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逼上梁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成语注音
ㄅㄧ ㄕㄤˋ ㄌㄧㄤˊ ㄕㄢ
成语正音
逼,不能读作『bí』。
成语简拼
BSL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
偪上樑山
成语辨形
梁,不能写作『粱』。
歇后语
好汉造反
成语谜语
林冲夜奔
成语英文
be forced to revolt
成语日文
追いつめられてやむを得ず反抗する。ある行動をとらざるを得なくなる
成语法文
être poussé à se révolter,se rebeller malgré soi
成语德文
unter Druck der Ungerechtigkeit aufs Ganze gehen
成语俄文
толкáть на бунт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成语释义

《水浒传》中写林冲因遭到诬陷,刺配沧州,终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典出《水浒传·第一一回》。後用『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走上绝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

[成语辨析]

逼上梁山和『铤而走险』;都有『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冒险、反抗』的 意思。但逼上梁山偏重在反抗;多指的是正义的行动、革命行动;或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促使自己不得不做;『铤而走险』偏重在冒险;所指的行动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

成语用法

一、[义]比喻被迫走上绝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类]用在『迫於无奈』的表述上。[例](1)别以为我愿意这麽做,我也是被逼上梁山,实在不得已。(2)做人不要太绝,以免把他逼上梁山,做出触犯法纪的事!(3)他之所以会做出这件不应做的事,完全是被逼上梁山,出於无奈。(4)如果不是长期被欺压,这些纯朴的农民也不会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5)他向警方坦承,因为长期失业,无以为生,才被逼上梁山,做出盗窃的事。二、作谓语、定语;用于被迫反抗时。

相关成语

近义词

铤而走险、狗急跳墙、迫不得已、揭竿而起

反义词

心甘情愿、自觉自愿、自告奋勇

成语接龙

1、逼上梁山→山穷水断→断管残沈→沈吟不决→决胜千里→里外夹攻→攻玉以石→石沈大海→海外奇谈→谈言微中→中流一壶→壶中天地→地久天长→长命富贵→贵远鄙近→近火先焦→焦沙烂石→石泐海枯→枯鱼衔索→索隐行怪→怪声怪气→气吞山河→河鱼天雁→雁塔新题→题名道姓

2、逼上梁山→山高月小→小道消息→息壤在彼→彼竭我盈→盈盈带水→水火不辞→辞顺理正→正大高明→明火执杖

3、逼上梁山→山南海北→北叟失马→马耳秋风→风流博浪→浪静风平→平地起家→家贫如洗→洗泥接风→风尘之慕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2)他向警方坦承,因为长期失业,无以为生,才被逼上梁山,做出盗窃的事。

(3)如果不是长期被欺压,这些纯朴的农民也不会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

(4)他之所以会做出这件不应做的事,完全是被逼上梁山,出於无奈。

(5)别以为我愿意这麽做,我也是被逼上梁山,实在不得已。

(6)做人不要太绝,以免把他逼上梁山,做出触犯法纪的事!

(7)…子道:『你二位以为怎样?』那汉子道:『这叫作逼上梁山,没有法子,咱们确是给赶得绝了。』玄贞却微笑着点…——当代·金庸《鹿鼎记》

(8)…深拳打镇关西,讲说景阳岗上武松打虎或是林冲被逼上梁山。春兰姑娘一听起他讲故事来,就象入了迷。今天,他…——当代·梁斌《红旗谱

成语造句

(1)安琪不会写成语“逼上梁山”的最后一个字。

(2)奔奔写不出成语“逼上梁山”的拼音。

(3)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逼上梁山”几个大字。

(4)干爷爷给外甥和小孙囡讲了“逼上梁山”的历史故事。

(5)虎洞中学的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逼上梁山”。

(6)他在京剧《逼上梁山》里去林冲。

(7)于是,课程资源问题就在实际上将广大教师“逼上梁山”,成了新课程能否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

(8)胡一菲:胡氏兵法有云,黄袍加身,逼上梁山,才能釜底抽薪,力挽狂澜!

(9)大别山就发生这种状况,把小地主富农“逼上梁山”,拿起梭镖和我们干,群众也受到摧残。

(10)林冲最后逼上梁山做了义军头目。

(11)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多少有点被逼上梁山的味道,试想如果我在上海有房有车有存款,那我还会像此刻这样产生光脚的还怕穿鞋的情绪吗?

