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龙舟竞渡时

浏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俗称“端阳节”,而龙舟竞渡则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我国为龙舟的故乡,三千余年前的西周古籍《穆天子传》中已有“刻大桐木为虬头”的记载。古时的龙舟装饰十分讲究,舟身窄而长,有龙头、龙尾,还有鳞甲,船上结七彩,张旗伞,舟首装上威风凛凛的木雕龙头,头两侧装上水牛形的大角,即龙角。角上还写有寓意吉祥的词句,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现代的龙舟,一般也是舟作龙形,装饰各异,别有风采。体育比赛的龙舟,一般用木材或玻璃钢或合成材料制成。

龙舟竞渡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已出现。浙江鄞县出土的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钺上就有古代越人竞渡的图像。民间赛龙舟的习俗,在唐代已盛行。每到端午这天,人们倾家而出,观看龙舟竞渡。竞渡之时,岸上彩旗猎猎,鼓乐喧天,人声鼎沸,呐喊助威。在有声望的长者指挥下,十八对身强力壮的划手并排于舟身两侧,个个身穿色泽鲜艳的衣服,腰束织锦布带,头戴毛巾,齐心协力,振臂奋力,浪花飞溅,龙舟似蛟龙腾水,离弦之箭,令人眼花缭乱。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正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当时龙舟竞渡盛况:“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斜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宋代黄公绍《端午竞渡棹歌十首》所写的“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标看吴儿。”把宋时龙舟竞渡夺标的盛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池标图》和元代王振鹏的《龙舟夺标图》也都细致真切地再现了当时的热烈情景。龙舟竞渡以夺标为胜,杆竿上挂着的锦彩就是奖品,这就是今天“锦标”一词的由来。如今,在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江南水乡,龙舟竞渡尤为盛行。1984年国家决定把龙舟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并于1985年成立中国龙舟协会,每年举行全国或国际龙舟赛。现龙舟运动已遍及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的传人发明的龙舟已驶向世界各地的江河湖泊。

龙舟竞渡场面壮观热烈,牵动了诗人的情愫,成为端午节诗人高哦低吟的好题材。唐代张说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储光羲的《官庄池观竞渡》:“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去来波。”宛若一幅幅龙舟竞渡风俗画,清新又动人。唐代白居易的“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归。”则反映了当时龙舟竞渡出现以夺锦标为胜的情景。宋代陆游的《归州重五》诗,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把竞渡盛况描绘得呼之欲出,气象非凡:“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清代董平章的诗句:“堂开宛在俯中流,士女倾城尽出游。记得小西湖上路,罗衫纨扇看龙舟。”描绘了当时人们倾城看龙舟竞渡的盛景。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形成了风情各异的龙舟赛。温州水乡每年端午常有龙舟竞渡之举,“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龙船船身绘画龙鳞,船上旗帜和划手服饰皆同一颜色,竞渡时,各“龙”齐头并进,煞是壮观。湖南汨罗江是龙舟的故乡,每逢端午赛龙舟时,人们身穿盛装,点着蜡烛,抬着龙舟到屈子庙祭拜,然后挂红下水,一声炮响,船似箭发,两岸欢呼,热闹非凡。广东的龙舟赛,分斗龙船和划龙船,前者用于比赛,后者作为表演。广东龙舟长达30余米,桡手有七八十人之多,竞渡之时,鼓乐齐鸣,场面蔚为壮观,广东的《赛龙夺锦》乐曲,正道出了个中情趣。贵州黔东南苗族的龙舟与一般龙舟不同,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称为“母船”,船上由鼓手指挥,两边的船身较短,称“子船”。比赛时,金鼓齐鸣,奋力夺标。福建厦门集美国际龙舟节邀请赛闻名遐迩,这里龙舟池四周长1800米,专为龙舟竞渡而建的,每届龙舟节,世界各地龙舟好手云集,划着风情各异的龙舟,劈波斩浪,场面扣人心弦。四川万县的龙舟赛大都在长江里进行,龙船是特制的“泥鳅背”式的尖底狭长船,大的可容七八十人,每船有一手执令旗者立于船头,领呼号子,鼓动士气,竞渡终点以夺旗或抢鸭子告捷。云南澜沧江上的龙舟,头与尾系木雕而成,每只船可容四五十人不等,船中站立者是一个敲击芒锣的指挥者,船头有三四个彪形大汉,双手紧握龙头,虎扑在舱板上,随着锣声有节奏地压动船头,使船点头排浪前进,场面壮观至极,令人驻足。

千百年来,端午龙舟竞渡经久不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更具无限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