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读后感5篇300、600、700、1300字

浏览

本文整理了读《甲午大海战》有感、爱国电影观后感观《1894甲午大海战》有感(302字)、《甲午大海战》观后感(569字)、甲午大海战观后感(714字)、勿忘国耻《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323字)等300字、600字、700字、13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5篇,供您参阅。

爱国电影观后感观《1894甲午大海战》有感_302字

这天,我看了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深有感触。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致远舰全体官兵奋力抗敌,连破敌方三艘舰船。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击沉。看完这个电影,我的眼角湿湿的,致远舰官兵那满腔热血保卫祖国的情感打动了我。弹尽粮绝、孤寡无助的舰船,在面临敌方围剿时,没有举手投降,没有卖国求荣,而是毅然组织了反击。在当下社会,中国人逐渐变得麻木,只为自己而努力,从来不为国家着想。想想都可悲!试想以后若有强敌来犯,中国该如何自卫!所以,不要让悲剧发生,从现在做起,时时以国家利益为先,以民族未来为重,有所作为而报效祖国,告慰昔日致远舰壮烈牺牲的壮士英灵!甘肃天水秦安县兴国四小六年级:李晖煜

成语有所作为: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如: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又如:对这个问题,苏联是能够有所作为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成语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如:宋·魏了翁《故太府寺丞兼知兴元府利州路安抚郭公墓志铭》:“血战三日夜,矢尽援绝,遂死之。”又如:他们已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_569字

邓世昌的牺牲,清政府的腐败,大汉朝的灭亡,还有那不明事理的慈禧太后,永远是人类历史中不堪回首的一页。

一朝的看法皆能知道一国胜败。清朝的大多数官员贪污腐败,而日本的官员宁可自己吃苦,也不让百姓叫屈。再看看一艘军舰,清政府的太后要办好六十大寿再去“考虑”买不买,而日本的首领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军舰。资金不足,宁可自己只吃一顿饭,也要买下这个胜利的筹码。

开战前,邓世昌早已明白了清政府的腐败,买弹药的钱也让贪官们花天酒地去了。为了不让小妹伤心,他说一定会回来的,其实他此去早已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开战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海军正在奋勇抗敌,但清政府呢?正在为慈禧庆祝六十大寿,到处歌舞升平,饮酒作乐,哪把战事放在心上。这一幕让我看了愤愤不平,深恶痛绝。

看着那一具具森森白骨,我仿佛看见日军对我30万同胞的残忍屠杀……硝烟未散的战场,被摧毁的家园,流离失所的难民……让我刻骨铭心,永远难忘。

当中国海军最后一颗炮弹打不响的时候,这场甲午海战注定只能以失败收场。因为清政府这颗200多年的大树,里面到处是蛀虫,只能枯死,最后灭亡。

当我们沐浴着阳光的时候,也永远不要忘记历史的殷鉴。接受挑战,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抛掉从前陈旧迂腐的行事方法,取代以积极向上的处事原则,这样中国才会永不落后于时代,站上世界之巅。

成语深恶痛绝:恶:厌恶;痛: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如:《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又如:不象他对于墨家那样的真心的深恶痛绝。——闻一多《杂文·善于儒、道、土匪》

成语战火纷飞:形容战斗频仍、激烈。如: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一章:“经过了这场灾祸的考验,好像当年跟着担架队闯了一趟战火纷飞的疆场回来。”又如:这种友谊来自战火纷飞的年代。——李国文《月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_714字

在一个周末,我闲来无事,爸爸叫我看了一部电影《甲午大海战》,看完这部影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1894年9月18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可恶至极的日本军海上交战的事,当时的清政府贪污受贿,花费大量的钱财去吃喝享乐,更可恶的是,权利已经被昏庸无道的慈禧太后掌握了,她丝毫不顾人民的死活,不重视军队的建设。

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皇宫里还在为慈禧太后做六十岁大寿,把许多钱财挥霍掉了,以至于北洋舰队的战舰大部分是德国的二手货,只有一小部分战舰,是李鸿章攒钱买的德国最新的铁甲巡洋舰

