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精选读后感作文8篇900字

浏览

文章有《木偶奇遇记》(937字)、教育书籍的读后感(924字)、用最好的状态去工作读后感(898字)、读《诗经·氓》有感(877字)、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913字)、感恩父母读后感(922字)、《第五项修炼》读后感(919字)、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卷读后感(951字)等900字左右的初三精选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木偶奇遇记》_900字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读书交流会的书是《木偶奇遇记》。今天的读书交流会的活动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人物介绍。匹诺曹:一个淘气、调皮、懒惰、不爱学习,长着长鼻子,穿着纸衣服、树皮鞋,戴着面包心帽子的木偶。杰佩托:一位老雕刻师傅,戴着黄色假发,外号叫“玉米糊”,脾气火爆。他创造了匹诺曹。樱桃师傅:一个木匠,他的鼻子尖儿总是又红又亮,像一颗熟透了的樱桃,因此被叫作樱桃师傅。他得到了一段会说话的木头,并把这段木头给了杰佩托。杰佩托便拿它做出了匹诺曹。深蓝色头发的仙女:一位美丽善良、知书达理、气质高雅的蓝发女孩,会神奇的法术。

木偶剧团老板:是一个个子高,胡子托到地上的丑陋又凶狠的人,外号叫“吃火人”,不过,他还是有一点同情心。接下来是有趣导读:红鼻子樱桃师傅得到了一段木头,给了老雕刻大师杰佩托。在杰佩托的手里,那段木头变成了一个会跑、会跳、会笑的木偶人——匹诺曹。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他是怎样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的呢?小读者们,请你们打开这本书看吧,它(书)会告诉你们所有的奥秘!再接下来是精彩分享:夜遇歹徒;匹诺曹得到了五个金币,遇到了一只蟋蟀。蟋蟀警告他:“别再往前走了赶快回家吧,不然你会吃亏的。而且还会遇到强盗。”匹诺曹不仅不听蟋蟀的劝告,还粗暴地把蟋蟀赶走了。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哪会遇上什么杀人强盗,如果真遇上了,我拔腿就跑,他们也追不上。突然,后面有树叶的沙沙声,匹诺曹回头一看,真是两个杀人强盗。匹诺曹连忙把金币放进嘴里,拔腿就跑。可刚抬腿,就被勒住了。“快把钱交出来!”杀人强盗说。匹诺曹一边摇头一边做手势,表示自己只是个穷木偶,没有钱。可如果要是说话,嘴里的金币就会掉出来。“要钱还是要命?”杀人强盗一边说一边掏出一把刀来,架在他的脖子上。匹诺曹连忙把他的手咬掉了。可掉下来的却是猫爪子。为什么会是猫爪子?匹诺曹管不了那么多,连忙拔腿就跑。他翻过灌木丛,在田野上跑啊跑,强盗在后面追啊追。到底匹诺曹有没有被抓住呢?那就翻翻看这本《木偶奇遇记》吧!最后是提问时间:1.被猫和狐狸吊起来后,匹诺曹被谁搭救?2.父子最后是怎样相遇?3.故事里有哪些主要人物?读书好、好读书,让我们一起做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吧!今天的读书交流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

成语知书达理:知、达:懂得。有文化,讲道理。形容有教养。如: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又如:一个人知书达理,就该往上巴结才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成语知书达礼: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如: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又如:老师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要知书达礼,全面发展。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_900字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文秘杂烩网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用最好的状态去工作读后感_900字

读了张铁成的《用最好的心态去工作》收获极大,书中一共有十四章篇,写了不同心态去看待工作。我重点看了第九章用责任心态对待工作,书中写了忽略细节就是缺乏责任的心、尊重细节,才是成就伟业。

书里许多理念、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同时也让我感悟很多。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习惯于懒散,习惯了拖拉,如果没有人过问的话,我们的工作有时候是随心所欲的,心情好了,我们可能做的好一些,动作快一些;没心情了,那就完全相反了。其实我们很多人经常是这样一种状态,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自己本性上积攒了太多的惰性。归根到底,这还是心态的问题,态度不端正,没有认真把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

有时候工作中犯个小错误,出个小纰漏,自己还真没当回事,只是觉得是个小事。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小的失误能够毁掉你,小的成功能够成就你。工作中小的失误有两个危害:一是使自己形成了不好的工作习惯,工作中易于出错,而且认识不到问题的危害性、严重性,因为自己对工作的不认真,也可能早就被麻木了,习惯这些错误;二是自己的形象越来越差。

