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读后感优秀作文8篇1100字

浏览

搜集整理了培根随笔论友谊读后感(1146字)、做好自己的每一天读后感(1155字)、三体读后感(1062字)、《人类的故事》读后感(1132字)、时间狩猎读后感(1130字)、听闻于洋、王晓理事件有感(1075字)、理想(1072字)、生命的化妆读后感(1120字)等1100字左右的初一读后感优秀作文8篇,供您参阅。

培根随笔论友谊读后感_1100字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初射之光最亮。”但实际上,一个人自身所发生助理智之光,是往往受到感情、习惯、偏见的影响而不那么明亮的。俗话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恰好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一是关于事业的。

就前者而言,朋友的良言劝诫是一味最好的药。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往往由于在紧要关头听不到朋友的忠告,而做出后悔莫及的错事。人尽管也可以自己规戒自己。但毕竟如圣雅各所说:“虽然照过镜子,可终究是忘了原形。”

就事业而言,有些人认为两双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比一双眼见到的更多,或者以为一个发怒的人来必没有一个沉默的人聪明,或者以为毛瑟枪不论托在自己肩上放,还是支在一个支架上放会打得一样准——总之,认为有没有别人的帮助结果都一样。但这些话其实是十分骄傲而愚蠢的说法。在听取意见的时候。有人喜欢一会儿问问这个人,一会儿又问问那个人。这当然比不问任何人好。但也要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两种危险。一是这种零敲碎打来的意见可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因为最好的忠告只能来自诚实而公正的友人。另外这些不同源泉的意见还可能会互相矛盾;使你莫衷一是,不知所从。比如你有病求医,这位医生虽会治这种病却不了解你的身体情况,结果服了他的药这种病虽然好了,却又使你得了另一种新病。所以最可靠的忠告,也还是只能来自最了解你事业情况的友人。

友谊对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似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么能这样来说: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所以古人说:朋友是人的第二个“我”。但这句话的容量其实还不够,因为朋友的作用比又一个“我”要大得多!

人生是有限的。有多少事情人来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一位知心的挚友。却能承担你所未做完的事。因此一个好朋友实际上使你获得了又一次生命。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是一个人由自己出面所不便去办的。比如人为了避免自夸之嫌,因此很难由自己讲述自己的功绩。人的自尊心文使人在许多情况下无法低首下心去恳求别人。但是如果有一个可靠而忠实的朋友,这些事就都可以很妥当地办到。又比如在儿子面前,你要保持父亲的身份。在妻子面前,你要考虑丈夫的脸面。在仇敌面前,你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但一个作为第三者的朋友,就可以全然不计较这一切,而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替你出面主持公道。

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它的好处简直是无穷无尽的。总而言之,当一个人面临危难的时候,如果他平生没有任何可信托的朋友,那么我只能告诉他一句话——那就会认倒霉好了!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成语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如:《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又如: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做假。

成语莫衷一是:莫衷一是[mò zhōng yī shì],意指形容众说纷纭,无法得到一致的结论。语或出清·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卷三·落英》。[源] 清·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卷三·落英》〈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注者聚讼,莫衷一是。[典故]“莫衷一是”就是在许多看法中,无法肯定何者为是。在黄协埙论〈离骚〉中“落英”一词的解释中用了此语。战国时爱国文人屈原有一篇流传甚广的作品〈离骚〉,对後世的影响极深,有许多人研究,并替它作注解。清代人黄协埙在《锄经书舍零墨》一书中,指出〈离骚〉里“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二字,每个人的注解都不同,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他自己因此做了些考证,认为“落英”二字并非是一般人认定的“落叶”,“落”是剥落之意,而“英”则是指花。在广东有人取乾菊花入菜,可以增加菜肴的美味,“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即是指剥落秋菊的花加入晚餐烹调。黄协埙用“莫衷一是”表述历代各家对“落英”二字注解的歧异,“莫衷一是”一语就是,用来形容众说纷纭,无法得到一致的结论。