(12)那时我学修理自开车是逼上梁山,自我不动手没别的办法。

(13)他之因此会做出这件不应做的事,完全是被逼上梁山,出于无奈。

(14)别以为我愿意这么做,我也是被逼上梁山,实在不得已。

(15)林冲被高俅逼上梁山,后又中吴用等人的计,铤而走险火并了王伦,让位与晁盖,从而拉开了好汉聚义的序幕。

(16)林冲被高求逼上梁山,后又中吴用等人的计,铤而走险火并了王伦,让位与晁盖,从而拉开了好汉聚义的序幕。

(17)林冲负屈衔冤,最后被逼上梁山,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18)强盗们,实际上是逼上梁山的亡命之徒,啸聚在邻近低地的城寨里。

(19)你真的一点儿都不能责怪他呢,他以岁这样的高龄来加盟曼联实属逼上梁山,个性是当其他的选取只有胡尔城和斯托克的时候。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成语典源

《水浒传·第一一回》且说沧州牢城营里管营,首告林冲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等三人,放火沿烧大军草料场。州尹大惊,随即押了公文帖,仰缉捕人员,将带做公的,沿乡历邑,道店村坊,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捉拿正犯林冲。看看挨捕甚紧,各处村坊讲动了。且说林冲在柴大官人东庄上,听得这话,如坐针毡。…柴进道:『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罗,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逩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三位好汉,亦与我交厚。尝寄书缄来。我今修一封书与兄长,去投那里入夥如何?』林冲道:『若得如此顾盻,最好。深谢主盟。』……朱贵引着林冲,来到聚义厅上。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左边交椅上,坐着摸着天杜迁;右边交椅,坐着云里金刚宋万。朱贵、林冲向前声喏了,林冲立在朱贵侧边。朱贵便道:『这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姓林名冲,绰号豹子头。因被高太尉陷害,剌配沧州,那里又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争奈杀死三人,逃走在柴大官人家,好生相敬。因此特写书来,举荐入夥。』林冲怀中取书递上。王伦接来拆开看了,便请林冲来坐第四位交椅。朱贵坐了第五位。[注](1)梁山泊:地名。位於山东省寿张县东南梁山下。本为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水泽,始称梁山泊,後逐渐乾涸。小说《水浒传》记述宋江等贼盗结寨於此。(2)打家劫舍:抢夺劫掠家舍。(3)迷天大罪:所犯的罪,与天一样的大。比喻极大的罪过。(4)林冲: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本为京城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後因遭太尉高俅诬陷,刺配沧州,终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为梁山泊好汉之一。(5)顾盻:留神、费心。(6)声喏:拱手作揖,称『诺』致意。喏,同『诺』,古人表示致意或应承之词。(7)教头:指教练武艺的老师。(8)争奈:怎奈、无奈。

成语故事

北宋禁军教头林冲因得罪太尉高俅,被发配到沧州充军。到沧州被安排分管草料场仓库,高俅在一个雪天的夜晚派两人去放火烧死林冲,林冲得知后被逼无奈,起来反抗,杀死纵火者,毅然去梁山投奔宋江起义军

成语典故

梁山,在山东省寿张、郓城、东平三县境内,相传为落难英雄聚义处。纵观《水浒传》书中所写的众多好汉大都因为受到官府、恶霸的逼迫,不得已而上梁山造反,而典源取的是『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只因太尉高俅的乾儿子高衙内看上他的妻子,就设计陷害他下狱,使得一个美满家庭破碎。在把他刺配沧州後,又两次派人取他性命,逼得他走投无路,只得上梁山落草为寇。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逼上梁山』,用来比喻被迫走上绝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

分字解释

上梁

上梁:[shàngliáng] (1)[自行车的] 叉杆;顶管。(2)上部的大梁。

逼:bī 1、<动>接近,切近。李嘉《常州韦郎中泛舟见饯》:『逼岸随芳草。』2、<动>强迫;威胁。《孔雀东南飞》:『逼迫有父兄。』3、<形>狭窄。曹植《七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