相比,当时的日本首相很注重军队建设,耗费大量钱财培养人才,购买新式铁甲舰,而且,火炮也是从英国购买的远程火炮。没钱,就把全国官员的工资减少十分之一,每天只吃一顿饭,剩下的钱用来充实海军的装备。如果,我们中国官员把贪污的钱财全部用来买装备,那我们就不会被打了。

甲午大海战刚开始,日军就充分地发挥了新式武器的优势,10分钟后,就击沉了四艘北洋海舰,可是他们连损伤都没有,致远舰舰长邓世昌大怒,一连击沉了五艘日本舰,打出了中国威风。可是,最后炮弹没有了,只有穿甲弹,可是这些对日本舰没用,在这个时候,一艘日本战舰把致远舰侧翼击中,他们有倾斜的危险。到这个时候,致远舰冲向日本吉野舰,结果被击沉了。邓世昌和他的狗都牺牲了。看到这里,我被感动了,中国军人的精神令我感到钦佩。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领导人很注意军队的发展。我们中国也有了许多武器:“核导弹”、“核潜艇”、“055型巡洋舰”……相继面世。

我们作为中国以后的主人,一定要注意以前的历史,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_719字

我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不禁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慈禧太后的懦弱而气愤。这部电影主要说李鸿章上书,建议光绪皇帝建立海军学堂来培养海军,光绪皇帝同意了。少年时期的邓世昌和刘步蟾等人就在这里认识了。长大后,邓世昌与他的儿时的同学们一起加入了北洋舰队,并当上了致远号铁甲舰管带。此时,日本正在密谋并吞钓鱼岛。可是,日本众大臣认为中国已经有一个比美国舰队还要恐怖的庞大的舰队,如果开战,可能会惨败。日本天皇令全日本大小官员从每月的俸禄中拿出十分之一来组成一支和中国一样的舰队。日本首先买了一艘新式快速舰——吉野号。这时,李鸿章发现导弹数量严重不足,有的舰艇上只能用打木头船的导弹来打铁甲舰,而从外国买一批导弹最快也要几天后到达,刘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终,日本主动挑起事端,北洋舰队被迫应战。这场战争最后以日军胜利而告终。一位洋人曾说过:“中国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们以为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他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烟又睡着了。”战后日军统领东乡平八郎的助手问东乡平八郎为什么在清国境内的军舰没有过来救援?东乡平八郎说:“这正是中国的特点,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能团结起来,那现在站在这里的就不是我们了。”看完后,我不禁感到一阵阵失落和气愤。清政府的腐败才使这次海战的失败,慈禧太后意从北洋水师的军饷中拿出几百万来修整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导弹用尽。我对日本这种侵略他国的恶劣行径深感愤怒。现在,日本还在对钓鱼岛蠢蠢欲动,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我们一直坚持的刚柔并济的外交策略充分体现了一个打过的风度和情操,爱好和平,但是我们不畏惧战争,如果必须通过战争获得和平和尊严,新时代的我们也一样会敢用生命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成语蠢蠢欲动:蠢蠢欲动[chǔn chǔn yù dòng],意指像虫子一样扭曲着身躯欲有所行动。比喻人意图为害作乱。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源]《左传·昭公二十四年》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缾之罄矣,惟罍之耻。』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献子惧,而与宣子图之,乃徵会於诸侯,期以明年。[典故]“蠢蠢”是动乱不安的意思,在《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中记载,郑定公出访晋国,子大叔随行相礼,会见晋卿范献子。因为前年四月周景王驾崩,为了争夺王位,王室大乱,最後才由晋国出面平乱,立了周敬王。面对动荡不安的中原局势,范献子感到忧心忡忡,就问子大叔道︰“我们对王室应该怎麽办呢?”子大叔回答︰“我这老头子,对於自己的国家都不关心了,哪还管得着王室!不过王室的安危,的确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现在王室蠢蠢不安,像我们这种小国确实感到十分害怕。至於大国的忧虑,我们又怎麽能知道呢?还是请您及早考虑考虑吧。毕竟王室不得安宁,可说是晋国的耻辱啊!”范献子听了,便找韩宣子商量,决定明年召集诸侯开会。後来“蠢蠢欲动”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意图为害作乱。

