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应急保障:展示在世界面前的综合实力

浏览

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考验我国承办国际大型活动的能力,更是对我国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全面考验。医疗应急保障始终是军队卫勤系统的第一职责,武警总医院医疗应急团队作为奥运村综合诊所惟一专业分队,24小时战备值班,他们凭借过硬的技术、丰富的救援经验,努力践行“保健康就是保奥运”的庄严承诺。

“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达到现场展开救治,那是我们的失职”

2008年8月18日深夜12点,格鲁吉亚运动代表团一名教练突发心绞痛,奥运村应急医疗队员立即赶到病人住所进行了心电监护和吸氧,并快速做出诊断。该国队医见证了救治的整个过程,他连连表示没想到这么快到达、没想到救护车设备这样齐全,他说:“你们是非常专业的团队、专业的人员。”

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主席杰奎林斯特教授闻知此事,特意请北京奥组委人员转达感谢和祝贺。他说,奥运村医疗应急团队快速高效的急救转运令人满意,我们对北京奥运会的医疗服务保障充满信心。北京奥组委运动服务部副部长戴建平表示,这检验了北京奥运会医疗救治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转。

作为中国医疗的窗口,奥运村综合诊所应急医疗团队保障范围是奥运村、“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等,保障对象是开闭幕式九万余运动员、观众等,日常要承担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万余人的基本医疗服务和院前急救医疗保障。

应急医疗团队队长彭碧波说,年初,由院长郑静晨、政委贾临波挂帅的奥运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即高效运转,组织专人对历次奥运场馆内救援特点进行广泛调研,制定了特殊情况下的救援预案,开展奥运村内急救线路、大规模院前急救、现场组织指挥等内容的培训演练,进一步完善高空救援、楼宇间救援、狭窄通道内救援预案,并且成立了专业反恐应急卫勤保障分队,针对毒气、生化袭击等恐怖事件进行实战演习,全面提高了多样化卫勤应急能力。7月20日入驻奥运村综合诊所后,24小时保持战备值班,并制定了10人、20人、30人出队方案。最后他表示:“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救治,那是我们严重失职。”

应急救治,靠的是过硬的专家团队

5月13日,在北京奥组委与中国红十字会联合举办的“与奥运同行”救护演练中,由武警总医院医护人员组建的中国红十字紧急救援队变“把病人送到医院”为“将医院建到一线”,把野战医院快速前送到街道、场馆、野外,全新的救护模式让其他奥运会协办城市红十字会代表赞叹不已。

这种全新野战救护模式的支撑者是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保障队伍。该院组建的30人应急医疗团队,涵盖了骨科、呼吸科、急诊科等27个专业科室,是从近300名医护人员当中选出来的,6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平均年龄32岁,16人为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经SOS认证,并有赴阿尔及利亚地震、印尼海啸等国际救援的实战经验。

呼吸系统专业老专家张丹梅被北京市卫生局选为第一批专业志愿者;顾晓明,年龄最大的博士生导师始终担纲应急保障第一组组长;心内科博士韩玮、骨科主治医生王明新等数十位队员从四川抗震救灾前线归来,征尘未洗就立即投入到了备战奥运医疗保障任务之中。队员张永清父亲重病住院抢救,母亲因为高血压、心脏病生活需人照顾,她舍小家顾大家,全力以赴投入到奥运村诊所应急医疗保障任务之中。

正是这样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医疗应急保障团队,从7月20日到8月24日,夜间累计接诊、处置伤病员349人次,协同其他科室接诊115人次;日门诊量30~100人次;紧急出动、指挥转送危重病号20人次……

一流保障,靠的是一流的装备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装备打什么样的仗。虽说这话有失偏颇,但一流的装备可以实现快速救治,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

作为奥运定点医院,早在三年前就筹资数亿元资金,建成医疗综合楼,使床位扩展到1100多张,医疗科室增加到65个,并及时开通了奥运专用门诊、奥运记者、工作人员就医的绿色通道。

2005年3月,投资500多万人民币,建成“国际野战救援医院”,野战医院分检伤病员、外科手术、特殊化救治、转运伤员、生化救治等七个救治单元,从接受命令到展开各种野战医疗器械,用时不到五分钟,在半小时内可同时开展2~3台外科手术,形成全天候紧急救援能力。

2008年4月,中华医学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2007年度医学科技颁奖大会,武警总医院的卫勤研究课题喜获殊荣。他们致力构建的国际灾害医学救援的理论体系框架等填补了该领域的多项空白。后来这些理论在奥运应急保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和实践。

在整个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医疗队员们以过硬的个人素质和出色的团队精神,多次受到奥运村综合诊所经理马遂等国际奥委会官员和各国运动员的好评,称赞他们是奥运成功的得力保障者,并被北京奥组委评为“五好”医疗团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