上:shàng 1、<名>上面;位置在高处的。《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墨池记》:『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2、<形>等级高的;质量高的;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名>地位高的人;主持、领导的人。《谋攻》:『上下同欲者胜。』特指君主、帝王。《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累。』《东方朔》:『上伟之。』4、<形>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歉齐桓,中述汤武。』《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5、<动>上升;登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游黄山记》:『十里,上黄泥冈。』6、<副>向上。《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7、<动>献上;送上;呈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壁。』《狱中杂记》:『狱辞上。中有立决者。』8、<动>向上;走向。《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9、<动>装上;加上。《冯婉贞》:『以枪上刺刀相博击。』10、<动>通『尚』。崇尚。《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未,黔首是富。』shǎng<名>上声。汉语声调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上足] (1)徒弟的美称,相当于『高足』。(2)指骏马。[上手] (1)技艺高超的人;高手。(2)先例;榜样。(3)先前经手的人。(4)较尊的位置;处在较尊的位置上的人。[上头] (1)首位;第一。(2)古代男子束发加冠或女子束发插笄,是成年人象征。娼妓初次接客。

梁:liáng 1、<名>桥;桥梁。《庄子·马蹄》:『泽无舟梁。』2、<名>房梁。《阿房宫赋》:『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3、<名>我国古代国名和朝代名。《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梁昌] 处境狼狈;进退失据。

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逼:《酉集下》《辵字部》《广韵》彼侧切《集韵》《韵会》笔力切,□音偪。《说文》近也。《广韵》迫也。《正韵》驱也。《集韵》或作偪。详人部偪字注。

上:《子集上》《一字部》(古文)丄□《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时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亲上。又《广韵》君也。太上极尊之称。《蔡邕·独断》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号。又上日。《书·舜典》正月上日。〈注〉孔氏曰:上日,朔日也。叶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类。又姓。汉上雄,明上观,上志。又上官,复姓。又《唐韵》时掌切《集韵》《韵会》《正韵》是掌切,□商上声。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云上于天。《礼·曲礼》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又进也。《前汉·东方朔传》朔上三千奏牍。又与尙通。《诗·魏风》上慎旃哉。《前汉·贾谊传》上亲,上齿,上贤,上贵。又《匡衡传》治天下者审所上。又《韵补》叶辰羊切,音常。《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霓兮南上。又叶时刃切,音慎。《王微观海诗》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莹。忽乗[音chéng]抟角势,超腾送崖上。又叶矢忍切,音审。《郭璞·游仙诗》翘首望太清,朝云无增景。虽欲思陵化,龙津未易上。《说文》上,高也。指事。时掌切。◎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考证:(《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电兮忽上。)谨照原文骑电改骑霓。忽上改南上。

梁:《辰集中》《木字部》渿《唐韵》《集韵》《韵会》吕张切《正韵》龙张切,□音良。《说文》水桥也。《礼·月令》孟冬谨关梁。《诗·大雅》造舟为梁。《尔雅·释地》梁莫大于溴梁。又石绝水为梁。《诗·卫风》在彼淇梁。《礼·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又鱼梁,水堰也。堰水为关空,承之以笱,以捕鱼。梁之曲者曰罶。《诗·齐风》敝笱在梁。《小雅》胡逝我梁。又《尔雅·释地》堤谓之梁。又屋脊柱曰栋,负栋曰梁。《尔雅·释宫》楣谓之梁。又冠梁,冠上横脊也。《汉大官令》冠两梁。又陆梁。《扬雄·甘泉赋》带干将而秉玉戚兮,飞蒙茸而走陆梁。〈注〉陆梁,乱走貌。又跳梁。《庄子·逍遥游》狸狌东西跳梁,中于机辟。又强梁。《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后汉·礼仪志》神名,能食鬼。又大梁,西方之宿。《尔雅·释天》大梁,昴也。又州名。《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又国名。周平王封少子康于夏阳,是谓梁伯。又大梁,地名。《史记》魏惠王徙治大梁。又山名。《诗·大雅》奕奕梁山。又吕梁,水名。《庄子·达生篇》孔子观于吕梁。又都梁,香草名,泽兰也。《荆州记》都梁山下生兰草,因以为名。又姓。《广韵》出安定、天水、河南三望。周梁鱣,汉梁鸿。复姓,梁丘、梁由。考证:(《诗·小雅》敝笱在梁。〈又〉胡逝我梁。)谨照原文小雅改齐风。又字改小雅。(《尔雅·释天》大梁,昴星。)谨照原文昴星改昴也。(《晋语》魏惠王徙都大梁。)谨按晋语无徒都大梁之文,今照史记魏世家将晋语改为史记。都字改为治字。

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