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权应变

整理了达权应变的基本信息,解析释义,用法示例,造句,近义词,

达权应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á quán yìng biàn
成语简拼
DQYB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達權應變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同]通权达变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宋·王偁《东都事略·卷五二·吕夷简列传》:『夷简诚有绝人之才,故能达权而应变。』

成语造句

(1)澄衷中学的玄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达权应变”。

(2)放放不会写成语“达权应变”的最后一个字。

(3)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达权应变”几个大字。

(4)小昂写不出成语“达权应变”的拼音。

(5)玄爷爷给他的两个外甥囡讲了“达权应变”的故事。

分字解释

应变

应变:1、应付突然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2、由于外力的作用,物体单位体积所发生的长度和夹角的变化。

达:dá 1、<形>通畅。《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引] <形使动>使……通畅。《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2、<动>到;到达。《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达于汉阴。』《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3、<动>传达;送到。《柳毅传》:『时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书授之,命达宫中。』4、<动>通晓,明白。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其亦不达于理矣。』《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5、<形>豁达;心怀宽阔。《汉书·高帝纪》:『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6、<形>显达;显贵。《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7、<名>有道德、学有问的人。《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权:quán 1、<名>秤;秤锤。《论语·尧》:『谨权量,审法度。』2、<动>称量;衡量。《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重。』3、<名>权势;权力。《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又] 有权势的。《报刘一丈书》:『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4、<动>代理;兼任。胡仔《推敲》:『时韩愈吏部权京兆。』5、<名>权变;灵活性。《谋攻》:『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6、<副>姑且;暂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权变] 变通;灵活处理。[权首] 主谋;首先起事的人。[权时] 衡星时势,即权时度势之义。

应:yīng 1、<副>应该。《口技》:『凡所应有,无所不有。』2、<动>许给。《孔雀东南飞》:『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yìng 1、<动>应答。《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2、<动>承诺。《孔雀东南飞》:『汝可去应之。』3、<形>适合。《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4、<动>应和。《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5、<动>应召;应征。《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6、<动>对付;应付。《陈情表》:『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变:biàn 1、<动>变化;改变;发生事变。《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察今》:『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赤壁赋》:『盖将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2、<动>变通;灵活应变。《柳敬亭传》:『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3、<名>事变,突发事件。《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达:《酉集下·辵字部》《广韵》唐割切《集韵》《韵会》陀葛切,□音薘。《玉篇》通也。《书·尧典》达四聪。《礼·礼器》君子之人达。《左传·昭七年》其后必有达人。〈注〉知能通达之人也。又通显也。《孟子》达不离道。〈又〉达则兼善天下。又荐也,进也。《礼·儒行》推贤而进达之。《前汉·黄香传》在位多所荐达。又生也,遂也。《诗·周颂》驿驿其达。〈注〉苗生出土也。又《商颂》莫遂莫达。又徧也。《书·召诰》则达观于新邑营。〈注〉通达观之,言周徧也。又宜也。《诗·商颂》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注〉言无所不宜也。又皆也。《礼·礼器》君子达亹亹焉。〈注〉达,犹皆也。又专决行事曰专达。《周礼·天官·小宰》大事从其长,小事则专达。又以物相将曰达。《周礼·夏官·怀方氏》达之以旌节。〈注〉达民以旌节,达贡物以玺节。又从入曰达。《书·禹贡》达于河。又夹室也。《礼·内则》天子之阁,左达五,右达五。〈注〉达,夹室也。各有五阁,以庋食物也。又窻牖也。《礼·明堂位》刮楹达乡。〈注〉每室八窻为四达,天子之庙饰也。又小羊名达。《诗·大雅》先生如达。〈注〉羊子易生,无留难也。又州名。《字汇补》梁万州攺通州,宋攺达州。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他达切,音闼。《集韵》行不相遇也。《正韵》挑达,往来相见貌。《诗·郑风》挑兮达兮。〈注〉挑,轻儇也。达,放恣也。《集韵》或作达。

