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汗大号

涣汗大号,①指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②指帝王发布号令。

涣汗大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uàn hàn dà hào
成语注音
ㄏㄨㄢˋ ㄏㄢˋ ㄉㄚˋ ㄏㄠˋ
成语简拼
HHDH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涣汗大號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①指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②指帝王发布号令。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涣发大号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先帝诛逆表忠,涣汗大号。▼清·钱谦益《故南京国子监祭酒石门许公合葬墓志铭》

成语造句

(1)成语「涣汗大号」是一个紧缩式成语。

(2)九四子校的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涣汗大号”。

(3)桔媛大哥哥给京荣和妮瑞讲了“涣汗大号”的典故。

(4)朗朗写不出成语“涣汗大号”,因此期中考试才考了98分。

(5)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涣汗大号”几个大字。

(6)霖霖不会写成语“涣汗大号”的最后一个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孔颖达疏:『人遇险厄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厄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厄者也。』

分字解释

大号

大号:[dàhào] (1)军号或萨克号系的大型低音铜管乐器。(2)对他人字号的敬称。(3)帝王的号令。(4)国号,帝号。

涣:huàn 1、<动>离散;散开。柳宗元《愚溪对》:『四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2、<形>水流盛大的样子。吕同老《丹泉》:『清音应空谷,潜波涣寒塘。』3、<形>通『焕』,鲜明。4、<名>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坎下巽上。《周易·涣》:『象曰:风行水上,涣。』[涣号] 帝王的旨令,恩旨。[涣衍] 声音缓慢。

汗:hàn 1、<名>汗水。李绅《悯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2、<动>出汗。[又] 名使动。使……出汗。《黄生借书》:『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hán<名>『可汗』的简称。古代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如柔然、突厥诸族称国主为可汗,简称为『汗』。

大:dà 1、<形>与『小』相对。《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2、<形>重要的;重大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大任于斯人。』3、<形>年长的;排列第一的。《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副>表示范围广,数量多。《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副>表示程度深。《董宣执法》:『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tài 1、通『太』,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2、通『泰』,安定。《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大方] 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之家。』[大成] 1.太平,和平。《左传·僖公十五年》:『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大。』2.大有成就。《老子·四十五章》:『大若缺,其用不敝。』3.比喻学术上形成完整体系。《孟子·万章下》:『孔子这谓集大。』

号:háo 1、<动>大声喊叫;呼喊。《童区寄传》:『因大号,一座皆惊。』《<指南录>后序》:『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又] 呼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2、<动>哭。《项脊轩志》:『令人长号不能自禁。』hào 1、<名>号令;命令。《屈原列传》:『入则与王图论国事,以出号令。』2、<动>号称;称作。《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谭嗣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又] 称号。《陈涉世家》:『陈涉乃自立王,号为张楚。』[又] 别号。《醉翁亭记》:『故自号曰醉翁也。』3、<名>乐器名。如号筒,吹号。

涣:《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呼贯切《集韵》《韵会》《正韵》呼玩切,□音唤。水名。《水经注》渠水东南流迳开封县,睢涣二水出焉。又卦名。《易·正义》涣者,散释之名。大德之人,建功立业。散难释险,故谓之涣。《诗·周颂》继犹判涣。又涣涣,水盛貌。《诗·郑风》溱与洧方涣涣兮。又涣烂,文章貌。《后汉·延笃传》涣烂兮其溢目。又《广韵》呼会切《集韵》呼外切,□音翽。义同。

汗:《巳集上·水字部》《广韵》《集韵》《韵会》侯旰切《正韵》侯干切,□音翰。《说文》人液也。《关尹子·八筹篇》心悲物泪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时珍曰:汗出於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故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史记·苏秦传》挥汗成雨。《前汉·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龙》其出如綍,不反若汗。又泮汗,水无涯貌。《左思·吴都赋》溃渱泮汗。又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马相如·上林赋》采色澔汗。又澜汗,长貌。《木华·海赋》洪涛澜汗。又汗汗,水广大无际貌。《郭璞·江赋》汗汗沺沺。又质汗,药名。又《唐韵》胡安切《集韵》《韵会》《正韵》河干切,□音寒。可汗,酋长之称。读若克韩。又番汗,汉县名。音盘寒,属辽东郡。又《唐韵》古寒切《集韵》居寒切,□音干。余汗,县名。《前汉·地理志》属豫章郡。《应劭注》汗音干。又《韵补》叶彤甸切,音苋。《苏辙·夏夜诗》老人气如缕,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气净如练。

大:《丑集下·大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徒盖切。《正韵》度柰切,□音汏。小之对。《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经》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庄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谓大。《则阳篇》天地者,形之大。阴阳者,气之大。又初也。《礼·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注〉日初明,击鼓徵召学士,使早至也。又徧也。《礼·郊特牲》大报天而主日。又肥美也。《仪礼·公食大夫礼》士羞,庶羞皆有大,赞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宾。〈注〉大,以肥美者特为脔,所以祭也。又过也。《战国策》无大大王。又长也。《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疏〉大,长也。又都大,官名。宋制有两都大,一提举茶马,一提点坑冶铸钱与提□序官。又措大,士也。《书·言故事》穷措大,眼孔小,与钱十万贯,塞破屋子矣。又唐大,弓名,见《周礼·夏官》。又四大,地、水、火、风也,见《梵书·圆觉经》。又姓大。廷氏之后,见《风俗通》。又《集韵》《韵会》《正韵》□他盖切,音忲。易:大和大极。书、诗:大王大师。礼:大羹大牢。□音泰。又《广韵》《集韵》《韵会》□唐佐切,音□。《杜甫·天狗赋》不爱力以许人兮,能绝目以为大。又《集韵》《韵会》《正韵》□吐卧切,音拕。猛也,甚也。《礼·童子不衣裘裳注》郑康成为大温也。徐邈大音唾。又叶徒计切,音第。《诗·大雅》戎虽小子,而式弘大,叶厉泄愒败。《正字通》杨慎曰:大无音一驾切者,韵书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驾切之音。《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达切,经史大太泰通。考证:(《仪礼·公食大夫礼》士羞,庶羞皆有大,赞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治宾。)谨照原文治宾改授宾。”

号:《丑集上·口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同号。详虍部号字注。(号)《唐韵》《正韵》胡刀切《集韵》乎刀切,□音豪。大呼也。《诗·大雅》式号式呼。《小雅》载号载呶。〈传〉号呶,号呼讙呶也。又哭也。《易·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周语》夫妇哀其夜号也。而取之以逃于褒。又鸡鸣也。《晋书·律正志》鸡始三号。又《广韵》胡到切,音号。名号也。《公羊疏》春秋贵贱不嫌同号。〈注〉通同号称也。《白虎通》春秋传曰:王者受命于王,必择天下之美号,以为号也。《周礼·春官·大祝》掌辨六号。〈注〉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又《夏官·大司马》家以号名。〈注〉乡遂之属谓之名,家之属谓之号。又《冢人》诏其号。〈注〉谓諡号。又号令也。《易·涣卦》涣汗其大号。又号召也。《齐语》使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土。又叶胡沟切。《皮日休·悼贾文》临汨罗之漾漾兮,想怀沙之幽忧。森樛罗以蓊鬰兮,时逬狖以相号。《集韵》本作号,又作唬。毛氏曰:从口从丂,丂音考,俗从号,非。又作号,□俗字。号字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