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鹅湖之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é hú zhī huì
成语简拼
EHZH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
鵝湖之會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相关成语

成语接龙

鹅湖之会→会者不忙→忙中有错→错节盘根→根株牵连→连衽成帷→帷灯箧剑→剑态箫心→心旌摇曳→曳裾王门→门不夜关→关门大吉→吉祥如意→意气扬扬→扬眉眴目→目瞪口僵→僵李代桃→桃花潭水→水米无干→干霄蔽日→日增月盛→盛极一时→时间如箭→箭不虚发→发奸擿伏→伏龙凤雏→雏凤清声→声价百倍→倍道兼进→进谗害贤→贤身贵体→体国经野→野草闲花→花样新翻→翻箱倒箧→箧书潜递→递胜递负→负气斗狠→狠心辣手→手不应心→心弛神往→往古来今→今愁古恨→恨相见晚→晚节不保→保家卫国→国富民强→强文浉醋→醋海翻波→波澜壮阔→阔步高谈→谈笑封侯→侯服玉食→食不充肠→肠肥脑满→满腹狐疑→疑事无功→功若丘山→山穷水绝→绝子绝孙→孙康映雪→雪花飞舞→舞爪张牙→牙白口清→清风亮节→节威反文→文经武略→略知皮毛→毛发耸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为佳话→话不投机→机杼一家→家道小康→康庄大道→道长争短→短衣匹马→马牛其风→风前月下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鹅湖之会”几个大字。

(2)蒉叔叔给惠惠和小朋友讲了“鹅湖之会”的成语典故。

(3)小唱写不出成语“鹅湖之会”的拼音。

(4)小放不会写成语“鹅湖之会”的最后一个字。

(5)腰林毛都中学的素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鹅湖之会”。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分字解释

鹅:é家禽,羽毛白色或灰色,额部有橙黄色或黑褐色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颈长,嘴扁而阔,脚有蹼,能游泳,吃谷物、蔬菜、鱼虾等。

湖:hú(1)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2)指湖州(旧府名,府治在今浙江吴兴县)。如:湖笔;湖绉。(3)指湖南、湖北:湖广。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会:huì 1、<动>会合;聚集。《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2、<动>会盟;宴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又] 会见;见面。《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会。』《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3、<名>机会;时机。《<指南录>后序》:『中兴机会,庶几在此。』4、<名>节奏。《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5、<动>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6、<副>适逢;恰巧遇上。《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7、<动>能。《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会饮食时便吃药。』8、<副>当然;必定。《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9、<副>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kuài 1、<动>算帐;结帐。《冯谖客孟尝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2、<名>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会圣] 有超人本领。[会子] (1)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2)约会的帖子。

鹅:《亥集中·鸟字部》《唐韵》五何切《集韵》《韵会》《正韵》牛何切,□音峩。《说文》鴚鹅也。长脰善鸣,峩首似傲,故曰鹅。《埤雅》鹅颈如瘤,今鹅江东呼鴚。李时珍曰:鹅绿眼黄喙红掌,善□,夜鸣应更。禽经曰:脚近臎者能步,鹅骛是也。鹅见异类差翅鸣,一名家雁。一名舒雁。一名鵱鷜。又《尔雅·释鸟》舒雁,鹅。《李巡曰》野曰雁,家曰鹅。《本草注》又有野鹅,大於雁,似人家苍鹅,谓之鴐鹅。又《禽经》鹅鸣则蜮沉,养之围林,则蛇远去。又《岭南异物志》蛮人聚鹅腹毳毛为衣被。又《洞冥记》日出衔翅而舞,名喜白鹅。又阵名。《左传·昭二十一年》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又人名。荣驾鹅,鲁大夫成伯。又草名。黑鹅。《管子·地员篇》其种陵稻黑鹅马夫。又鹅抱,亦草名。见《本草》。

湖:《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户吴切《集韵》《韵会》《正韵》洪孤切,□音胡。《说文》大陂也。《周礼·夏官·职方氏》杨州,其浸五湖。《水经注》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贵湖,上湖,滆湖。又水名。《水经注》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又州名。《广舆记》属浙江,吴曰吴兴,隋唐曰湖州,今为湖州府。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会:《辰集上·曰字部》《唐韵》《集韵》□黄外切,音绘。合也。《易·乾卦》亨者,嘉之会也。〈疏〉使物嘉美之会聚。《书·禹贡》灉沮会同。〈疏〉谓二水会合而同。又《洪范》会其有极。〈疏〉会,谓集会。《礼·乐记》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衆[音zhòng]。又《周礼·天官·大宰》大朝觐会同。又《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又《礼·檀弓》周人作会,而民始疑。〈注〉会,谓盟也。《左传·昭三年》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又《左传·宣七年》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又《集韵》《韵会》□古外切,音侩。与绘通。《书·益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传〉会,五采也。《释文》马、郑作绘。又《诗·卫风》会弁如星。〈笺〉会,谓弁中之缝也。《释文》会,《说文》作□。《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注〉会,作□。郑司农云:谓以五采束发也。士丧礼曰:桧用组,乃笄。桧,读与□同,书之异耳。又《周礼·天官·小宰》听出入以要会。〈注〉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又《天官·司会注》会,大计也。又《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注〉会稽,在山阴。又姓。《姓氏急就篇》汉武阳令会栩。又《集韵》古活切,音括。会撮项椎也。又《集韵》户栝切,音活。《庄子·人间世》会撮指天。向秀读。又《韵补》今声浊,叶泰。古声清,叶祭。《却正·释讥》三方鼎峙,九有未乂。圣贤拯救之秋,列士树功之会。考证:(《春官·大宗伯》时见而会。)谨照原文而会改曰会。(《集韵》古活切,音括。撮项椎也。)谨照原文撮上增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