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读后感8篇400字

浏览

文章包含读《水浒》有感、水浒传第三篇读后感(436字)、读四大名著之《水浒传》有感(438字)、水浒传读后感(438字)、水浒读后感(438字)、水浒传武松打虎读后感(441字)、水浒传林冲读后感(443字)、水浒传读后感4篇(447字)等4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8篇,供您参阅。

水浒传第三篇读后感_436字

第三回讲的是鲁智森鲁达,在《水浒传》的众多英雄中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人物。

他有超群的武艺和赫赫的军功,又在权位极重的经略府中任提辖。凭这些,他本可以和当时的社会和睦相处,逍遥自在地做个武官。但是,行伍出身的下层人的阶级地位和长期形成的可贵品格,决定了他偏偏要向黑暗的现实挑战。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火烧瓦官寺、大闹野猪林,直至奔上二龙山落草,是他所走过的生活道路;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的便是他在生活道路上所做的第一个光彩照人的表演。

鲁达长期闯荡江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他拔刀助人,不避水火;冲锋陷阵,不畏刀枪;抗暴斗恶,舍生忘死。他相貌粗恶而心地善良,脾性急暴而用心精微,力大艺高而处事谨慎。他是水浒英雄人物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位。

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他救金父女,不顾风险;戏耍郑屠,不畏强暴;出逃避祸,颇有机智。这些都写得很生动。鲁达粗中带细,与李逵粗而兼蛮、武松粗而兼狠是不同的。

成语闯荡江湖:指奔走四方,在外谋生。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说起许多他们年轻时一起闯荡江湖的故事,感叹着日子不如从前好过。”又如:我们闯荡江湖,已经习惯了这些生活。

成语见义勇为:见义勇为[jiàn yì yǒng wéi],意指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去做。语本《论语·为政》。[源]《论语·为政》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典故]孔子是春秋的贤人,於鲁国从政时,鲁国大治。後因政治理念与国君不合,周游列国十三年,却未受到其他国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鲁国,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并且秉持“有教无类”的精神,开平民教育的先河,门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强调“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曾说︰“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说,仁者重视正道而轻忽生命,见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会勇於实行。又说“勇者不惧”,即是说勇敢的人无所恐惧。而在所引典源《论语·为政》中,孔子则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综上所述,可知一个君子如果见到正道所当行之事,必然会勇敢地去做,要是因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称为勇敢,只是一个怯懦的人。後来“见义勇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去做。

读四大名著之《水浒传》有感_438字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并称四大名著。

这个学期,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这本书写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有宋江、武松、林冲等等。

在这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当中,我最喜欢林冲。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也学过,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天,在柴进的府上,柴进热心招待林冲,突然,洪教头进来了,看见柴进正在热心招待林冲,就要和林冲比武。比武开始,只见林冲几招就打败洪教头。柴进府上的人看了,都哈哈大笑,洪教头只好不甘心地走开了。

《林冲棒打洪教头》里的林冲和《武松打虎》里的武松一样,都有勇气。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就可以战胜世界上所有的困难。

而我在生活中就是一个缺乏勇气的人。当我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我总是不高兴背,妈妈让我努力背,结果我背书也背出来了。当我遇到难题时,我总是害怕,最后就解决不了难题,以致我现在的学习不太理想。

成语英雄好汉:非凡出众的人物。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如: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又如:你算什么英雄好汉?

水浒传读后感_438字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童回小说。里面有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比如武松、宋江、卢俊义、吴用、关胜……他们都有自己绰号,例如双枪将董平、赤发鬼刘唐、黑旋风李逵、九纹龙史进、船火儿张横……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今天我终于读完了《水浒传》。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黑旋风沂岭山杀四虎》这篇文章。

黑旋风李逵和母亲回转梁山,走了许久,母亲口渴了,要李逵打点儿水喝。李逵安顿好母亲后,去庙里找了个香炉,洗干净,打了水,回去,一看,惊讶了;看见一团血。还有几只骨头,他拿着刀,来到一个洞口,看见几只老虎,正在吃母亲的肉,李逵大怒,一下子杀死了那几只老虎,两只大虎出来,看见李逵,急忙扑了上去,搏斗了几回合,李逵又杀死了两只大虎,为母亲报了仇。我觉的李逵是一位孝顺的人,虽然他杀人不眨眼,但他有一颗孝心。