在别人眼里觉得你是一个小事做不好的人,是一个易于出错的人,久而久之,这种看法会自然的蔓延、扩散,会形成定论,当别人一提起你,脑海中马上跟对你的定位联系到一块。其实认真工作态度的细节决定自己未来的成败。所以,领导说“态度决定水平”、“细节决定成败”。每个人的能力、素质有差异,但最关键的在于我们的工作态度,我们端正了态度,以一种认真、执着、勤勤恳恳的态度面对工作,我们就能把工作做到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极致,而且这种踏实认真地态度可以弥补我们自身能力上的缺陷,使自己个性和人格更加完善,能力不断提高。回头想想我们做幼教工作更应该从每天的琐碎的事中去注重每个细节,我们的孩子是那么弱小更需要我们去关爱与帮助。

在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缺乏认真的态度,就不会有成就。“工作态度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因为我们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它们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激情。

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用一颗认真的心去做,以良好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去解决问题,那么我想我们会获得成功事业,成就美好人生。

成语随心所欲:随心所欲[suí xīn suǒ yù],意指完全顺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语本《论语·为政》。[源]《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典故]“随心所欲”原作“从心所欲”,见於儒家的重要典籍《论语》一书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其弟子自相问答的言语,由孔门後学记录而成,为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为政〉篇中孔子自述生平修养进程,他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向学,三十岁时自立於社会而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明了事理而无所迷惑,五十岁时明白了天地万物生成运行的自然法则,六十岁时能聆听并了解他人话中的真义,七十岁时则能完全顺从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会踰越法度。”由孔子这段话可以得知,当人修养到极致,万事万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运行的法则,而不会有所违逆。可知“从心所欲,不踰矩”,当是儒家修身养性的最终目标。“随心所欲”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完全顺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後来在使用这句成语时,有时会转用於任意施行而不管是否造成危害的负面表述。

成语勤勤恳恳: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又如:邓小平《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遇事共同商议,共同决定,工作勤勤恳恳,结果事情办得很好,也得到人家的尊重。”

读《诗经·氓》有感_900字

“红裳引蝶乱,倾尽浮生殇。”关于你,大可当作一场梦。

只不过梦里的似是而非,人生的荒唐奈何。我以为只要我纯情与你,待秋叶红霜时,你明谋正娶;我以为琳琅风月为你流淌,到尔卜尔筮,你以尔车来;我以为付你一世深情,使三岁食贫,你及尔偕老。然而,只是我以为。

你变了,或许说是我没有认识到完全的你,你的心不再如往昔一般明净。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是否你只满足于有一个人靡室劳矣,夙夜兴寐。是否你认为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是否……你是否还记得我以及你那轻许的诺言和不再兑现的婉曲。终于,在无限的背影中我恍悟到你的爱情没有标准,你总是三心二意。昨天的鲜衣怒马,今天的羽扇纶巾。沉溺在爱情里的女子,该怎样的脱身?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再回首时,那些泪痕点点想来可笑,却不知再回眸时,那些欢声笑语竟叫人潸然泪下。

你可知,我的内心深处也想之子于归,共子陶然,但我害怕这样只会让我对变了心的你多了几分怨恨,少了几分竹马青梅。正如白居易《长相思》里所说“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但我有些害怕你归来,我想要的是那个曾和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你,而不是如今变了心,行为其贰的你。你,是你吗?你在淇水旁的誓言,已在风中凌乱,归期为天涯。你的心,可有一刻属于我;你的新,让我回忆泛陈。刘禹锡的《竹枝词》里有这么一句“红花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为你,也曾兄弟咥其笑矣,为你,也曾躬自悲伤。遇到你之前,我憧憬爱情;认识你之后,我孤帆远影。苏轼说“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教坠。”算了罢,不能相濡以沫,就相忘于江湖吧!

如今已到了这个地步,就忘了吧。忘了你信誓旦旦,忘了你的年少作伴,既然你要走,那我也不送你。有些缺憾,有些失落,有些不舍。但人生,能有几回圆满呢。不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只希望,多年后你金缕翩翩,安然无恙。即使佳颜在侧,即使烛影摇红。

淇水汤汤,渐湿帷裳,自古离别多成殇。流年已付交还,不染风雪一更。桑叶未落,而我已从你身旁路过。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成语似是而非:似:像;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如: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又如:同学们的讲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简直错得可笑。——叶圣陶《文心》

成语信誓旦旦:信誓旦旦[xìn shì dàn dàn],意指旦旦,诚恳的样子。“信誓旦旦”指誓言说得非常诚恳可信。语出《诗经·卫风·氓》。[源]《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緫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典故]《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采集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扣除六篇有目无辞者,共三百零五篇,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中国文学总集之祖,也是当时北方文学的代表。其中“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本由诸侯采撷其国的民歌,贡献於天子,并由乐官统筹汇整。《诗经》中共分十五国风。“卫风”即为古卫国的歌谣,故址约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带。〈氓〉一诗,则是弃妇自诉怨伤之诗。在诗中女性自诉:他们本是结发夫妻,新婚之时,谈笑何等欢乐,而厮守到老的誓言又是何等诚恳,如今丈夫居然不念旧情,狠心将自己抛弃。既然丈夫完全不念旧情,自己又有什麽好说的呢?後来“信誓旦旦”被用来指誓言说得非常诚恳可信。