做好自己的每一天读后感_1100字

摆正工作心态,这是成功的基础。

在平时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历程。在刚工作的时候,我热情满怀,踌躇满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当初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而且有时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这样的心态首先让我失去了对工作的积极性,显得很消极,没有正确的心态,连成功的基础也没有,如何到达成功?所以,只要我争取摆正心态,积极面对一切,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一定会有所收获。

人所处的位置是不相同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只要正确找准自己位置努力去做,不盲目的比较,不管是出类拔萃,还是默默无闻,那都是一个成功者。

比如: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可能会比出上进心,也可能是比出沾沾自喜;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优点比,可能比出自卑,也可能比出努力奋斗。其实,成功有大小之异,无轻重之别,何必在意是否超越了别人,要在乎的是超越自己。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也需要李素丽、徐虎,只要敢于和不断超越自己,就有资格,也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竭尽全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

限,不管是令人瞩目的,还是普通平凡的,那都是一个成功者。

比如:梅的凌寒,兰的幽香,竹的坚贞,菊的淡泊,他们都在自己的天地中展示他们独有的风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尽显独特的魅力。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许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但是,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茫然,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追求做最好的自己。

选择成功的道路是多样的,成功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只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利弊,选择一条最理想、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身败名裂,那都是一个成功者。

比如: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其实,无论抉择正确与否,无论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只有坦然接受。因为,现实社会上不是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只要达到择前“重重”思考、择后“轻轻”放下,那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成功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帮助他人也是成功。成功不遥远,不虚度此生就是成功。成功就是做好每件事,快乐每一天。

成语身败名裂:身:身分,地位;败:毁坏;裂:破损。地位丧失,名誉扫地。指做坏事而遭到彻底失败。如: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又如:家里破产了——我父亲因为地权的事打了官司,闹得身败名裂。——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

成语名誉扫地:指彻底失去声誉。如:王朔《过把瘾就死》:“我也在一边坐下,喘出一口气,感到名誉扫地,威信扫地。”又如:她名誉扫地,没法在此呆下去了。

三体读后感_1100字

作为一名女生,我一直以为对科幻类别的小说不感兴趣,但《三体》这本小说完全改变了我这样的看法。

《三体》系列小说分为三部,而昨天刚刚看完了第一部。

作者刘慈欣在当前的科技基础之上,向读者们构造了一个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调宏达、神秘而又悲壮。在故事当中我遇见了很多物理学的名词,比如宇宙背景辐射,哈勃红移,为了搞清楚故事的发展,我也随时准备着百度百科,遇到不懂得名词就查。

故事假设在银河系之外的一个天狼座中有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为三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于是双方陷入了一种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对方的存在的人类很少但基本是居于社会高层当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三体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体人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恶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体人永远都不要登陆地球,因为三体人能够给地球带来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尽管地球人对三体人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三体人却将地球人当做一个敌人。尽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体文明要大大高于地球文明,但三体人要成功登陆地球需4.5个世纪,从中地球可以发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准,而这对未来的三体人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威胁。

这就是《三体》小说的总基调。同时这样的基调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即两个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的文明碰撞时带来的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显然,就历史看,这个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欧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夺财产,杀烧掳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复,最终被欧洲人统治且殖民。我想,这是因为每个文明体都像一个个体一样,如果让其走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当中时,他们便缺乏安全感,而这样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导致一些残酷的后果。历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

而《三体》小说中也是这样,尽管三体文明比地球文明先进很多,随着时间过渡,未来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或许过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会赶超三体文明,到了那个时候三体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个问题了。所以作为地球人和三体人而言,最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时消灭对方。

或许这样的一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悲观,但这却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结果,尤其是生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于此类似的情形或者作出于此类似的选择。但是就作为一个个体的我们,我还是希望不同的民族、种族、宗教、国家等能够引以为界,找到一条超出武力威胁的和平之路从而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将来。

