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

用剪刀或刻刀将纸张剪、刻出字体、图画或图案。通常也指剪、刻成的工艺品。属传统民间工艺品。

沿革

剪纸是由西晋的剪彩(用剪刀将彩帛剪成图画或图案)、南北朝的镂金箔(用刻刀将金箔镂刻成图画或图案)民间工艺发展而来。1959~1960年,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原古墓中出土了“对马”和六角形图案的剪纸。上有高昌国“章和十一年” (541)等纪年字样,说明中国剪纸在公元6世纪中叶已相当精巧成熟。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每逢正月初七(即人日)和立春,人们以彩帛、金箔剪镂人物、鸟禽、花卉等图案,贴于屏风,或佩戴在头鬓上作为首饰。隋代沿袭这一习俗。唐代剪彩有人物、山水、草虫等题材。南宋,在临安(今杭州)出现许多剪彩、剪纸的作坊,作品有金采镂花、春帖、幡胜之类,都很精妙。特别是中瓦市的匠师俞敬之,以剪诸家字体见长。元代,浙江余姚诗人岑安卿《栲栳山人集》中出现“剪纸”二字。这一时期江南剪纸精巧,构图完整,为艺术鉴赏家们所喜爱并收藏。明代,有些剪纸用于走马灯和皮影戏,题材多为骑马的武将。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擅长剪纸,曾创作“人马相斗”。清代《梵天庐丛录》记载,全椒(今安徽滁县)的江舟“善书画,尤工剪贴,喜钩摹古人真迹,剪成后着色,与书画无异”。

1955年以来,中国剪纸有了很大的发展。除在民间流行外,还有专业生产。江苏扬州的张永寿和南京的张吉根、上海的王子淦、湖北武汉的蒋再谱、河北蔚县的王老赏、天津的伊德元、福建泉州的李尧宝等,都是著名的剪纸艺人。不少剪纸作品还出口,有的在国外展览。捷克斯洛伐克、英国、美国、日本、民主德国等国家出版了中国剪纸的专著。

品类

剪纸按用途分,有窗花、门笺、刺绣花样、喜花、灯花、顶棚花、扇花、功德剪纸等。窗花是贴在窗格或门窗玻璃上。门笺是在春节或新建房舍时,贴在门楣或梁上。刺绣花样有鞋花、帽花、枕头花、荷包花、围兜花等,有的在剪纸上刻、扎许多刀痕或针孔,以提示绣法。喜花是结婚、生子、祝寿、迁居等喜庆时节的装饰品。灯花为灯笼上贴用。顶棚花为室内天花板上贴用。扇花大多以金箔剪刻成,贴于黑纸扇面上。功德剪纸用于祭礼,寓意祈福、送神。

剪纸一般用彩纸剪、刻而成,刺绣花样则用白纸。各地的剪纸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江南剪纸典雅秀丽(见图);陕西剪纸粗犷豪放;河北蔚县剪纸在白纸上渲染彩色,以戏曲人物题材为多;广东佛山剪纸贴以铜箔,并在铜箔上錾刻花纹,金碧辉煌,别具一格。

南京“母子健康”剪纸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