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的历史沿革

浏览

西周时,境内

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属东冶。东汉时属侯官。晋代属原丰县。从隋代至

,属闽县。

民国时期,归闽侯县管辖。

唐乾元元年(758年),长乐郡改为福州,领闽县、侯官等8县。闽县设115乡,今马尾地区部分归闽县晋安乡,部分归闽县安仁乡。晋安乡设合浦里(今闽安、亭头)、海滨里(今英屿、东岐、长安)、海畔里(今琅岐);安仁乡设胜残里(今马尾)。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今马尾地区分别归晋安东乡和安仁乡。晋安东乡原为晋安乡,区划同唐时,设海曲里(壶江、川石)、海畔里、合浦北里、合浦南里,安仁乡下设永盛北里(原胜残里)。

元明时期,马尾地区仍为闽县晋安东乡和安仁乡。海曲里、海畔里合为嘉登海曲里。明万历八年(1580年),改嘉登海曲里为嘉登里(今琅岐),改合浦北里为江右里(今亭江),改合浦南里为江左里(今闽安)。安仁乡永盛北里改为永北里(今马尾)。

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从泉州移设福州,琉球商人纷纷经马尾赴榕,马尾港的地位更为突出。

清代末年,闽县撤乡建区,共分为11区,今马尾地区分别属于琯江区、马江区、嘉屿区。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辟五口通商。福州是五口之一,各国兵商船来福州均停泊于马尾港。1866年,洋务派在马尾创办船政,聘法国人建厂制造轮船,次年创办船政学堂,马尾成为中国近代科技队伍萌生和形成的基础。

1984年4月在马尾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期开发面积4.4平

方公里,后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1月23日,正式设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福州台商投资区,面积1.8平方公里。建国后至90年代末全区总面积274平方公里,辖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和罗星街道,总户数4.41万户,人口15.5万人。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尾科技园。

1992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在马尾设立福州保税区,面积1.8平方公里,1993年1月18日正式运营。

1993年1月,国务院批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闽江北岸向快安延伸,面积扩大至10平方公里。

1993年1月1日,马尾区与福州开发区“两区合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行政机构。

1995年12月15日马尾街道更名为罗星街道。

1996年1月1日,福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马尾区辖罗星街道和马尾、亭江、琅岐三镇,面积从原来的76平方公里扩大到274平方公里,区内的福州港于1996年8月经交通部批准作为海峡两岸定点直航试点口岸。2000年琅岐设立经济区。2003年2月27日新增魁岐等5个村。据区国土资源局统计,2006年末全区土地面积189.96平方公里。至2006年末马尾区辖罗星街道和马尾、亭江两镇,全区户籍人口9.26万人,12个社区,35个村委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