成语伸手不见五指:形容光线非常暗,看不见四周围的事物。如:清·颐琐《黄绣球》第四回:“走入一间小房,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脚踏下去,七高八低,都是泥土。”又如:外面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得准备手电。

成语七高八低:形容道路不平坦。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只见行者撞进来了。真个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又如:独自一个,在这七高八低的小路上,一脚绊一脚的望前走去。——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三回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_1100字

读过了《人类的故事》这本书,我有许多感触,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罗马帝国的衰亡》。

在古代的历史教科书中把公元476年定为罗马帝国衰亡之年,因为在那一年,末代罗马皇帝被赶下了宝座,不过罗马的灭亡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以至于很多罗马人未能察觉到。他们一直在抱怨薪少、食品价高、生活的艰难。不过总的说起来,在公元前4个世纪里,大多数罗马人依旧过正常的日子,他们照常吃喝、去剧院等,当然也有不幸的人被饿死,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生存的帝国注定灭亡的命运。不过罗马帝国的根基已锈蚀,它仅是一个城邦,与古希腊的雅典并无差异,从政治上来说,它是不合格的,年轻人大多在战场上,那些不幸的农民,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属品,终身无法离开。不过,因为他们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一个悲惨的寄身之所,因此,他们宁愿打“美好的仗”也不愿为罗马帝国打仗,这样,一个又一个世纪过去,情况变得越来越糟,野蛮的民族开始侵略罗马,由于没有土生土长的罗马士兵可以抵御,最后皇帝被迫允许他们在罗马帝国居住,不过很快他们就怨气冲天,抗议贪婪的罗马税吏夺走他们的一切,当他们的呼声没有得到重视,他们便进军罗马,以便得到皇帝陛下的声音,于是康士坦丁皇帝开始寻找一个新住所,他选择了位于欧亚之间的通商门户拜占庭,并重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皇宫迁到此处,康士坦丁死后,为便有效率地管理,他的2个儿子便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哥哥通知西部,弟弟通知东部。到了公元4世纪,匈奴人、哥特人、汪达尔人阿拉曼尼人、法兰克人……依次侵略罗马,大部分土地被瓜分,连绵的战火最终使帝国沦为一个无人照管,绝望蔓延的瓦砾!繁荣的意大利变成一块死寂之地。

读过了这些文字,我深思到,原本繁荣的罗马帝国为何最终沦落至如此地步?是因为它早期的穷兵黩武吗?不是的,仅仅是因为这堕落2字,正是因为开始的繁荣与稳定的生活,才导致人们罪恶丛生,道德沦散,陷入堕落之中,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们又何尝知道自己已经慢慢走向堕落的深渊,自己一向认为繁荣,永不消失的罗马帝国沦入此下场呢?而我们是否也应唤醒自己,仔细地审视自己是否也在危险边缘,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是知识与真理,只有勤奋学习,才能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也许只有这样也才无愧于自我和社会。

读过这本书,作者渊博的知识、幽默的笔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房龙9岁时便开始了画画、英语作文与乐器,曾多次来到中国学习,就是这点点滴滴的努力才造就了房龙的今天,人们总是羡慕大红大紫的人,却不曾想到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没努力,又何来成功呢?再回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吗?难道考试成绩好的同学都是由于他们好运吗?他们得到的是他们的努力换来的成熟的果实。

