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的历史沿革

浏览

长安镇起源于东晋,始建于北宋,有千年的历史。

长安,古称靖康。远古时代的长安原是浅水湾。春秋时期,长安还是一片沙洲,至三国后期,遂成陆地,晋代开始才有人在这一带活动。

据《靖康谱》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已在此地建盐场,为东官九都六图属地。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长安称靖康盐场,“西自双岗沥口、东接新安(今宝安)迤丽数十里。民以利渔、灶盐、采莞草为生“,逐渐形成村落。北宋天年起,由于金兵南侵,我们祖先经福建、江西等地流落到此,村落迅速扩大,并出现一些新的村落。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的《都邑档棚》记载,当时的靖康仍为莞邑第九都第六图。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靖康盐场并入归德盐场,属东莞第七都第五图。

,虎门太平(含长安)一带的乡绅设立莲溪局(非官方组织),故长安又有“莲溪“之称。

长安明代有大井圩,

建立万和圩,民国时期归虎门管辖,俗称“下里”。

民国三十年(1941年)乡民在沙埔头筹建新村,取名长安圩,以后就采用长安为正式镇名。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长安归虎门行政公署管辖。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东莞县设置区级行政机构,长安与北杨、怀德等地属东莞县第一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称东莞县第五区,设联乡办事处。办事处所在地是霄边甘素祖祠堂。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东宝行政督导处。东莞全县分八个区。长安的沙头、厦岗、乌沙,霄边等,与怀德、北栅同属新五区。区府设霄边。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金区编为45保,4506灶户,约16000人。全区分为北山、长边两大乡。沙头至北栅为北山乡,乌沙至霄边为长边乡。

1949年10月7日,东莞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将长安、虎门合编为第六区。区府设太平镇。

1950年,长安从第六区划出,称第十区,区府设霄边。

1955年9月,改数字序称的区名为地名称呼,称长安区。

1957年夏,撤区改为联乡。长安划分为沙岗,沙头、乌沙、锦厦、霄边五个联乡。五个联乡合称长安大乡。大乡府设长安圩。

1958年10月,虎门、北栅、长安三个片共16个联乡,82个农业社,合并成立虎门人民公社

1959年,长安从虎门公社划出,成立长安公社。

1983年4月,改社为区,成立长安区公所。

1984年5月,大队改为乡。全区辖1镇(乡)级镇11乡。乡以下仍称生产队。

1986年11月,长安区经广东省正式批准为工业卫星镇,1987年正式改为镇,称长安镇人民政府。乡改称为管理区,全镇划分为13个管理区。管理区下设村(居)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全镇共84个村(居)民小组。

2004年12月,各村民委员会改制为居委会。

2005年1月,全镇13个村(居)委会全部改制为社区居委会,其中街口村改名为新安社区,长安居委会改名为长盛居委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