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恐病心理的危害及其调节方法

浏览

人在患病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乐观者能够注意情绪的调节,能“与病同舞”;悲观者往往消极沮丧,畏病如虎。显然,前者容易康复,后者对病情不利。

有一句名言“哀,莫大于心死”。说明情绪影响着生命和健康。国外一位心理医学家,为了验证情绪对人的影响,在法警的配合下,从监狱中选择了一名死刑犯作研究实验。他对死刑犯说:“你已判处死刑,即将处死,为了不让你死的痛苦,我们决定采用安乐死的方法——割断你的动脉,让血慢慢流出体外,使你平静地,无痛苦地死去,死刑犯欣然从命。行刑在半夜进行,死刑犯被蒙上眼睛,带到旁边装有水龙头的椅子上,割破死刑犯手腕皮肤,同时拧开水龙头滴水(滴水声犹如流血声),心理学家不时告诉死刑犯:“你现在已被割断桡动脉,在不断流血。血已流去三分之一,开始头晕了。现在的血已流去四分之三了,你将不省人事了……不久,死刑犯果然安静地死在椅子上。实际上,死刑犯是在极度恐惧的情绪中,在心理学家的暗示下被“吓死”的。

无独有偶,曾经有一位老同志骑着自行车去医院体验,当他拿起医生的化验报告,得知自己有可能患有严重疾病时,他不但不能再骑自行车,而且一下坐在椅子上不能动了。

与上述两例决然相反的是,有一名患晚期癌症的妇女,经3次手术也未能根治,医生都断定她只能再活3个月。但这位妇女因丈夫刚去逝,很希望能看到刚3岁的儿子长大,学业有成,接管她丈夫的公司。强烈的信念支撑着她垂危的生命,使生命神奇般地延续了20年。

以上说明,恐惧心理对人体有着巨大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而具有强烈生存信念的人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复活,使生命得以延长。

俗话说“怕死的人死的越快”。进入老年期,由于机能衰退,精神脆弱,最容易产生惧怕疾病的心理,身体一有点不舒服就寻医问药,检查化验,惶惶不可终日。还有些老年人,闲着没事便胡思乱想,杞人忧天,经常在脑海中设计一些患病情节,来进行自我折磨,从而促进了疾病的产生。从现实来看,老年人惧怕疾病的心理一旦定型下来,生理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局部疼痛、呼吸急促、消化不良、心脏难受、失眠健忘、全身出冷汗和伴随出现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疯狂等精神异常。这些都容易诱发许多老年病,如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白内障、糖尿病、溃疡病等,是一种很危险的因素。

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认为,心理状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容易产生严重惧怕疾病心理的老年人,首先与他个人敏感、脆弱的性格有关。如把生活评价为完全不幸,过度关注自己的痛苦,低估自己抗衰老、抗疾病的能力,生活只能幸福而不能忍受自己有一点不舒服,感到别人都好而自己最为不幸等。另外,长时间生活在紧张的环境中,都是产生恐病心理的原因。

英国皇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3748名癌症手术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其中注意精神调节,相信自己能战胜疾病者,10年以上存活率达31%;而那些情绪沮丧,精神崩溃者大多数在手术后不久死亡。研究以为,患病后讲究心理调节的人,之所以能战胜疾病,获得康复,是因为精神因素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积极的心理状态能调动自身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神经递质对免疫器官产生支配作用,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增强这种支配作用,从而使免疫力提高。另外,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激素起作用,其中主要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而病中精神崩溃的人,可反馈性地使血液中T淋巴细胞减少,且会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作用,此种改变则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事实说明,在疾病面前,精神一旦崩溃,免疫力就会下降,就会成为疾病的牺牲品。

那么,如何克服老年人的恐病心理呢?首先要识别你的恐惧状态和找出引起惧怕的原因,然后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想法,将心理彻底地放松下来,懂得不良情绪是健康的大敌。在生活上还要保证足够的睡眠、营养和锻炼等。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人一旦患病,也不要害怕,要用大无畏的精神和信念去战胜它。心理医学研究认为,人在罹患疾病时,需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勇气,这样可有效地调动机体内潜在的免疫力量,促进早日康复。实践证明,人类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能直接干预机体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增强对疾病的耐受力和抵抗力。所以,培养乐观精神,保持健康心态,敢于正视疾病,与疾病抗争,是获得健康、延长寿命的强大动力和武器。

老年朋友一定要牢记:在疾病面前,别让心太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