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读后感3篇400、800、1800字

浏览

本文含读《文艺心理学》有感、文艺心理学读后感(424字)等400字、800字、18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3篇,供您参阅。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_424字

写于三十年代的文艺理论书籍。这才知道现在的文学概论中的许多东西原来也不过来源于它,区别只是现在的文学概论更加晦涩,同样一件事,朱光潜已经说清楚的,现在的书偏要说不清楚。

对比朱光潜自己的《西方美学史》和他学生的《西方美学史》,只要看上几页,就知道什么叫境界的差异。

只有真的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作家称为“老师”——这是一种直觉的冲动(只可惜这个名称现在被用滥了)。

你我都无福坐在这位大师的课堂里,然而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见严肃的介绍定义,严谨的爬梳脉络,还有通俗如口语的文字解说,和“还好哲学家为数不多”的小玩笑。

这本书,本来就是朱光潜的课堂讲义——

真正的好老师、真正的好教材。

我要庆幸我的大学课堂中,也遇上过不少好老师。

他们既不会满腹经纶,却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会上课吹牛下课拉瓜,貌似很有亲和力,却什么也没教。

书里传达出的,是一种让人亲切到想流泪的气氛——

真正的大学课堂。

成语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如:《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又如:仲老,真佩服,满腹经纶!这果然是奥妙! ——茅盾《子夜》二

成语拒人于千里之外:拒:拒绝。把人挡在千里之外。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如:《孟子·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又如:而往往卷俎而退者多,置虚命彻者少,池池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八首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_846字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成语寥若晨星:寥若晨星[liáo ruò chén xīng],意指清晨广大辽阔的天空,星星十分稀疏。形容数量稀少。语本晋·张华〈情诗〉五首之二。[源]晋·张华〈情诗〉五首之二(据《玉台新咏·卷二》引)明月曜清景,胧光照玄墀。幽人守静夜,回身入空帷。束带俟将朝,廓落晨星稀。寐假交精爽,觌我佳人姿。巧笑媚权靥,联媚眸与眉。寐言增长叹,凄然心独悲。南朝齐·谢脁〈京路夜发〉诗(据《谢宣城诗集·卷三》引)扰扰整夜装,肃肃戒徂两。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犹沾余露团,稍见朝霞上。故乡邈已敻,山川修且广。文奏方盈前,怀人去心赏。敕躬每局蹐,瞻恩惟震荡。行矣倦路长,无由税归鞅。唐·韩愈〈华山女〉诗(据《全唐诗·卷三四一·韩愈》引)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陞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軿。观中人满坐观外,後至无地无由听。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去青冥。豪家少年岂知道,来遶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典故]“寥若晨星”原作“廓落晨星”。晋朝张华〈情诗〉“廓落晨星稀”一句,原指清晨广大辽阔的天空,星星十分稀疏的景象。演变到南朝齐人谢朓〈京路夜发〉诗:“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及唐韩愈〈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则以“寥落”一词来形容清晨天上星星稀疏的景象。而出现“寥若晨星”这句成语的书证,则要到清朝章回小说《冷眼观·第一〇回》:“须臾,各人所叫的堂差已如鸟兽散去,房里依然剩我们四五个人,寥若晨星,倒觉耳目为之一净。”才能见到。文中“寥若晨星”意指人数稀少。

成语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如:《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又如: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_1835字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着。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

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成语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如:《汉书·谷永传》:“臣才朽学浅,不通政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又如:在下虽有此志,只是才疏学浅,年纪又轻,经练更少。——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

成语引入歧途:歧途:岔路。带到错误的道路上。如:王朔《我是你爸爸》:“尤其是你又知道什么是对?没叫她引入歧途,你替她着什么急?”又如:我被他引入歧途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