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浊度矿井水处理中混凝剂投加方式研究

浏览

针对高浊度矿井水胶粒含量大、粒径小、体积质量小等水质特点,开展了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与聚丙烯酰胺(PAM)不同投加方式的混凝试验研究,考察了混凝剂各投加方式下的最佳剂量及处理效果,并对PAC与PAM最佳投加间隔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水浊度为2450NTU,采用先投加0.5mg/L浓度PAM,后投加100mg/L浓度PAC及0.4mg/L浓度PAM的混凝剂投加方式,出水浊度取得最低值4.6NTU,总药剂成本最低。PAC与PAM不同投加间隔时间中,PAM的投加点滞后于PAC投加点120s时混凝效果最佳。
间隔时间对混凝出水的影响进行研究,为高浊度矿井水在混凝处理过程中,混凝剂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1.试验仪器与方法
试验所用矿井水取自某煤矿矿井水处理站总进水口,矿井水原水水质指标如下:浊度2450~2670NTU,CODcr为208~252mg/L,悬浮物浓度为1328~1570mg/L,pH值为8.90~9.18。
试验所用仪器为ZR4-6型智能混凝试验搅拌器,1900C型便携式浊度计。试验所用试剂为聚合氯化铝(PAC),工业级,有效铝含量30%;阴离子丙烯酰胺(PAM),工业级,有效分子量460万。
将混凝剂PAC与PAM划分成单独投加PAM、单独投加PAC、先投加PAC后投加PAM、先投加PAM后投加PAC及先投加PAM后投加PAC和PAM五种混凝剂投加方式,分别以一定的搅拌转速及时间安排混凝试验,沉淀15min后取上清液进行3次浊度测定,并取平均值[14-15]。试验中投加PAC的搅拌转速及时间安排如下:以300r/min快速混合30s,100r/min快速搅拌2min,70r/min中速搅拌4min,40r/min慢速搅拌6min。试验中投加PAM,以40r/min慢速搅拌5min。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单独投加PAM的脱浊效果
以0.1mg/L等分依次投加PAM溶液,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当PAM投加量在低于0.5mg/L时,浊度去除率变化较为明显,此后随着PAM投加量的增加,上清液浊度虽继续下降,但幅度已变得很小。试验中PAM投加量达到0.8mg/L时,上清液浊度取得最低值254NTU,此后上清液浊度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阴离子电性的PAM在与矿井水中的胶粒絮凝时,主要作用并非通过电性中和来完成,而是起着一种桥连作用。当PAM投加量逐渐提高时,胶粒表面被PAM大分子所饱和,胶粒表面的吸附空位越来越少,PAM桥连作用逐渐减弱,胶粒间因高分子的阻碍很难再次接近而产生聚集,胶粒重新处于稳定分散状态。单独投加PAM脱浊能力有限,但控制其投加量为0.5mg/L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处理效果。

2.2单独投加PAC的脱浊效果
以100mg/L等分依次投加PAC溶液,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当PAC投加量小于200mg/L时,上清液浊度下降较快,水中的胶粒与PAC充分混合,絮凝反应随PAC投加量的增加逐渐变得完善;继续增加PAC投加量至350mg/L,上清液浊度取得最低值10.4NTU,去除率的变化趋势趋于平稳。这是因为原水中投加的PAC量已接近发生凝聚的临界浓度,水中的AL3+水合作用逐渐增强,吸附作用逐渐减弱。此后再继续增加PAC投加量,上清液浊度无显著变化,反有上升趋势,分析认为是PAC投加量太高而发生再稳现象,使水质呈现乳浊色,水质开始恶化。单独投加PAC的脱浊效果有限,最低只能将原水浊度降至10.4NTU,但优于单独投加PAM的脱浊效果。

2.3 先投加PAC后投加PAM的脱浊效果
先投加PAC后投加PAM是矿井水混凝处理常见的混凝剂投加方式。将PAC以50mg/L等分依次加入试验水样,快速混合后,依次交叉投加0.25、0.50、0.75、1.00mg/L的PAM溶液,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PAC与PAM投加量分别为200和0.25mg/L时,试验出水浊度为6.8NTU,优于单独投加PAC或PAM的脱浊效果,且总药剂使用成本得到降低。继续增加PAC与PAM投加量,出水上清液浊度虽进一步降低,但变化不是很明显。试验中PAC投加量为150mg/L时,上清液浊度出现明显拐点值,此后随着PAC与PAM投加量的增大,浊度始终呈下降趋势,与单独使用PAC脱浊的情况不同,这是因为:先利用PAC的吸附电中和作用,可将水中胶体表面电荷中和到一定程度,使得胶体的ξ电位降低,增加了胶粒间的碰撞概率,再加入PAM可进一步提高胶粒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使被部分中和的胶粒迅速凝聚成大的絮体。因此,采用PAC与PAM联合投加的方法不会产生胶体再稳现象,并且联合投加后生成的絮体大而密实。

