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恒河沙

恒河沙,佛家语,聚集八条恒河的沙。形容极多,无法计算。

八恒河沙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ā héng hé shā
成语简拼
BHHS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八恒河沙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佛家语,聚集八条恒河的沙。形容极多,无法计算。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春春不会写成语“八恒河沙”的最后一个字。

(2)瀚依叔叔给春霞和鸾彬讲述了“八恒河沙”的成语故事。

(3)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八恒河沙”几个大字。

(4)芮芮写不出成语“八恒河沙”,因此期中考试只考了98分。

(5)正阳县县直一高的亥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八恒河沙”。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大般涅槃经》六:『若有众生,于八河恒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

分字解释

恒河

恒河:[héng hé] 印度北部大河。全长2506公里。有两条主要源流:其中较长的阿勒格嫩达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楠达德维山以北约48公里处;另一主源帕吉勒提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麓的根戈德里冰穴。两河汇合后称恒河,在赫尔德瓦尔进入平原。注入孟加拉湾。恒河平原十分平坦,从德里到孟加拉湾长约1600公里,高差只有210米。平原面积78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达3亿。

八:[bā] (1)七加一的和。八,数也。――《玉篇》;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八音克谐。――《书·舜典》;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2)常表次第,即第八。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又如:八世;八年。

恒:héng 1、<形>永久不变;固定。《齐桓晋文之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2、<副>经常;常常;总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聊斋志异·山市》:『数年恒不一见。』3、<形>平常;一般。《童区寄传》:『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恒产] 指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也指代代相传的财产。[恒医] 普通医生。

河:hé 1、<名>特指黄河。《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又] 泛指河流。《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名>指银河。谢眺《赠西府同僚》:『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沙:、1、shā(1)细小的石粒:风沙;防沙林;飞沙走石。(2)象沙的东西:豆沙。(3)姓。2、shā(嗓音)不清脆,不响亮:沙哑;沙音。3、shā沙皇。、shà<方>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把小米里的沙子沙一沙。

八:《子集下》《八字部》《唐韵》博拔切《集韵》《韵会》《正韵》布拔切,□音捌。《说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徐曰》数之八,两两相背,是别也。少阴数,木数也。《玉篇》数也。又《集韵》补内切,音背。《赵古则六书本义》八,音背,分异也,象分开相八形,转为布拔切,少阴数也。又《韵补》叶笔别切,音□。《张衡·舞赋》声变谐集,应激成节。度终复位,以授二八。又《韵补》叶必益切,音璧。《张衡·西京赋》叉簇之所搀捔,徒搏之所撞□。白日未及移□,巳猕其什七八。又八八。《通雅》八八,外国语称巴巴。《唐书·李怀光传》德宗,以怀光外孙燕八八为后。考证:(《张衡·西京赋》叉簇之所搀捔,徒博之所撞□。)谨照原文徒博改徒搏。

恒:《卯集上》《心字部》《广韵》《集韵》《韵会》□胡登切,音峘。《说文》常也。又卦名。《易·恒卦》恒,久也。又《礼·月令》文绣有恒。〈疏〉恒,故也。必因循故法也。又《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诸散射。〈注〉恒矢。安居之矢也。痹矢象焉。又山名。《尔雅·释山》恒山为北岳。《史记·夏本纪注》恒山在定州恒阳县。《风俗通》北方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又州名,汉恒山郡,周武帝置恒州,因山名。又姓。楚大夫恒惠公。又去声。《转注古音》古邓切,音亘。《诗·小雅》如月之恒。〈注〉恒,古邓反。弦也。月上弦而就盈。亦作絚。又徧也。《诗·大雅》恒之秬秠。〈注〉恒,古邓反。徧种之也。◎按此字体制不一,《说文》《集韵》《六书统》《说文》长笺》《精蕰正伪》等书从月从舟,辨驳更改,或省或幷[同并],恐属臆断。因去古已远,大篆,小篆已多不合,而况隷楷乎。凡讲字形处,槩不赘引。

