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西工区的历史沿革

浏览

西周成王五年(前1038年)周公姬旦在此建王城。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到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三年(938)的1708年间,先后有东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6个朝代30个帝王先后在此建都。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在洛阳老城以西大规模兴建兵营,当时叫“西工地”,简称“西工”。

民国九年(1920年)9月。直系军阀吴佩孚以直鲁豫巡阅副使身份进驻西工,并进一步扩建兵营,修筑马路,由原来267万平方米的兵营扩大到677万平方米,5000余间营房扩建到1.2万余间。

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驻西工,洛阳第一次成为河南省省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国民党中央党部设在西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西工,洛阳成为当时华北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驻西工,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省会。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洛阳二次解放,西工地区划属洛阳市第五区(乡级区),9月改属第三区。

1953年8月,西工地区改属第二区。

1955年7月,西工区合并到洛阳市老城区。

1956年3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本区,升格为县级市区。

1956年10月,组建西工街道办事处,北窑乡划归老城区,同时将马路街街道办事处由老城区划归西工区。

1957年6月,筹建金谷园街道办事处。

1958年12月,西工区与老城区、郊区邙山公社合并为政社合一的洛北人民公社,后改称洛北区。

1975年11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恢复西工区建制。

1982年7月,将关林街道分为关林街道和安乐街道,道北街道分为道北街道和邙岭路街道办事处。

1983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新设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委员会(简称“车管会”),归西工区管辖。

1989年2月,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委员会改名为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处(简称“车管处”),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1984年5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将西工区关林街道和龙门街道,改属郊区管辖。

1991年6月,新设凯旋东路街道和汉屯路街道。

2000年6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安乐街道改属洛龙区管辖,红山乡、洛北乡改属西工区管辖。

洛阳西工区新都汇

2005年12月31日,西工区辖8个街道、2个乡:金谷园路街道、王城路街道、西工街道、唐宫街街道、凯旋东路街道、道北路街道、汉屯路街道、邙岭路街道;红山乡、洛北乡。

2010年9月15日,市政府将西工区管辖的道北路街道划归老城区管理;将老城区邙山镇管辖的大路口村、史家屯村划归西工区洛北乡管理;将西工区邙岭路街道管辖的洛阳市殡仪馆所占区域划归道北路街道管理;将道北路街道管辖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所占区域划归西工区邙岭路街道办事处管理。

2012年11月,红山乡和洛北乡分别更名为洛北街道、红山街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