权:《辰集中·木字部》《唐韵》巨员切《集韵》《韵会》《正韵》逵员切,□音拳。《玉篇》称锤也。《前汉·律正志》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絫。又经权。《易·系辞》巽以行权。〈注〉权,反经而合道者也。又平也。《礼·王制》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又权谋。《左传·宣十二年》中权后劲。《杜注》中军制谋,精兵为殿。又权柄。《庄子·天运篇》亲权者不能与人柄。又《尔雅·释诂》权舆,始也。《诗·秦风》于嗟乎,不承权舆。又摄官曰权。《鼠璞》权字唐始用之。韩愈权知国子博士,三岁为真。又国名。亦姓。《左传·庄十八年》楚武王克权。《韵会》楚鬭缗尹权,后因为氏。又与爟通。烽火也。《前汉·郊祀志》上宿郊见通权火。又与颧通,两颊也。《前汉·高帝纪·隆准注》颊权,准也。《曹植·洛神赋》靥辅承权。又《说文》权,黄华木也。《尔雅·释草》权,黄华。《六书故云》以草释木,似误。○按《尔雅》木槿,木也,列之于草。殆未可泥。又《集韵》古玩切,音贯。木丛生也。考证:(《诗·秦风》吁嗟乎,不成权舆。)谨照原文吁改于。成改承。(《后汉·郊祀志》上宿郊,见通权火。)谨按后汉书无郊祀志。后汉改前汉。(《尔雅·释草》权,黄英。)谨照原文英改华。

应:《卯集上·心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於陵切,音膺。《说文》当也。从心□声。《徐曰》□,鹰字也。本作□,今作应。又料度辞也。《唐诗》应须,只应,皆是也。又《周语》其叔父实应且憎。〈注〉犹受也。又国名。《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又姓。出南顿,本周武王后。《左传·僖二十四年》邗晋应韩,武之穆也。汉有应曜,与四皓偕隐,曜独不出,八代孙应劭,集解汉书。又通作膺。《书·武成》诞膺天命。〈注〉当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於证切,音譍。《集韵》答也。《广韵》物相应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又乐名。《周礼·春官·笙师应乐注》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乐书》应乐,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周礼·春官·小师》击应鼓。〈注〉鼙也。又天子之门曰应门。《诗·大雅》廼立应门。〈注〉正门也。又州名。鴈门地,唐置应州。又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陆贾新语》事以类相从,声以音相应。◎按应字,向来经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声,误。

变:《酉集上·言字部》《唐韵》秘恋切《广韵》彼眷切。《集韵》《韵会》彼卷切,□鞭去声。《说文》更也。《小尔雅》易也。《广韵》化也,通也。《增韵》转也。《正韵》攺也。《易·乾卦》乾道变化。《易解》自有而无谓之变,自无而有谓之化。《礼·王制》一成而不可变。〈注〉更也。《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注〉变,犹易也。《前汉·循吏传》汉家承敝通变。又动也。《礼·檀弓》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注〉变,动也。《荀子·议兵篇》机变不张。〈注〉谓器械变动攻敌也。又权变。《前汉·魏豹传赞》张耳、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文中子·述史篇》非君子不可以语变。〈注〉变,权也。反经合道之谓也。又灾异曰变。《前汉·五行志》灾异愈甚,天变成形。又《诸葛丰传》灾变数见。又死丧曰变。《谷梁传·昭十五年》君在祭乐之中,大夫有变以闻,可乎。又姓,见《姓苑》。又《韵会》平免切,音辨。正也。《礼·礼运》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注》变读为辨。犹正也。又叶□眠切,音边。《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又叶必慎切,音鬓。《陆云诗》羽仪未变,叶有客来信。○按《说文》本从攴□,载攴部。徐曰:攴,有为也。精薀从久,俗伪作攵,□非。字汇已载攴部,是言部重出,下攺从攵,非。又集韵俗作〈木变〉□,亦非。□。考证:(《礼·檀弓》夫子之疾病矣,不可以变。)谨照原文疾病改病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