饭后还应注意七项禁忌:一忌饭后马上吸烟。据有关试验测定,饭后吸一支烟摄入的有害物质,要比平时吸十支烟所摄入的还要多。这是因为人在进食后,胃肠的蠕动增加,血液循环加快,此时人体吸收烟毒的能力达到最高峰,香烟中的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内也就最多。所以,饭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最大;二忌饭后立即喝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这种物质进入胃肠道后,能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三忌饭后立即洗澡。饭后洗澡,会使人体四肢、体表的血液量增加,胃肠道的血流量就相对减少,从而减弱了肠胃的消化功能;四忌饭后即放松裤带。饭后将裤带放松,会使餐后的腹腔内压下降,消化器官的活动度和韧带的负荷量就要增加,此时容易发生肠扭转,引起肠梗阻或胃下垂,出现上腹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五忌饭后立即睡觉。尤其是在夏秋季节,饭后便想马上午睡,这使刚进食的饭菜滞留在肠胃中,不能很好地消化,时间一久就会诱发胃病、肠炎等;六忌饭后剧烈运动。当食物进入胃肠道后,胃肠道在消化食物时,需要大量的血液供给。饭后立即参加各种剧烈的运动,运动器官也需要大量的血液,这样一来,就会相就地减少胃肠道血液的供给,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饭后胃内食物较多,重量较大,如果运动过度会造成胃下垂;七忌饭后立即大便。有人习惯于饭后解大便,但这种习惯很不好。因为在饭后解大便时,会增加腹腔的压力,当腹腔内压力增加后,胃肠道的血流减少,影响食物的吸收消化。在便后,腹腔内的压力又会下降。腹压的增加和减少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影响食物的消化。另外,在饭后胃酸、消化酶分泌增多,胃的蠕动增加,饭后大便时,由于腹腔内压力增大,会导致胃酸及消化酶返流至食道内,时间一长,可能会形成返流性食道炎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