知识无止尽,探索无修止。让我们一起去读更多的书,充满更多的知识,用心去感受书中每一位人物。

成语杀人不眨眼:杀人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极其凶狠残暴。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如何是大善知识?’师曰:‘杀人不眨眼。’”又如:杨林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见了不觉毛发直竖,身子寒抖不定。——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四回

成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万卷书读破了,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比喻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书。如:唐·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前程事业,岂期中路惹灾迍。——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八出

水浒读后感_438字

在这个炎热的暑假,我看完了厚厚的一本《水浒传》。书中精彩的个人英雄小故事,丰富的内心描写,等等许多内容都让我深深着迷,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之余,也获益匪浅,增长了许多知识的同时,更让我在内心世界包括个人品质方面有了一种提高。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批聚集江湖。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形象。一百零八位好汉,性格迥然不同,李奎的粗心莽撞,鲁达的粗中有细,武松的勇猛利落,宋江的谦恭,都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特别那一个个个人英雄小故事,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许多许多都那么引人入胜。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通过读这本书,我在丰富个人阅读知识的同时,也对我国的民族历史,方言等都有了很深的了解,但我也有许多自己的见解,比如书中过多的宣扬了个人英雄主义和江湖习气,和我们平时团队精神的培养等许多相抵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想才是读完这本书真正的含义。

成语引人入胜:引人入胜[yǐn rén rù shèng],意指引领人进入美丽玄妙的境地。语出晋·郭澄之《郭子》。[源]晋·郭澄之《郭子》(据《北堂书钞·卷一四八·酒食部》引)王佛大叹曰:“三日不饮酒,觉行神不复和亲也。酒自引人入胜地耳。” 另可参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典故]魏晋时代是政治上的黑暗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黑暗,各方豪强据地相争,社会遭到严重的摧残。到了三国魏正始年间,司马氏与曹魏的争权,再度形成一个恐怖的政治局面,士族名士无可避免的陷入这场斗争当中。身处如此黑暗的政治环境,每个人都有死生无常、祸福难测的无力感,导致了一种消极遁世的生命态度,於是纵情於酒池,用酩酊大醉换取短暂的逃避。王佛大,即王忱,亦为东晋名士之一。据《晋书·卷七五·王湛列传》中所载,王忱在二十岁左右名声就已经很大,他的舅舅范宁曾称赞他说:“风流隽望,真後来之秀。”他亦自负不凡,恃气傲物,性格放任旷达而不拘小节。但也正因他的不凡,更能体认到乱世中的无奈,所以与当时其他许多名士一样,也是极好饮酒,常常一连醉个数月,有时还会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荡。晋·郭澄之《郭子》记王忱言:“三日不饮酒,觉行神不复和亲也。”也就是说,若有三天没喝酒,就觉得形骸不受心神的控制,他必须藉着酒才能把自己引领到一种玄妙的境地,喝得烂醉时反而能得到物我两忘的解放,才能忘却所有的不满,抛掉形骸的束缚,真正任心性所为而放纵不羁,故又云:“酒自引人入胜地耳。”後来“引人入胜”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引领人进入美丽玄妙的境地……

成语自负不凡:自恃高明,不同寻常。如: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宁癸丑岁直宿崇文院……梦觉时禁中已鸣钟,平甫颇自负不凡,为诗记之。’”又如:他喜欢批驳别人的文字,便是县府下来的公文,也都逃不过他。而这一切,又是从他的自负不凡来的。——沙汀《淘金记》三

水浒传武松打虎读后感_441字

《水浒传》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讲的是:武松在景阳冈酒店里喝了十八碗酒之后,不听别人的劝告,还是上了景阳冈,在景阳冈上遇到了一只凶猛的打老虎,大老虎想吃了武松,武松就用自己的铁拳头打死了老虎,为民除害。

在《水浒传》中描写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中,我最喜欢武松,武松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他敢不听别人的劝告,一个人独自上景阳冈是因为他有勇敢的性格和过人的本领,所谓艺高人胆大。在景阳冈上,他独自一人用自己的拳头打死一只老虎,这也能说明,他是一个力大无比,武艺高强的人,这更说明艺高人胆大。要是换了别人,别说打老虎了,老虎没吃他,他自己可能先被老虎吓死了。