《人类的故事》你给我的太多太多……

成语穷兵黩武:穷兵黩武[qióng bīng dú wǔ],意指“穷兵”,用尽全部兵力。语本《孙膑兵法·威王问》。“黩武”,滥行攻伐。语本《後汉书·卷七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刘虞》。“穷兵黩武”表示恣意运用兵力,发动战争。[源]《孙膑兵法·威王问》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於道也。吾闻『素信者昌,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齐三枼其忧矣。”《後汉书·卷七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刘虞》初,公孙瓒知术诈,固止虞遣兵,虞不从,瓒乃阴劝术执和,使夺其兵,自是与瓒仇怨益深。和寻得逃术还北,复为袁绍所留。瓒既累为绍所败,而犹攻之不已,虞患其黩武,且虑得志不可复制,固不许行,而稍节其禀假。瓒怒,屡违节度,又复侵犯百姓。虞所赉赏典当胡夷,瓒数抄夺之。积不能禁,乃遣驿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瓒亦上虞禀粮不周,二奏交驰,互相非毁,朝廷依违而已。瓒乃筑京於蓟城以备虞。虞数请瓒,辄称病不应。虞乃密谋讨之,以告东曹掾右北平魏攸。攸曰:“今天下引领,以公为归,谋臣爪牙,不可无也。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虞乃止。[典故]“穷兵黩武”系由“穷兵”及“黩武”二语组合而成。“穷兵”是出自《孙膑兵法·威王问》。《孙膑兵法》总结战国中期之前丰富的作战经验,继承孙武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叙述进攻及布阵的运用方法,其中“以道制胜”是本书的重点。在〈威王问〉篇中,孙膑引述了“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这两句话,来说明“道”也就是用兵的方法。这两句话说的是:在战争中,用兵没有做好防备的人一定会受伤,用尽全部兵力的人一定会招致灭亡。“黩武”则是出自《後汉书·卷七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刘虞》,根据记载,节度使刘虞对公孙瓒原本就有些不满,後来又因为儿子刘和在公孙瓒阴谋下被袁术扣留做人质,仇怨就更深了。公孙瓒虽然几次和袁绍交战都吃败仗,但还是持续出兵攻打,刘虞一方面担心他用兵无度,任意发动战争,一方面又怕他势力过大掌控不住,所以不让他再度出兵。就这样两人结怨愈来愈深,最後刘虞发兵攻打公孙瓒,结果兵败,被诬陷想要谋反而遭处斩。後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穷兵黩武”一个成语,用於表示恣意运用兵力,发动战争。

成语怨气冲天:怨愤之气冲到天空。形容怨恨情绪极大。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六回:“员一见其尸,怨气冲天,手持九节铜鞭,鞭之三百,肉烂骨折。”又如:其时百姓为贪官所逼,怨气冲天,早已大众齐心,一呼百应。(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成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如:《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听闻于洋、王晓理事件有感_1100字

中国人,站出来,告诉世界,中国不是好欺负的!——题记

今突闻我国羽毛球女双金牌种子选手于洋、王晓理被取消奥运会参赛资格,感到甚是惊异,先是难以置信,后来便是震惊与愤怒了。关于这次事件,经过了具体的了解,大致是这样一种情景:经人举报,我国羽毛球女双运动员于洋、王晓理在1/4赛时,由于伤病和为了保证下场比赛质量,未全力以赴输与韩国队,被质疑”放水”,而取消比赛资格。一时引发诸多争议,其中,有很多国内外媒体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与责备,对此,我想作为一位热爱国家的中国人,有必要也必须站出来辩解一番了!第一,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先不说中国队的“放水”行为是否正确,先让我们来追根溯源的看看产生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我想,中国队之所以采取如此方法,是因为比赛赛制的改变。因为赛制的改变,从而使得一旦于洋和王晓理赢得这次比赛,就会发生,中国与中国的强强会战。其实,若只是两队在赛场上的较量便也没什么。但,正是因为改变了赛制,而导致输的一队将无法参与金银牌的角逐。若说,中国的于洋和王晓理,未全力以赴的行为,没有尊重友谊、理解、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而被取消资格,那么,作为中间方的羽联,选用如此不够公平的比赛规则,是不是应该取消他制定规则的权力呢!奥运。本就是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国际性质的比赛,应该是谁强,谁便能拔得头筹的竞技。整个世界都清楚地知道,中国,这个羽毛球的王者之队,有实力,有魄力去包揽金银,谁能说比赛中输的那队就比决赛中获得银牌的那对选手要差?而堪称最为公平的奥林匹克竞技规则,又为什么,又凭什么,阻挡我中国最优秀的奥运健儿的夺冠之路?第二,若说到中国队的行为,是,我们有一定的错误,站在这个最顶尖的国际的舞台上的我们,不应该保留自己的实力。但是,这两个运动员都有伤病的原因,她们想将自己最好的状态的,最优秀的表现放到最重要的比赛里,使他们的过错吗?若说,我们不该不全力以赴,不该“合理运用规则”,不该打默契球。那这件事情的发生,是运动员可以决定的么?于洋和王晓理,她们有足够的实力夺取冠军,作为她们,又有什么必要去打这场默契球?这样做,是遵从国家羽毛球队的策略安排,那么说,为什么她们,应该站在风口浪尖,接受所有人唾沫的洗礼?她们的辛苦是假的么?他们的付出是假的么?他们的实力是假的么?那一次次的训练,那一次次倒下又爬起的身影,那为了梦想,执着体育的心是假的么?看着她们一步一步走来的血汗与泪水,难道有人能说,她们,不尊重奥林匹克的精神?难道有人能说,她们,是我国的“败类”和“耻辱”?难道有人能说,她们就应该接受最为残忍的惩罚?

