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洛水

巫山洛水,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水:洛水之滨。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借指男女幽会。

巫山洛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ū shān luò shuǐ
成语简拼
WSLS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巫山洛水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水:洛水之滨。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借指男女幽会。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巫山洛浦、巫山云雨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妾等乃巫山洛水之侍,非路柳墙花之比。▼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

(2)…多言,恐亏行止』四女笑道:『先生差矣。妾等乃巫山洛水之侍,非路柳墙花之比,汉司马相如文章魁哺,唐李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成语造句

(1)宏芸大哥哥给思仪和之洋介绍了“巫山洛水”的历史典故

(2)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巫山洛水”几个大字。

(3)小冲写不出成语“巫山洛水”的拼音。

(4)小明不会写成语“巫山洛水”的最后一个字。

(5)玉田县银河中学的邬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巫山洛水”。

(6)在前往艾丁湖乡汉回学校的公交车上,跃豪哥哥给我们讲了『巫山洛水』的故事。

(7)自是夜半恒至,妖媚冶荡,百态横生举子以为巫山洛水不是过也,一夜来稍迟,举子自步月候之,乃忽从树杪飞下,举子顿悟,曰:汝毋乃狐耶?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罗虬《比红儿诗》:『巫山洛浦本无情,总为佳人便得名。』

分字解释

巫山

巫山:在四川、湖北两省界上。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巫山1,500米。长江横贯其间,形成三峡,巫峡沿岸有巫山十二峰;以神女峰最为秀丽。

巫:wū <名>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促织》:『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巫娥] 巫山神女,泛指美女。[巫祝] 以通鬼神,为人预测祸福,祈祷等迷信活动为职业的人。

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洛:luò(1)洛河,水名,在陕西。(2)洛河,发源于陕西,流入河南。古时作『雒』。(3)姓。

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巫:《寅集中·工字部》《唐韵》武夫切《集韵》《正韵》微夫切《韵会》冯无切,□音无。《说文》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舞形。《世本》巫咸始作巫。《楚语》古者民之精爽不携二者,而又能齐肃中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周礼·春官·神仕疏》男子阳有两称,曰巫,曰觋。女子阴不变,直名巫,无觋称。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南郡有巫县。又山名。《山海经》黑水之南有巫山。《左传·襄十八年》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注〉在卢县东北。《前汉·地理志注》巫山在巫县西南。又官名。《周礼·春官》司巫,掌羣巫之政令。又《夏官》巫马掌养疾马而乗[音chéng],治之。又巫咸,国名。《山海经》巫咸国,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羣巫所从上下也。亦山名。《郭璞·巫咸山序》巫咸者,实以鸿术为帝尧医,生为上公,死为明神。岂封斯山而因以名之乎。又人名。《山海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注〉皆神医也。又神名。《前汉·郊祀志》晋巫祀巫社巫祠,秦巫祀巫保,荆巫祀巫先。〈注〉皆古巫之神也。巫先,巫之最先者。又姓。《风俗通》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书·君奭》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广韵》汉有冀州刺史巫捷。又巫马,复姓。《论语》巫马期。

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

洛:《巳集上·水字部》(古文)洜《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力各切,□音落。《春秋·说题辞》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光耀也。又水名。《书·禹贡》伊洛瀍涧。《前汉·地理志》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县入河。《山海经》讙举之山,洛水出焉。又雍州之浸。《诗·小雅》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周礼·夏官·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注〉洛出怀德。又蜀有洛水。《山海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水经注》洛水,出广汉郡洛县漳山。又东海郡有洛水。《水经注》水出太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又洛阳,地名。《一统志》洛阳,成周之地。汉为郡。宋初洛阳,河南二县□置。明属河南府。又洛南县,属西安府,本汉上洛。洛川县,属延安府,本汉鄜延。俱见《广舆记》。又洛洛,水溜下之貌。《山海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注〉淫与瑶同。又与络同。《庄子·大宗师》洛诵之孙闻之瞻明。〈注〉诵,通也。苞络无所不通也。又《韵补》叶卢谷切,音禄。《马融·广成颂》面据衡阴,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濥以荥洛。《类篇》通作雒。○按《周礼注》,汉以火德,王忌水,攺为雒。魏复攺雒为洛。

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