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雪吞毡

卧雪吞毡,原指汉代苏武被匈奴幽禁,睡在雪地里,吃毛毡,却坚贞不屈。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后用以比喻民族气节。

卧雪吞毡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ò xuě tūn zhān
成语简拼
WXTZ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臥雪吞氈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指汉代苏武被匈奴幽禁,睡在雪地里,吃毛毡,却坚贞不屈。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后用以比喻民族气节。

相关成语

成语接龙

卧雪吞毡→毡上拖毛→毛举疵求→求之不得→得兔忘蹄→蹄间三寻→寻幽探胜→胜残刑措→措心积虑→虑周藻密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卧雪吞毡”几个大字。

(2)朵儿写不出成语“卧雪吞毡”的拼音。

(3)赣榆县实验中学的鱼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卧雪吞毡”。

(4)琳琳不会写成语“卧雪吞毡”的最后一个字。

(5)绍森哥哥给妲骁和昕婧介绍了“卧雪吞毡”的成语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书·苏武传》:『乃幽武置大窑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分字解释

卧:wò 1、<动>伏在矮而小的桌子上睡觉。《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2、<动>睡;躺。《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3、<动>趴伏。《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4、<动>平放着。《核舟记》:『舟尾横卧一楫。』[卧龙] 比喻隐居或尚示崭露头角的想不出人才。

雪:xuě 1、<名>雪。《史记·秦始皇本纪》:『大雨雪,深二尺五寸。』2、<动>揩拭。杜甫《丈八沟纳凉》:『佳宾雪藕丝。』[又] 洗刷。李白《独漉篇》:『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吞:tūn 1、<动>吞下;整个地咽下。《与陈伯之书》:『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2、<动>容纳。《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3、<动>忍受冤苦不发作。《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4、<动>吞并;兼并。《过秦论》:『吞二周而忘诸侯。』[吞声] 心中怨恨不敢作声,也指无声地悲泣。

毡:zhān毡子:毡帽;毡靴;擀毡;油毡。

卧:《未集下·臣字部》《唐韵》吾贺切《集韵》《韵会》吾货切《正韵》五个切,□音饿。《说文》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人臣事君俯偻也。《长笺》因休义借寐也。《广韵》寝也。《释名》化也,精气变化,不与觉时同也。《礼·乐记》魏文侯问於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又《韵会》寝室曰卧。《后汉·宦者传论》乃以张卿为大谒者,出入卧内。又息也。《管子·白心篇》卧名利者写生危。〈注〉息其名利之心,则无危生之累也。

雪:《戌集中·雨字部》《唐韵》《集韵》相绝切《韵会》《正韵》苏绝切,□音□。《说文》本作□。凝雨。《元命包》阴凝为雪。《释名》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埤雅》雪六出而成华,言凡草木华五出,雪华独六出,阴之成数也。《诗·邶风》雨雪其雱。又《广韵》除也。《韵会》洗也。《庄子·知北游》澡雪而精神。《战国策》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又《广韵》拭也。《家语》以黍雪桃。《史记·郦食其传》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又小雪、大雪,□节□名。见《后汉·律历志》。又山名。《后汉·明帝纪注》天山即祈连山。一名雪山。又阳春白雪,古曲名。又姓。《正字通》明洪武中巡□雪霁。

吞:《丑集上·口字部》《唐韵》吐根切《集韵》《韵会》他根切,□音□。《说文》咽也。《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又《广韵》吞,灭也。《增韵》幷[同并]包也。《战国策》阴谋有吞天下之心。又《广韵》他前切《集韵》他年切,□音天。姓也。汉有吞景云。又《集韵》咽也。《谷梁传·隐三年注》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内。《释文》吞,敕恩反。又音天。《王筠诗》桓桓信无敌,堂堂宁有前。九圻良易举,八荒安足吞。

毡:《辰集下·毛字部》《正字通》俗氊字。详氊字注。(毡)《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诸延切,音旃。《说文》捻毛也。或曰捻,执也,蹂也。蹂毛成片,故谓之毡。《释名》毡,旃也。毛相着旃旃然也。《周礼·天官·掌皮》秋敛皮,冬敛革,共其毳毛为毡。又《掌次》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疏〉案谓牀也。牀上着毡,即谓之毡案。《齐民要术》作毡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秋毛紧强,春毛软弱,独用太偏,是以须亲。三月桃花水毡第一。凡作毡,不须厚大。唯紧薄均调乃佳耳。通作旃。《前汉·王褒传》荷旃被毳。《王吉传》细旃之上。《苏武传》啮雪与旃毛。皆与旃同。又叶之人切,音真。《杨方·合欢诗》寒坐□肩毡。上叶身,下叶尘。(毡)考证:(《周礼·天官·掌皮》共其毳皮为毡。)谨照原文毳皮改毳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