成语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如: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又如:这件事情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成语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如:清·越翼《廿二史札记·五·东汉尚名节》:“盖当时荐徵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又如:他们缺乏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高兴的欢迎的全力以赴的精神。(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

理想_1100字

走向理想的彼岸,是人生中的优越。拥有梦想,是人生中的满足。理想如同一个人的灵魂,是人生的精髓;梦想如同甘露,是滋润花朵儿的养料。我们从小便在嘴边常常挂起长大后要有多么令人瞩目的事业,成为多么伟大的人,这说是理想,却更像是一个虚幻的掠影,有点不着边际。但无论是理想还是梦它们都在我们生命中掠过,惊起过一圈圈的涟漪,带有别样的颜色。

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寄托着希望与曙光。沙漠里没有玫瑰,却有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其实是一种地衣。在我们看来,它就是地衣,地衣再美,能好到哪去?但陷在沙漠中的人,却看出了它玫瑰型的图案,它的绿意在向外扩展,一寸又一寸,只因在茫茫的大漠中,它成为了人们心中唯一的希望,是信念的支撑。理想就像是在这茫茫沙海中,昭示着的新的生命;在步履艰难中坚韧的拐杖,在忧愁绝望中鼓舞人心的乐曲。青春的光和热滋养着理想之花永不凋零。

理想是时光的缩影,见证着流逝的岁月汇聚成美丽的人生图景。48岁前牙买加老将,代表斯洛文尼亚的短跑女将奥蒂一生中获得过无数国际大赛女子100米冠军,但她参加过9次世界锦标赛、7届奥运会,赢得过20多枚银牌和铜牌,包括9块奥运奖牌,却总是与金牌无缘。有人称奥蒂是田径场上“永久的伴娘”。即使她没有登上属于王者的领奖台,但人们依然对她敬佩有加。虽然在她最美好的生命中,一次次与成功擦肩而过,但她不屈的那份永不言弃的梦阳比代表成功的金牌更弥足珍贵。时光见证着她的成功,她一路走来的理想,也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更加高尚。

理想是支撑我们站起来的力量,是将梦化为行动的勇气。力克·胡哲没有双手双腿的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整个童年都在于自卑斗争,他经常想,他以后的理想是什么,这或许在他人的眼里是多么的荒诞,试想没有手脚的人会如何活下去,但在力克看来,他偏要站起来,做其他人都可以做甚至做不到的事情,来证明自己也可以有理想,并且可以凭借自己实现理想。于是他开始适应生存环境,找到方法完成其他人必须要手足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就像刷牙、洗头、打电脑、游泳、做运动。他说:“我热爱我的生命,我有自己的理想,所以我要站起来。终于,他像乌龟一样用头支撑起跌倒的身体从而站起来,他开始向目标一步一步,向人们证明着他所到的一切早已不是梦。