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_900字

爱,以其深厚与广博而感动生命中那个不曾被触碰的角落。就好象那缕淡淡的清风,温柔的拂过脸颊,抹去眼角的泪水,带走那沉重的悲伤,洒下一缕明媚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但我们或许不曾想过,爱可以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伤你所爱的人的内心。爱可以是一壶香醇的毒酒,在一瞬间使你心爱的人肝肠寸断,痛苦不堪。这样的爱,更多掺杂着悲情色彩,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作为父母的莎拉和布莱恩最大的希望便是大女儿凯特能够战胜病魔。于是,在这个愿望的指引下,他们长期忽视了大儿子杰西,致使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缺乏爱而成为一个游走在世界边缘的问题少年,也是在这一愿望的指引下,他们采用基因技术生下小女儿安娜,而这个美丽小生命的降临却没有得到她应有的幸福,尽管莎拉曾经对安娜说,因为它可以拯救姐姐凯特,他们因此更爱她。然而,时间证明一切并非如此。她似乎只是父母拯救凯特的工具,在收获着少得可怜的爱的同时,她所付出的是无止境的捐献血小板、白血球等一切凯特需要的东西。

那时候,深爱凯特的父母或许并不知道,他们对大女儿的爱竟然在不经意间深深伤害了小女儿的心,也在不经意间为这个看似和睦的家庭增添了伤痕。然而,任何的忍受都是有限度的。13岁的安娜最终毅然决定将父母告上法庭,为的只是夺回自己的身体支配权,她已不再甘愿做一个器官捐献站。可是她的这一举动却牵动着另一个人的生命。她深爱的姐姐凯特白血病复发,急需进行肾移植。一边是自己挚爱的家人,一边是她在家庭应得的尊重,这架爱恨交织的天平最终总会倾向一边,而无论倾向哪一边,都不算是最好的结局。

爱可以纯净美好,却在生命中的许多时候显得异常的纠结与残忍,就像莎拉在法庭上所说的“我的人生彷佛一场火灾,一个女儿被困火里,唯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小女儿上场,因为只有她认得路。”或许这样的爱已经不能用好和坏来权衡,也不是善与恶所能分界的,至真至美的亲情没能促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成为这出家庭悲剧的导火线。

因为爱一个人,而无暇去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所以伤害了另一个人。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爱的初衷绝对不是伤害,但它的尽头却蕴藏着无限的叹息与悲哀。这样的爱,像一首悲壮的哀歌,因其太过沉重而无法背负。

成语肝肠寸断:肝肠一寸寸断开。比喻伤心到极点。如:《战国策·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又如:一时想起碑中记中薄命之话,再看看书香、秀英诸人前车之鉴,不由不毛骨悚然,肝肠寸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感恩父母读后感_900字

《感恩父母》这是一本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感恩,在这个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由此可见,感恩是多么地重要。而这一本书,主要讲的是感恩父母。感人至深的76个篇章,个个都深入肺腑。每一个人都有父母,父母生养我们,不容易,从刮刮坠地到懵懂少年,经历了多少个春秋,而当我们长大了,可以回报父母了,有的也已来不及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有的不知父母艰辛;有的却因任性,离家出走……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仿佛被重重地撞击了一般。从前,我不知父母恩,没有好好地对回报我的爸爸妈妈。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但我保证以后会乖乖地听他们的话,做个好孩子,好好报答他们的恩情。

父母们都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的爸爸妈妈也不例外,都希望我能好好学习,我也知道,他们对我的期望有多大,但他们不想给我施加压力,让我紧张。这种欺盼的心情,我能理解,所以我暗暗下了很大的决心,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

书里面的故事给了我太多太多的震撼,我不止一次的因为里面的感人情节而落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的训导影响了几千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一定会加倍努力,报答父母的恩情,嘴上光说无用,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给自己和大家看。

母亲的爱,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父亲的爱,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成语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如: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又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嘛,你们当中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表演的。——张贤亮《土牢情话》第三章

