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的历史沿革

浏览

四海本身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四海地域内古文化的遗迹也随处可见,镇域村落多为明清两代建置,清属延庆洲。

延庆县志》载:“四海冶城,元时入上都通衢,创于明天顺八年。”天顺八年,即公元 1464 年,距今已有 500 余年的历史了。史书只记载了四海城建设的年代,其实,四海开发时间还要早得多,据考证,早在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燕,到了汉代,这里就比较繁荣了,而元代这里已经很繁荣了,那时的四海不但建有炼铁场进行冶炼,而且也有了铁业制造。元代统治者还把四海作为上都和大都的主要通道,每年来往客商和官吏不断,从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但四海真正大规模的建设开发是明代。据有关史料介绍,不仅在那个时期建设了四海城,成了四海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而且农村也得到广泛开发,四海的农村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古村落,而以明代居多。

明代的四海城,不论在选址还是在建设上,都是非常讲究的。四海,和正处在北京中轴线的延长线上。这绝对不是人为的巧合,而是古代军事家大自然塑造的地势和地理位置的最佳选择。这是智慧的选择,这种选择似乎也是一种天意。明代为防止北方鞑旦入侵,龙庆州南山修建八达岭长城,沿长城西从岔道羊头山至四海冶敌楼耸立,城郭相连,烽火相望,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而四海冶的防务属宣化东路,正在皇陵之后,为防守要地。当时沿线岔道,柳沟,四海冶都是军事城堡,屯军防守。明天顺8年(1464年)筑城堡,定名为“四海冶城堡”。到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迁至此地,四海冶城堡是山区人口集中的地方。 四海城座南朝北,背靠横岭,左右两山如双翼展开,而四海城卡住两翼中间的要塞,挡住要道,在战略防御上处于非常有利的形势,东侧城垣建于山上,其上又建有三座敌楼,即可用作瞭望,掌握敌人动态,又可居高临下发射火炮、弓箭,以及擂石滚木等武器。四海城“高三丈八尺,围二里二百一十五步,门二座。”砖石垒砌,十分坚固。依山就势,占据要塞,虎踞龙盘,雄视北路,成为京北一个军事要地。明代,很看重四海的防务,对守城将领的级别、马步兵人数和粮草、器械的配备,都有明确的规定。

“屏障天开海冶城,烽楼粉堞拱神京”,这是明代诗人江镇云,游四海时写下的诗句,这两句古诗不仅写出了四海具有浩大气势的景色,而且告诉了人们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打开如屏似障而连绵起伏的群山,目光豁然扩大,天地豁然开朗,展现出古镇四海的城池;周围树起坚固的城墙和敌楼,保卫着神圣的京城。说四海拱卫神京,是因为四海是北京北部的天然屏障,是一道重要的军事防线。

四海的防务属宣府东路。宣府,即今天的宣化市;东路,即宣化市以东地区,包括今宣化市东郊、怀来、延庆、四海等地区。东路的防务以南山最重要,南山又以四海最重要,四海的防务又以九眼楼长城最突出。九眼楼长城不仅在古代军事上有重要意义,它在古长城文化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清代时,“四海冶城堡”成为政治经济集中的大城堡,传为“四海城堡”。

1940年划入昌延联合县,1946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冀热察军区成立后,根据当时对敌斗争的需要和战争形势的发展,决定在延庆、怀柔、滦平、丰宁等县交界的边缘山区,建立后方根据地,遂成立了四海县。中共冀热察区党委任命黄代芳(蹇先任)为县委书记,王维任县长。

1947年1月3日正式宣布建县(即前四海县)。全县约有5万人口,下设六个行政区。

1947年12月,平北土地会议结束时,宣布撤销四海县,与怀柔县合并,原四海县地区设工委。

1948年4月20日,平北行署根据冀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通知,决定恢复四海县建制(即后四海县),下设八个行政区。为了便于领导,具体确定将原四海之西栅子、八道河、臭泥坑等村留归怀柔县领导。将当时属滦平的长哨营、喇叭沟门地区划归四海县管辖。四海县县委书记先后为吴瑞亭、徐嘉楷;县长先后为罗林、郭新。后四海县于1951年8月撤销,划入延庆县为9区,1956年撤区建四海乡,1958年成立四海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1995年改乡为镇,1997年原黑汉岭乡并入四海镇。

原【黑汉岭乡】延庆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34千米。

1948年属四海县,1951年划入延庆县第九区,1953年置南湾乡、下花楼乡,1956年合并为南湾乡,1958年改四海乡黑汉岭大队,1961年改黑汉岭公社,1983年改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