河:《巳集上》《水字部》《唐韵》乎哥切《集韵》《韵会》《正韵》寒歌切,□音何。水名。《说文》水出敦煌塞外崑仑山,发源注海。《春秋·说题辞》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释名》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前汉·西域传》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潜行地下。南出於积石,为中国河云。《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尔雅·释水》河出崑仑,色白,所渠幷[同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又九河。《书·禹贡》九河既道。〈传〉九河,徒骇一,太史二,马颊三,覆釜四,胡苏五,□六,絜七,钩盘八,鬲津九。又三河,谓河南,河北,河东也。《后汉·光武纪》三河未澄,四关重扰。又《小学绀珠》以黄河,析支河,湟中河为三河。又两河,谓东河,西河也。《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又州名。《广舆记》古西羌地,秦汉属陇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卫。又梗河。星名。《甘氏星经》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又银河,天河也。又《赵崇绚鸡肋》道家以目为银河。又酒器也。《乾□子》裴钧大宴有银河,受一斗。又淘河,鸟名。见《尔雅·释鸟注》。又姓,明河清,长沙人。□字从月从□作。考证:(两河,谓河南,河北也。《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谨按尔雅注云自东河至西河,非谓河南河北。谨改河南河北为东河西河。

沙:《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所加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加切,□音纱。《说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见。楚东有沙水。《水经注》逢泽陂东北流为新沟,又东北注梁为沙水。又《山海经》卢其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又颍水之别名。《尔雅·释水》颍为沙。〈注〉谓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又疏土也。《易·需卦》需于沙。《正义》沙,水旁之地。《诗·大雅》凫鷖在沙。又州名,在西徼外,取沙角山为名,即三秦记鸣沙山也。《广舆记》沙州鸣沙山,峰势危峻,沙如乾糖。天气清朗则沙鸣,闻数里外。又流沙,西境极远之地。《书·禹贡》西被于流沙。又丘名。《尔雅·释丘》逦迤曰沙丘。〈疏〉谓丘形斜行,连接而长者。又长沙,郡名,属楚。《广舆记》今湖广长沙府有长沙县。又长沙,星名。在轸旁,主寿命。见《史记·天官书》。又水中有沙者曰沙衍。《□天子传》天子乃遂东征,南绝沙衍。又沙汰,详汰字注。又《谢察微·算经》十尘为沙,十沙为纤。又木名。《范成大·桂海草木记》沙木与杉同类,尤高大,叶尖成丛,穗少与杉异。又豆名。《崔豹·古今注》狸豆,一名狸沙,一名猎沙。虎豆,一名虎沙。马豆,一名马沙。又吹沙,鱼名。《尔雅·释鱼》鲨鮀。《郭璞注》今吹沙也。《陆玑注》鱼狭而小,常张口吹沙,故曰吹沙。又小而甘美之称。《韩彦直·橘录》沙橘取其细而甘美,或曰种之沙州之上,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称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类,特方言耳。又沙门,谓勤行也。《佛说四十二章经》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又姓。宋勇将有沙世坚。又借为纱縠字。《周礼·天官》内司服素沙。〈注〉素沙,今之白缚也。以白缚为里,使之章显。今世有纱縠者,名出于此。又《集韵》苏和切《正韵》桑何切,□音蓑。亭名,在元城。《春秋·定七年》齐侯卫侯盟于沙。〈注〉今阳平元城县东南有沙亭。又与牺通。《诗·鲁颂》牺尊将将。《郑注》素何反。《毛传》有沙饰也。又酒名。《仪礼·大射仪两壷献酒注》献读为沙。沙酒浊,特泲之,必摩沙者也。又《集韵》山宜切,音酾。亦水傍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所稼切,音嗄。声嘶也。《周礼·天官》内饔鸟皫色而沙鸣狸。〈注〉沙音所嫁反,或苏他反。〈疏〉沙,嘶也。○按沙本有苏何、山宜二切,不必又入歌支叶韵。今删去。考证:(《周礼·天官》内司服素沙。〈注〉素沙,今之白缚也。以白缚为里。)谨照原书两缚字□改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