成语平心静气:平心静气[píng xīn jìng qì],意指形容心情平和,态度冷静。语本《韩诗外传·卷二》。[源]《韩诗外传·卷二》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於子贱,子贱曰:“我任人,子任力。任人者佚,任力者劳。”人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理,任其数而已。巫马期则不然乎!然事惟劳力,教诏虽治,犹未至也。《诗》曰:“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典故]“平心静气”原作“平心气”。心,指心情。气,可指脾气,也可借指态度。心情能保持平和,脾气自然就会控制得当,态度也会冷静。据《韩诗外传·卷二》载,孔子的高徒宓子贱接受鲁国国君的任命,到单父这个地方担任县令。在任期间,他很少外出,而且常常悠闲地弹琴自娱,但是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前任县令巫马期见了十分讶异,因为他在任时,为了治理政事,可说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日以继夜的工作。巫马期向宓子贱请教,子贱回答说:“那是因为我能任用人才,你却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广任人才,许多人一起分担工作,自然轻松悠闲得多;凭一己之力,工作全集中在一人身上,当然就会很辛苦啊!”後人评论宓子贱的作法,说他是让自己的身体闲散,但是注意力与心思却很集中,以平和冷静的心情和脾气来处理政务,其下百官自然能随之条理分明地治事。所以,做事时一昧地埋头苦干,事必躬亲,不如先做好全盘规画,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也就是像宓子贱“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如此才是使事情更有效率的方法。後来“平心静气”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_900字

文/乐谱

在图书馆有幸借到彼得·圣吉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书中论述的“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等五个方面的个人修炼,及通过个人修炼对组织产生的作用,让我眼前一亮。

只有个人学习才可能实现团队学习,团队学习以个人学习为前提。要做好一个学习型组织,团队成员需认同学习是必须的,是正确的——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超越和成长,也是对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

书中谈到的“学习”,我认为不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理论、方法等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只要是有进步、有优化、有调整、有计划等都是一种学习,这个学习的范畴很广很大。这或许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心智模式,开放了我们的心态,革了我们的命。

我个人理解的“系统思考”,就是“大局观”、换位思考。你在某一个角度、某一个位置得出的结论,做出的选择或决策,放在更宽的角度、更高的位置、更全的观念来衡量,它或许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已。就如组织中某个部门的负责人,在他的岗位上思考做出的建议,不被直接领导所采纳同个道理。因为这个建议以他自身的位置去思考,可能破坏了整体的布局、决策、打破了制度,破坏了某种平衡。只有学会系统思考,每个人的选择和决策才会更加合理。

每个人选择了一个组织,为这个组织服务,会不会和这个组织走到底,都是不确定的,只有随时间推移才会有结论,这就是双向选择,没有对与错。不管结果如何,对个人来说,你在这个组织中是否成长了或是否在以前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才是关键。

你在这个组织里,若物质和精神都没得到提升,综合能力没得到提高,说明你没有进行任何学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进则退。读后感·你在这个组织中的这段时间是浪费的,对你个人或组织都是很糟糕的一个结果。只有在组织发展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自我超越,即使离开这个组织,对你个人而言也是一种成功。制度使想干坏事的人不能干坏事,文化使能干坏事的人不想干坏事,这就是制度和文化的区别。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做选择和决策的依据。每个人思考的原点不同,做事的方法不同,对于一个组织来说,需要把不同的人的想法统一起来,达成共识,才能共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愿景。这种“共识”就是一个组织的文化。

成语不进则退:不前进就要后退。如:《邓析子·无后篇》:“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外语也是一样,一刻也放松不得。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卷读后感_900字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是写给家长的,从中我获到了许多的启发,在此与大家共享。

“学习——成长”不仅是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成为家长、教师的发展动力。《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中国有句老古话:“棒棍底下出孝子!”,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这样一句话常常出现:“孩子还小,打他干吗?他又不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然而在教育中,“棍棒”教育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在过去家庭教育模式中,“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个不争的道理,但在现代中国,这种传统观念被颠覆了,现代年轻家长由于经济、文化的提升,环境的改变,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一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渐渐转化到另一种进步,是文明的体现。但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应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幼儿阶段,是树立孩子正确是非观,性格的关键期,通过讲道理,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到了少儿期,通过讲道理,正确引导是重要手段,不轻易“惩罚”。到了青少年期,则以讲道理沟通为主,不应动用“武力”手段教育,否则孩子会越打越叛逆,适得其反,随着年龄的增长,“棍棒”教育应随之减少。

另一种“孩子还小,打他干吗?……”的教育方式则是一种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多数出现在“爷爷,奶奶”一辈人身上,由于每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隔代的亲情、宠爱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加上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以至于丧失了对孩子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对孩子的教育是百害而无以利的。因此,以本人观点,孩子教育应结合中西方长处,特点施以“管教”,而且年轻

父母应尽自己所能,亲子教育孩子,不应托管给老人。随着孩子

一同学习,成长,这才是人生中精彩、重要的一课。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得借鉴——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成语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如: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从其教之所由起者观之,则儒释之辨,公私义利之别,判断截然,有不可民者矣。”又如: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成语适得其反: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如:清·魏源《筹海篇·议守上》:“今议防堵者,莫不曰:‘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不知此适得其反也。”又如:不知道重视干部,爱护干部,而对于一般同事却要求全责备,在事实上也将适得其反。——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弁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