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

浏览

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位于阿根廷东北部的米希奥内斯和巴西南部的圣米格尔•德拉斯米希奥斯省境内。1983年(1984年扩大范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在热带雨林的中心地带,有五个引人注目的耶稣会传教区遗址,他们分别是: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他们建于17至18世纪的瓜拉尼人地区。各处遗址布局迥异,保护状况各不相同。

去往教区遗址的途中,道路两边可以看到许多的雨林 瓜拉尼人

说到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不能不提到瓜拉尼人。瓜拉尼人,是南美巴拉圭的主要居民,原称“卡里约人”或“卡里霍人”,17世纪通用现名,现约170万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瓜拉尼语,属印第安语系图皮-瓜拉尼语族。他们最早居住在从安第斯山到大西洋,从圭亚那拉普拉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现主要分布在巴拉那河巴拉圭河流域及查科地区北部,已分别构成巴拉圭、巴西、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居民成分。瓜拉尼人分为卡因瓜人、塔鲁马人、瓜亚纳人、瓜亚基人、奇里瓜诺人、瓜拉约人等支系,此外还有居住在巴拉那河三角洲和拉普拉塔河一些岛屿上的昌杜莱人,又称岛上瓜拉尼人。16世纪上半叶,瓜拉尼人聚居地区遭受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537年后受西班牙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的屠杀和疾病的蔓延,人口锐减,部分瓜拉尼人同西班牙人和黑人发生混合。瓜拉尼人昔日通常聚居在由6~8个茅草屋组成的村落里,经济以狩猎、捕鱼为主,辅以采集块根植物、水果和蔬菜。他们中大部分人务农,在种植场和庄园当季节工,部分人从事编织、制陶等生产及制作羽毛工艺品等。

这些村落直到现在还残留有学校、住宅、作坊等古建筑遗址 耶稣会传教区的历史渊源

16世纪西班牙耶稣会教士,为了对广大瓜拉尼人进行奴役和教化,对原来的瓜拉尼语加以改造,补充了一些西班牙词汇,使之成为现代瓜拉尼语。也正是因为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使得耶稣教在这一地区得以广泛传播。

1632年耶稣会传教士克里斯托巴尔•德门多萨和巴勃罗•贝纳维德斯在圣佩德罗山麓的伊比奎河右岸建立了教徒聚居区,但不久受到了圣保罗派教徒的袭击,于是人们被迫迁徙,远离聚居区,有的教徒定居于皮拉蒂尼河畔。教徒们在圣米格尔•德拉斯米希奥内斯建立了教堂。后来,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建筑师兼耶稣会教士吉安•巴蒂斯塔在原来教堂的遗址上重新建造了带有典型的18世纪时期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新教堂。随后,巴蒂斯塔又和同事安德雷阿•边奇及神父们一起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事教堂的建造工作,就地取材,教堂从地基到屋顶全部用石头砌成,至今依旧保存完好。

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遗址,最美的当属它的石刻雕像 耶稣会传教区的分布及建筑

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分布在巴西的圣米格尔•德拉斯米希奥内斯,以及阿根廷境内的圣安娜村、圣伊格纳西奥•米尼村、圣母玛利亚埃尔马约尔村、罗雷托圣母村等5个村落。这些村落直到现在还残留有学校、住宅、作坊等古建筑遗址。这些遗迹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均是17世纪至18世纪时,西方天主教修会之一的耶稣教团向海外扩张和在南美传播的见证。因此,在近代天主教传播史和南美天主教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遗址,最美的当属它的石刻雕像。不管是雕像的细节还是设计,都非常完美。去往教区遗址的途中,道路两边可以看到许多的雨林,如果运气够好的话,还可能会遇到穿着传统服装的地道的瓜拉尼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