艺高人胆大。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做出一番大事,首先要用高超的本领。比如说,高空王子阿迪力,可以在几十米高的高空中走钢绳,还能在钢绳上做出倒立、劈叉、倒行等高难度的动作,他有那样的胆识,也是因为他从小就连就了高空行走的本事。

《武松打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艺高人胆大。

成语为民除害:替百姓除祸害。如: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心当枭夷。”又如:自然以为民除害为主。——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成语元恶大憝:元恶:首恶;憝:奸恶。原指大为人所憎恶。后指元凶魁首。如:宋·陈亮《与石天民》:“自非元恶大憝,岂无欲善之心乎!”又如:元恶大憝,暴戾恣睢。——明·归有光《与嘉定诸友书》

水浒传林冲读后感_443字

人海茫茫,蓦然回首,却发现他们在人海里熠熠生辉。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水浒传》中梁山上赫赫有名的英雄好汉。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成功的塑造出了梁山108位好汉的形象,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武艺高超,谦虚忍让的林冲,是他,让我知道了什么叫英雄!

英雄,肯定得武艺高超了。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章节里,洪教头用尽浑身解数,而林冲只是把棒一横,往后轻轻一退,再抡起棒一扫,就把洪教头给打得落花流水。此番武艺谁堪比?

觅得绝世武学,练得盖世神功就算英雄吗?那兄台你就大错而特错了,该出手时就得出手,该忍得时候就得忍。林冲,正是这样。洪教头口口声声称他为犯人,可林冲却不露声色,先是给洪教头让座,又对他躬身施礼,这是为什么?因为庄主柴进厚礼款待,而洪教头正是柴进的师傅,打狗还要看主人呢——林冲不想让恩人柴进难堪!知恩图报,心胸宽广,此番忍耐力谁堪比?

何为英雄?林冲真得给我们许多启示。每天一进学校,就传出“谁和谁打架啦”“谁又把谁的铅笔盒摔破啦”,争执之声此起 …

成语不露声色: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如:《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又如:你看它,埋没地下,不露声色,生命的每一秒种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苦斗。——曹石《根的情操》

成语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如:唐·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如:幸有杨戬在侧,看见闻太师好鞭,只打得落花流水,才把银合马飞走出阵,使枪便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

水浒传读后感_445字

文/邱依妮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名著,讲的是梁山108位好汉起义反抗朝廷,后接受招安的故事,《水浒传》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忠和义。

忠就是对人民对国家很忠心。宋江对梁山事业很忠心,对国家也是忠心耿耿,这就是忠。他打破辽兵,为国出力,这就最好的证明。

忠,也许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是,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可是,《水浒传》里108位好汉每个人都做到了义字,他们都可以为别人赴汤蹈火,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保住别人的性命都原意。

我记得鲁智深看到金氏父女受恶霸郑关西欺负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三拳打死郑关西,虽说有些鲁莽,但这种为素不相识的人打抱不平的义气是让人敬佩的。

再比如说像《亮剑》里的李云龙,他也是一个有忠有义的人。他对祖国人民赤胆忠心,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荒而逃。他也佷讲义气,有一次,他的战友失血过多,他要医生把他的血全部抽去给朋友,看的出来他很讲义气。

我爱《水浒传》中的精彩的故事,我也爱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但我更爱英雄们身上的忠义精神。

成语赴汤蹈火:赴汤蹈火[fù tāng dào huǒ],意指甘愿奔投至烈火沸水当中。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语本《汉书·卷四九·爰盎鼂错传·鼂错》。[源]《汉书·卷四九·爰盎鼂错传·鼂错》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边,输者偾於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後以尝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後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陈胜行戍,至於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傅子》(据《三国志·卷六·魏书·董二袁刘传·刘表》裴松之注引)初表谓嵩曰:“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曹公拥天子都许,君为我观其衅。”嵩对曰:“圣达节,次守节。嵩,守节者也。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以嵩观之,曹公至明,必济天下。将军能上顺天子,下归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国实受其佑,使嵩可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典故]鼂错(西元前200~前154)为西汉颍川(地约当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时,奉命记录和整理已失传的《尚书》,後屡屡升迁,调任为太子家令。由於他学识丰富,被人称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几乎没有不接受的。後来他倡议削诸侯封地,让各诸侯王怀恨在心,当景帝果真采用其议,削夺诸侯王封地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便举兵叛变,要求皇帝诛杀鼂错,形成西汉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内乱,於是答应诸侯王的要求,牺牲了鼂错。鼂错虽然含怨而终,但他所提出的种种建议,对景帝都有极大的影响力。例如他曾对边塞的守备提出建议,主张应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将士保卫疆土,他说:“对於能固守城池及战胜敌人者,要给予爵位以示奖赏;对於能攻陷敌方城池者,要赠予所得的财货以增加他的财富与权势。唯有如此,才能使将士们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生死的为国效忠。”後来“赴汤蹈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但也有学者以为,“赴汤蹈火”一语应源自《傅子》。据载,东汉末年豪强四起,刘表占领了荆州,有一次他派部下韩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虚实。韩嵩对刘表说:“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会坚守节操,为达使命而不顾艰难危险。这里的“赴汤蹈火”,意思同样是奋不顾身,不避艰险,与〈鼂错传〉中的“赴汤火”并无差别。