成语有朝一日:朝:日,天。将来有那么一天。如:唐·坎曼尔《诉豺狼》诗:“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却云开复见天。”又如:有朝一日,我出矛庐指点世人迷,凭着我剑挥星斗,我志逐风雷。——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

勿忘国耻《甲午大海战》观后感_1323字

硝烟弥漫的战场,腐朽黑暗的清王朝,爱国志士慷慨激昂的话语,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甲午大海战》,讲述了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深感耻辱的故事。

电影的背景是日益衰败的清王朝。气血方刚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国家大权实际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就像这个病怏怏的慈禧一样,整个神州大地毫无生气,一片冥茫昏暗。

国家的衰弱,激励了一批批爱国志士行动起来。1877年,邓世昌等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的梦远赴英国,进入了皇家海军学院。而这里同样有一批日本的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在这里学习。

不久,中国舰队到访日本时,与一群充满仇恨的日本民众发生了冲突。双方剑拔弩张……“长崎事件”后,在日本天皇的带领下,日本全国一心发展海军。而在这一边的中国,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官员们竟拿出海军的军费,兴建了奢华铺张的圆明园

帝国主义的思想和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罪恶的战争。在黄海上,中日双方展开队形,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甲午大海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战斗。这其中就有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舰船。日方拥有先进的装备,所以很快占了上风;而北洋舰队的大炮则显得十分落后,甚至连射出去的炮弹都时常不能爆炸……经过一段时间的鏖战,历史的天平开始向日本这边倾斜——北洋舰队的战舰被一艘艘地击沉了。当我看到一群中国士兵端着步枪,半蹲在甲板上,面对敌舰上黑洞洞的炮口这一幕时,我深深感到一种无奈的耻辱——装备落后,缺乏训练,这就是曾经名扬四海的北洋舰队吗?

北洋舰队的“定远”号是指挥舰队作战的舰船,而此时,它正被几艘日本舰船围攻,情况危急。邓世昌一心报国,置生死不顾,指挥着炮弹用尽、多处损伤的“致远”号,冲向敌方主舰“吉野”号。但在强大炮火的轰击下,“致远”号最终沉入海底。而邓世昌也拒绝了队友的救援,与他的爱犬一起,卷入了惊涛骇浪的黄海之中。

好一个爱国志士!好一个民族英雄!

但,日本的侵略行径仍在继续。甲午大海战后,日军在旅顺城展开了疯狂的屠杀,全城仅36人生还。在刘公岛的港口内,北洋舰队正与日本海军和登陆的日本陆军做着最后的搏击,但清朝的陆路援军贪生怕死,不肯救援,最后,一支曾经威震东方的北海舰队,在隆隆的炮火声中灰飞烟灭……而此时,颐和园里却是一片歌舞升平,满朝的文武大臣,正庆贺着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

1985年,清朝总理大臣李鸿章,用颤抖的手握着笔,签订了《马关条约》,赔偿日方两亿五千万两白银,而辽东半岛和宝岛台湾,也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直到五十年后,日本在二战中无条件投降,这些岛礁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

日本侵略者固然罪恶滔天,可我们也不禁要问:一支曾经令众敌人闻风丧胆的北洋舰队,为什么最终会被历史之潮流所吞没?曾经默默无闻的“东洋小国”,怎么会让“强大”的中国受尽屈辱与磨难?这值得我们反思。我想,这印证了一条规律:不进则退。昌盛一时的大清王朝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自然会像影片最后的光绪皇帝那样仰天长叹,在悔恨之中灭亡。同学们,我不希望你们心中充满仇恨,但你们应该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希望你们能够以此为鉴,开拓创新,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成语名扬四海: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如:元·郑光祖《刍梅香》第四折:“这是一段姻缘天上来,现如今名扬四海。”又如:潮汕功夫茶名扬四海。

成语贪生怕死: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如:《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又如:他们没有一个贪生怕死而逃跑的,他们知道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曲波《林海雪原》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