坚定的理想,化为力量与勇气使力克站了起来。当我们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奋勇前进时,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实现理想的道路是艰难的,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们要有颗坚韧的心,怀揣着理想,一路斩风破浪,驶向憧憬的未来。

成语不着边际: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一遭。”又如:周氏和张氏又谈了一些不着边际的闲话。——巴金《春》十五

成语鼓舞人心: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如:汉·扬雄《法言·先知》:“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从者,号令乎?”又如:也不过四处游说,鼓舞人心。——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四回

生命的化妆读后感_1100字

喜欢读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生命的化妆》,文章素雅、深邃、寓于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最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生命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就像文章中说的一样,好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是作者心灵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种人生……

林清玄在文中还提到了化妆与写文章的关系,“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可以说《生命的化妆》总结了化妆与写作的三种境界。读三流的文章让我们学会语言文字,读二流的文章让我们找到精神的家园,读一流的文章会让我们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当你养成读书和读好书的习惯,广博地涉猎知识,书中的光明便会日积月累浸染你的节操,你的智慧,你的灵气,你的魅力,你就会象那一本本好书,耐看、耐读,蕴含万种风情,这种魅力是再漂亮的脸蛋也无法媲美的。

教师的教学也有三种境界:三流的教学是课堂的化妆,二流的教学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教学是生命的化妆。教师只顾自己讲解,以绝对的个人主观为出发点,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压制学生的个性成长,此为三流的教学;二流的教学不仅关注自己在课堂中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注重方法的使用,是否与学生产生互动,而且更注重学生学得怎样,是否能在自己教学的引导下进行主动、自主地学习;一流的教学则不拘于教材,教师始终着眼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放飞心灵,共同成长,因而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一流的教学是生命的化妆,是涓涓细流,润物无痕。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能摆脱停留于表象的课堂的化妆,追求一流的教学。但该如何实现呢?林清玄告诉我们”改变表象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象下工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我以为,读书是改变内在的最佳化妆品。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歌让人灵秀;读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读自然哲学让人思想精邃;读儿童文学让人拥有未泯的童心……广泛地阅读,在经典书籍的润泽下,我们教师就会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情感,就会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关爱学生,这种爱心自然而然就会传递到肢体面容上,一举手,一投足就会有不一样的从容与自信,课堂上的教学自然而然就会有挥洒自如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风格,真正做到”赏心悦目“。

这是我暑假期间读林清玄大师的《生命的化妆》的思想酝酿,今晚随着这临时下的一阵暴雨从心灵深处倾吐而出。

成语挥洒自如:挥:挥笔;酒:洒墨。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如:唐·李颀《赠张旭》:“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又如:家人送上一枝蘸满墨水的笔。珏斋提笔,在纸上挥洒自如的写了一百多字。——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

成语随心所欲:随心所欲[suí xīn suǒ yù],意指完全顺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语本《论语·为政》。[源]《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典故]“随心所欲”原作“从心所欲”,见於儒家的重要典籍《论语》一书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其弟子自相问答的言语,由孔门後学记录而成,为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为政〉篇中孔子自述生平修养进程,他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向学,三十岁时自立於社会而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明了事理而无所迷惑,五十岁时明白了天地万物生成运行的自然法则,六十岁时能聆听并了解他人话中的真义,七十岁时则能完全顺从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会踰越法度。”由孔子这段话可以得知,当人修养到极致,万事万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运行的法则,而不会有所违逆。可知“从心所欲,不踰矩”,当是儒家修身养性的最终目标。“随心所欲”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完全顺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後来在使用这句成语时,有时会转用於任意施行而不管是否造成危害的负面表述。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