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的历史沿革

浏览

旧时的北京路,是广州大南门(今北京路、大南路口)内外的一条南北向主要街道。宋代灭南汉后,拆南城墙,将南城沿至江边,建“双阙”。1244年,建双门楼,从此北京路中段被称作双门底,渐成为商业区。清代时,今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为著名。清雍正年间,现北京路与沿江路交汇的珠江边,是天字码头的所在地,为清代时是专为迎送官员而设,附近的接官亭正是当时迎接官员的地点。

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广州拆城墙开路,将此路改名为“永汉路”(国民政府使用粤音英文名“Wing Hon Road”),取的是清朝已灭,把南街名“永清”变为“永汉”之意。

1936年,曾任国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长的胡汉民去世后,又胡本身乃广州人,为纪念之,永汉路更名为“汉民路”。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夺取广州后恢复原称。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改名为“北京路”,寓意广州人民拥护党中央,向往首都北京之意,因路名形象反映了其广州古城发展的中轴线之地位,故至今没有恢复旧名。

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边区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历史文化遗地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唐清海军楼遗址、南汉御花园、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十多个朝代的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现今,这一区域虽历经十多个朝代及两千多年的沧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这一奇特现象,不仅创造了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罕见的历史景观,同时也造就了这块神奇土地灿烂无比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北京路更汇集了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等市级大百货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时装商场。

这个繁华区域的形成有着历史渊源。明清时期,今中山路(旧称惠爱街)是广州旧城东西主干线,南北两边大都是官署衙门(东有府学,西为将军衙门,中有两个总督衙门),是政治中心区。北京路(旧称双门底)则是由城南直通天字码头(官员登陆入城用)的主干道。因此,现在北京路北段与中山四路相连接的丁字形地段,成为当时衙署官僚及其随员、家属居住的集中地段。为适应他们的消费需要,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市的繁华商业中心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有城门楼一座,名为“大南门”,这是广州的内城楼之一,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了。

关于“双门底”,是因为在清兵接管广州的时候,同时有两位官阶级别一模一样的官员来治理广州。按照当时的习惯,一个官员只能够从一个城门通过。现在有两位官员,就要有所避讳,于是就在城楼里开了两个门。

双门底在清代是商业重地,故流传有“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在双门底经营多年的“活化石”广州陈李济药厂,前身是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