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笙老人的养生之道

浏览

编者按:骆玉笙老人艺名小白玉霜,寿享期颐,生活方式颇合养生之道。阿东同志曾对其进行采访,现刊出采访记,以饷广大读者。

当年以一曲撼人心魄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而轰动全国的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如今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我见到了这位满头白发,但清健睿智的老人。谈及两年前在北京的那次见面时,她说:“记得记得,那次你们是两个同志,是在高部长家。”

骆老在天津福泰温泉的公寓居室宽敞明亮,装饰陈设现代典雅。她与江泽民同志等领导人的合影,摆放在客厅和壁柜上,一盆盛开的杜鹃花,使人顿时沉浸在充满生机和温馨中。

90岁的骆老虽然听力不太好,却很健谈。她说在不久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的白内障手术很成功,现在视力基本恢复。骆老说她现在每天需要按时吃药,但力争做到自己管理自己,尽量不给别人添太多的麻烦。

骆老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后喝牛奶、看报纸、看电视。她说这样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大脑处于思考状态,借此保持思维灵敏。她很注意用眼卫生,无论看书报还是看电视,都不超过一小时,而且看后还要做眼部的按摩。她说:“我自己给自己做,一来可保护眼睛,二来可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午休后,骆老或给学生上课,或写字读报。生活中的骆老睡眠不多。她说:“睡眠充足并不是睡得越多越好。医生告诉我,睡眠时血液循环减慢,会增加形成血栓凝块的危险,还会引发心脏病和中风。每天睡7个小时,自己感觉挺好,有精神。我建议老年朋友不要贪睡。”以前骆老早晨习惯做一些轻微的劳动或运动,因自幼学过京戏,就爱做京剧里的动作,像起霸、云手等造型,做得得心应手,飘逸洒脱。然而岁月无痕,磨砺有声,现在她唯一能做的运动就是在室内散步了。

骆老认为运动锻炼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对老年人来讲,精神舒畅,心理健康,才最为重要。骆老说,她的养生之道是三个字:忍、宽、乐;概括地讲就是凡事不要冲动,心胸要宽广,尽量多找些生活的乐趣,别跟自己闹别扭。具体地讲,忍就是不怕吃亏,待人要宽厚诚恳,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周围人们的尊敬,人只有活在这样的氛围里,才会活得有滋味,才会越活越有精神;宽就是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难免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但是,只要不将烦恼放在心上,拿得起,放得下,胸襟开阔,达观处世,就为健康长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乐观包括四个方面:助人为乐、苦中求乐、自得其乐和知足常乐。

助人为乐,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应尽可能去帮助别人,在帮助不幸者过程中获得享受,是人的重要美德之一。生活中的骆老乐于助人,社会上搞赈灾、助学、兴办公益事业,她总是积极参与,慷慨解囊,捐资扶助。她说:“一个人只有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一个人多一份爱心,整个社会风气也就会好起来”。

苦中求乐,在困境中不消沉,在逆境中不绝望,人生就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文革”中,身处逆境的她,照样背诵唱本,调剂自己的情绪,苦中求乐,既有精神的寄托,还能暂时忘却苦恼。

自得其乐,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越是工作繁忙,时间越紧,越要注意自我调节,使自己永远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知足常乐,人不能欲求太多,这山望着那山高,在名利前更需要冷静的头脑,要适度、适量,留有余地。骆老认为,追求享受和贪图名利是永远都没有止境的,这样活着太累,只有淡泊名利、安于清贫才会对生活的物质条件感到满足。她说:“演出结束后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是我的最大满足。因为这是观众对她演好京韵大鼓的鼓励、肯定和支持,有好的演出效果是一个演员一生中最大的追求,最大的快乐”。

如今,骆老是“四世同堂”。老人的独生子过世后,她没有因“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被击倒,而是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生活。难怪骆老的邻居们说:“有骆老的地方就有笑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