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恩扎历史中心

浏览

皮恩扎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锡耶纳省的一个市镇,在锡耶纳西南大约50公里,它建于一座小山顶上,可以鸟瞰奥尔恰河和阿索谷,其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毗邻蒙塔尔奇诺,被称为“文艺复兴都市生活的试金石”。皮恩扎建立于公元1459年,曾为教皇居住地(夏宫)。1996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在教皇庇护二世(Pope Pius II)于1459年决定改变他出生地的面貌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想正是在这个托斯卡纳镇第一次得以付诸实施。他选择了设计师贝尔纳多·罗塞利诺(Bernardo Rossellino),罗塞利诺在建造中运用了他的良师益友列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的建筑原则。这种关于城市空间规划的新观念在富丽堂皇的皮乌斯二世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米科洛米尼宫、博尔贾宫,以及外观是纯文艺复兴时期而内装修又类似于德国南部教堂晚期哥特式的大教堂中得以体现。

1皮恩扎城市远景,城市四周被广茂农田包围 城市历史

皮恩扎原是坐落在锡耶纳南边48千米处的一个小山村科西格莱诺。由于它是教皇庇护二世的出生地,是文艺复兴城市规划的第一个范例,所以在建筑史上有着较重要的地位。

皮恩扎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小镇,汽车不能进入,只能步行,但反倒是这样,更能感受到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息。小镇是完整地按照文艺复兴风格来打造的,梯形的皮奥广场是小镇的中心,颇具文艺复兴特色的各种教堂、宫殿、市政大厅等石灰岩建筑均围绕着广场而建,至今仍透现出古朴艺术的气息。

小城皮恩扎是在其一个名叫比科罗尼亚(Enea Silvio Piccolomini)的居民的发起下在中部村庄科西格莱诺建立的。比科罗尼亚后来被提升为教皇,名号为庇护二世(1458-1464),教皇庇护二世即阿恩尼埃斯·西尔维乌斯·皮科洛米尼,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当他于1458年当选为教皇后,想改善该城居民的生活条件并将皮恩扎作为其夏宫,便决定将科西格莱诺建成一座纪念性城市,并将之改名为皮恩扎。此后,皮恩扎反映了教皇家族的命运。

城市的设计概念是由建筑师罗塞利诺(1409-1464)提出的,街道规划是按照文艺复兴风格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考虑到了先前城市的结构。建于皮奥广场周围的巨大建筑物与广场的布局相称。随着枢机主教和高级教士宅邸建立,房屋、商店、一家医院和一所旅店也建立起来。罗塞利诺对皮恩扎的城市建筑规划于1460至1463年间得以实施。庇护教皇去世以后,该城市和周围的乡村都未曾做过较大变动。

2米色阳光下,映照出皮恩扎这座米色的城市 文艺复兴的理想之城

庇护二世于1459年决定改变他出生地的面貌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想正是在这个托斯卡纳镇第一次得以付诸实施。他选择了设计师贝尔纳多·罗塞利诺(Bernardo Rossellino),他拥护著名的文艺复兴人文学者的思想和建筑师阿尔伯蒂,他们二人最初都来自佛罗伦萨。罗塞利诺在建造中运用了他的良师益友列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的建筑原则。这种关于城市空间规划的新观念在富丽堂皇的庇护二世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米科洛米尼宫、博尔贾宫,以及外观是纯文艺复兴时期而内装修又类似于德国南部教堂晚期哥特式的大教堂中得以体现。

15世纪重建的围墙依然大部分完好无缺的被保存下来。勒·科索·罗斯里诺(Le Corso Rossellino)大街从东向西穿过皮恩扎并且连接着两个主要的城门。在这条大街的每一边沿袭了古代布局,直线街道规划产生了不规则的街道布局。皮奥广场为不规则的梯形,并且它构成了城市的中心和焦点。在地面上,圆石的人字型式样更加突出了广场的独特形状。皮奥广场也是该城的艺术中心,广场边上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物:大教堂、皮科洛米尼宫殿、市政大厅和主教宫殿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即使按照庇护二世的爱好加入了一些哥特式因素,但是它们主要是由石灰岩建成的。这些建筑物大多沿科索罗斯里诺大街而建所有的喷泉和水井都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它们增加了皮恩扎的气氛。

皮恩扎的建筑特色

皮恩扎城的整体规划由庇护二世设计,雇佣了贝尔纳多·罗塞利诺(1409—1464)负责建设。罗塞利诺是阿尔伯蒂的助手,承建过著名的鲁采莱府邸,其建筑思想深受阿尔伯蒂的影响。但是在皮恩扎,必须遵循教皇的旨意,所以这种影响体现得不很充分。但就某些方面来说,还是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3印有皮恩扎大教堂的邮票

皮恩扎的建筑群是围绕着一个面积不大的梯形平面的广场布局的。广场有石块铺成,石块上有美丽的花纹,周围则镶着石灰岩作为花边。主教堂位于广场南边。它的斜对面是规模不大的市政厅。广场东侧是教皇自己的宫邸,西边是主教府邸。主教堂采用德国哥特式教堂最典型的等高式结构,由于地形关系建成了上下两个教堂。又由于受到奥地利教堂的影响,其平面采用了厅教堂形制。中殿和侧廊同等高,而中殿较宽阔。大厅中八根圆柱支撑着穹隆顶,每根圆柱都是由四个半圆柱组成,底座很高。为了增加圆柱的高度,在柱头之上又加上一段17.8厘米高的方形柱和方形柱头。良好的采光和挺拔的圆柱,使整座教堂内部显得宽敞优雅。教堂立面采用了古典神殿的形式,四根巨大的扁平条饰支撑着三角形山花,并用圆柱、拱券、半圆形壁龛对立面进行了装饰。整个构思可以看出阿尔伯蒂的影响。

广场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是教皇皮科洛米尼宫邸。它的平面采用了佛罗伦萨传统的宫邸布局,是沿街的一座巨大的四合院。所不同的是,在宫邸的后面增加了一座三层的拱廊和大花园。宫邸的沿街立面是对佛罗伦萨鲁采莱宫邸的模仿,同样采用了古罗马竞技场的设计,但壁柱之间的开间比例与鲁采莱宫邸不同。在鲁采莱宫邸的立面上,壁柱之间的开间是矩形的,高是宽的两倍,窗户拱券的顶部和下楣之间仍有一段距离;而皮科洛米尼官邸立面的壁柱之间的开间是方形或接近方形的,窗户的拱券接近下楣,所以在比例和尺度的掌握方面还不及它的原型。

皮科洛米尼宫邸对宫邸建筑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于花园立面的设计和对自然景观的考虑。花园立面由三层敞廊构成。站在敞廊上向南远眺,阿米亚塔山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这不但为主人提供了赏心悦目的场所,而且意味着意大利宫邸建筑更加远离中世纪的要塞式的造型,开始向大自然敞开。居住者不仅可以登楼远眺,也可以走出宫邸到花园中散步,建筑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