成语忠心耿耿:忠心耿耿[zhōng xīn gěng gěng],意指形容极为忠诚。语或本汉·刘向《九叹·惜贤》。[源] 汉·刘向《九叹·惜贤》(据《楚辞·卷一六》引)驱子侨之奔走兮,申徒狄之赴渊。若由、夷之纯美兮,介子推之隐山。晋申生之离殃兮,荆和氏之泣血。吴申胥之抉眼兮,王子比干之横废。欲卑身而下体兮,心隐恻而不置。方圜殊而不合兮,钩绳用而异态。欲俟时於须臾兮,日阴曀其将暮。时迟迟其日进兮,年忽忽而日度。妄周容而入世兮,内距闭而不开。俟时风之清激兮,愈氛雾其如塺。进雄鸠之耿耿兮,谗介介而蔽之。默顺风以偃仰兮,尚由由而进之。心懭悢以冤结兮,情舛错以曼忧。搴薜荔於山野兮,采捻支於中洲。望高丘而叹涕兮,悲吸吸而长怀。孰契契而委栋兮,日晻晻而下颓。[典故]《九叹》是刘向为追念屈原忠信之节操而作,表面上是吟咏屈原,实际上是自叹身世。在〈惜贤〉篇中,刘向举王子侨、申徒狄、许由、伯夷、介之推、申生、卞和、伍子胥、比干的事蹟,说明自己虽具他们的清高忠直,也一样不免被陷害。他本想放弃高尚的品德,但内心因此感到痛苦而作罢;也想要迎合世俗,无奈心意闭塞而不能开窍。在浑浊的环境里,即使呈献自己微不足道的诚信,却仍然被小人离间而壅蔽。刘向深叹有志难伸,只得心悲忿而涕横流。“忠心耿耿”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极为忠诚。

水浒传读后感4篇_447字

《水浒传》讲了梁山一百零八将反贪官的事,人物不计其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李逵。

虽然李逵有“天煞星”“黑旋风”等不雅的绰号,但他毕竟是一个孝子。在回乡打算带母上梁山时,半路李逵的母亲渴了,便叫李逵去打些水来,后来李逵回来了,看见老母竟然被老虎吃了,于是悲愤交加,一口气为母报仇,把那几只老虎都杀了,然后抱着母亲的尸骨痛苦。这种做法已经比现在的许多人要好了,有的人羽翼丰满,就飞走了只把父母当成累赘,还不时地与他们吵来吵去,有的人,对父母也毫不关心,以为父母怎么样都不管自己的事,我敢说这些人还不如李逵呢。

看完这本书,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想想自己,有一次,父母很忙,下班回家还要给我和弟弟烧饭,叫我帮妈妈剥一下蚕豆,我都不肯,说:“这明明是你自己的事情,关我社么事,为什么要我做!”我还理直气壮的不做,还大吵了一番呢,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还真是不懂事,记得在那次之后,吃饭晚了,我又吵着饿,说老妈动作怎么这么慢,又让妈妈心烦,一心只为自己,完全没有尽到孝,读了《水浒传》我真是后悔,真羞愧。

成语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如: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又如: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

成语羽翼丰满:小鸟的羽毛已经长全。比喻已经成熟或实力已强大。如:《管子·水池》:“形体肥大,羽毛丰茂。”又如:待羽翼丰满以后,再甩开他们干也不是不可以。——毕淑敏《预约财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