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区上党镇的历史沿革

浏览

置上党乡,1934年改为镇。

上党地名的来历,传说在东晋时期,山西上党郡避战争之乱南迁于此,并设立侨郡治所,上党因此而得名。宋时,一些商贾官绅倾慕上党乡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纷纷前来定居,上党渐渐兴起。

置上党乡,1934年改为镇。

上党通达的交通,据说源于一位道士的苦心修行。唐宋以前,邻近的茅山已成为著名的道教圣地,各地善男信女“朝山进香”,均由上党经过。当时道路崎岖难行,于是,有一位道上发誓修路利民。他风餐露宿,苦心募捐,历经多年,终于建成北起观山顶,南抵茅山的石板道路,首先形成纵贯上党的南北街道。以后,又从中端延伸组成东西南北相交贯通的“十”形街道,随之,形成历史上6条交通要道,即:进香石路、横路、辛宝路、钱镇路、姚镇路和古大驿道。

上党历史上宗教活动较为盛行,以佛教、道教为主,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全镇各村都有寺、观、庵,少则三间,多则百余间,如东贪的“明真观”,在北宋时曾有殿堂170余间,气势非常恢宏,莱村的莱蓬金山寺1945年时尚有殿堂50间,横山西林寺1948年时也曾有殿堂18间。

传说东贪村原名东谭村,古时东谭村有个吴姓读书人进京做官,连任三朝宰相,以后衣锦还乡,一位姓刘的同村人继任相位。然而刘氏掌权后却贪赃枉法,吴氏多次好言相劝刘氏改邪归正,公正为官,不要辱没故里,可是刘氏一意孤行,于是,吴氏和族人出于义愤,将东谭改为“东贪”,以警示后人。

上党的民间艺术也很有特色。宋时,云南有一支汤氏移民迁居上党,带来了挑花、绣花和剪纸等民间工艺,由此在上党妇女间盛行至今。

桃花、绣花作品自然古朴、艳丽可爱,经由《人民画报》和中央、省、市电视台宣传,在海内外产生一定影响。

1998年,上党镇被省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0年9月,上党民间挑花。绣花作品被选送南京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成为一支乡间奇葩,声名鹊起。

上党百姓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至清代,才有一些私人开设的小作坊,如铁匠铺、鞋铺、磨坊等。

191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以“以工代赈”的方式兴修义村小径河水闸,曾掘出北宋天福铜钱一枚,遂命此阐为“天清闲”。

1937年,镇江县政府在上党举行镇宝路开工典礼,年底建成通车,成为 当时南乡之盛事。同年,民族资本家甘棠在大力山发现煤矿,即创办建华煤矿公司。抗战时煤矿被日寇侵占,掠夺丰富的煤炭资源。这是江南地区开发较早的一个煤矿。

1949年4月,饱经忧患的上党古镇解放了,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大跃进”年代,上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兴建了一座面积25平方公里的凌塘水库,这是丹徒最大的水库,数十年来,为南乡水利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上党境内的小力山、伏牛山和古洞3个煤矿相继开采,年采煤炭30万吨,成为苏南地区煤炭基地。

1986年3月,上党被镇江市政府列入茅山老区开发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99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在丹徒南乡各乡镇中率先超亿元,并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化工等产品为主的产业。农业发展较快,尤其是茶叶、鲜果、蔬菜和畜禽等副业令人瞩目,其中培育的茶叶精品“墅山翠萝”绿茶,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和江苏省“陆羽杯”一等奖,市场销售形势很好。

上党的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得到长足进步,1965年上党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后又更名为“丹徒县上党高级中学”,成为丹徒南乡单草学子们』动仪的学府。爱国华侨支显宗先生到上党寻根认祖,并捐资数百万元,建成颇具现代化水平的“支显宗中学”。2001年,上党镇被省评为教育现代化达标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