试验发现,随着PAM投加量的提高,出水浊度在开始时随着PAM投加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当PAC投加量超过150mg/L时,PAM投加量对出水浊度的影响不再明显,这是因为水中胶体颗粒表面被过量投加的PAM水解分子覆盖后,高分子间因相互排斥使胶体颗粒之间难以接近,不能形成聚集作用,从而发生胶粒保护现象。因此,PAM投加量并不是一次投加,投加量越多越好,而是应采取分批次投加的方式,尽量降低高分子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2.4 先投加PAM后投加PAC的脱浊效果
先进行单独投加0.5mg/L浓度PAM的试验,重复收集10cm以上上清液后,测得上清液混合后的浊度为513NTU,再以50mg/L等分依次投加PAC溶液,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试验水样在PAC投加量为200mg/L时取得出水浊度为8.2NTU的效果,不及先投加PAC后投加PAM的脱浊效果好,但优于单独投加PAC取得的脱浊效果。

2.5 先投加PAM后投加PAC和PAM的脱浊效果
先进行单独投加PAM试验,重复收集10cm以上上清液后,测定上清液混合后的浊度,再依次交叉投加PAC与PAM,PAC、PAM分别按50、0.1mg/L等分依次增加,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原水投加0.5mg/L的PAM溶液后,当PAC、PAM投加量分别超过100、0.3mg/L时,试验出水浊度均取得了小于10NTU的脱浊效果,且随着PAC投加量的提高,脱浊效果越发明显。与图3中采用PAC投加200mg/L,PAM投加0.25mg/L投加方式相比,只需PAC投加100mg/L,PAM投加0.9mg/L(PAM初始投加0.5mg/L,后续投加0.4mg/L)就能取得4.6NTU的脱浊效果,PAC的投加量节约了50%,总药剂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试验发现,PAC投加量为50mg/L,PAM投加量超过0.2mg/L时,上清液出水浊度呈上升趋势,此后随着PAC投加量的提高,这种趋势越来越弱。这是因为当PAC和PAM投加一定量时,水中胶粒表面电荷被PAC的吸附电中和,以及PAM的桥连共同作用达到某种平衡,再继续增加PAM投加量,PAM会因自身电性及高分子量的作用吸附掉一部分PAC和胶粒,使水中部分胶粒因分散而混凝不彻底,出水浊度升高。采用先投加PAM再投加PAC和PAM混凝剂投加方式,所取得的脱浊效果优于其他4种混凝剂投加方式,这是因为通过PAM溶液的分批次投加降低了后段试验进水浊度;同时后段试验中PAM投加量的减少,减轻了混凝过程中高分子间相互排斥作用,缓解了胶粒保护现象的产生。
2.6 PAC与PAM投加间隔时间对浊度的影响
将PAC溶液投入原水水样中,快速混合后,分别间隔0、30、60、90、120、150s后投入PAM溶液,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投加PAC后,不同的PAM投加点对出水浊度有明显影响,尤其在PAC投加量较低的情况下。试验得出PAM的投加点滞后PAC投加点120s时混凝效果最佳,这说明PAC投入水中经过120s的混合絮凝后,方能使水中的胶粒彻底完成电性中和特性吸附作用,然后经阴离子电性的PAM桥连作用,加速了絮体的沉淀。当PAM投加点与PAC投加点之间间隔少于120s时,带负电性的PAM凭借其较高的分子量优势吸附或置换出一部分胶粒形成胶粒保护,影响混凝效果和出水水质。
3.结论
针对高浊度矿井水的水质特征,在混凝剂PAC与PAM组成的5种混凝剂投加方式中,单独投加PAM所获得的脱浊效果最差,但采取先投加PAM进行预处理,再投加PAC和PAM的混凝剂投加方式,所取得的脱浊效果最好。原水先投加0.5mg/L浓度的PAM进行预处理后,再投加100mg/L的PAC与0.4mg/L的PAM,出水浊度取得最低值4.6NTU,并且PAC用量比先投加PAC后投加PAM的混凝剂投加方式节省了50%,总药剂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不同PAM投加点对高浊度矿井水絮凝过程中的脱浊效果影响显著,PAM的投加点滞后于PAC投加点120s时,混凝效果最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