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泥带水

沾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沾泥带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ān ní dài shuǐ
成语注音
ㄓㄢ ㄋㄧˊ ㄉㄞˋ ㄕㄨㄟˇ
成语简拼
ZND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沾泥帶水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拖泥带水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沾泥带水”几个大字。

(2)风风不会写成语“沾泥带水”的最后一个字。

(3)蓝海中学的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沾泥带水”。

(4)小笔写不出成语“沾泥带水”的拼音。

(5)子图大哥哥给祢旨和馨晴讲了“沾泥带水”的典故。

(6)去武汉市西藏中学的大巴上,裟兼叔叔给楠玉和荭妹讲了『沾泥带水』的历史故事。

(7)这举子一点疑心,只像进场篮儿是个经书麓筒,不知有多少笔札在内,沾泥带水不曾洗刷于净。

(8)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在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一有字迹,则沾泥带水,有不如无矣。』

分字解释

沾:zhān 1、<动>浸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2、<动>布施;施与。《宋书·文帝纪》:『二千石长官,并勤劳王务,宜有沾锡。』3、<动>沾染。《活板》:『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沾洽] (1)雨露遍及。(2)恩德遍及。(3)学识广博。[沾濡] 浸湿。

泥:ní<名>泥土;泥泞。《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引] 像泥一样的东西。如『印泥』、『两枣泥』。nì 1、<动>涂抹。《晋书·王恂传》:『用赤石脂泥壁。』2、<动>拘泥。《宋史·刘几传》:『儒者泥古。』[又] 行不通。《论语·子张》:『致远恐泥。』3、<动>软求;缠住不放。元稹《遣悲怀》:『泥他沽酒酒拔金钗。』[泥首] 用泥涂首,以示服罪。[泥古] 拘泥古法,不知变通。[泥饮] (1)强留使饮(酒)。(2)久饮不缀。

带:dài 1、<名>腰带;衣带;带子。《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2、<动>偑带;带着。《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鸿门宴》:『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3、<动>围绕;环绕。《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4、<动>附着;含着;夹杂着。孔稚珪《北山移文》:『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5、<动>兼任;兼带。《梁书·曹景宗传》:『复以为征虏中兵参军,带冯翊太守。』6、<名>指附近相连的地区。《宋史·李纲传》:『如鼎澧岳鄂若荆南一带,皆当屯宿重兵,倚为形势。』

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沾:《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他兼切,音添。水名。《说文》水出壷关,东入淇。又《说文》一曰益也。义同添。《徐铉曰》今俗别作添,非是。又《广韵》张廉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廉切,□音詹。渍也,濡也。《史记·滑稽传》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陈丞相世家》汗出沾背,通作沾。又与觇通。《礼·檀弓》国昭子曰:我丧也,斯沾。〈注〉沾读为觇,视也。又《广韵》《集韵》□都念切,音店。亦水名。又县名,在乐平。《汉志》属上党郡。《广舆记》太原府乐平县,本汉沾县。又《集韵》《正韵》□的协切,音跕。沾沾,自整貌。《史记·魏其传》沾沾自喜。〈注〉师古曰:轻薄也。徐广曰:沾,昌兼反,又当牒反,一曰尺占反。

泥:《巳集上·水字部》《广韵》奴低切《集韵》《韵会》《正韵》年题切,□音□。水名。《说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蛮中。又潏水之别名。《长安志》潏水,今名泥水。又江州洣水又谓之泥水。《前汉·地理志》长沙国茶陵泥水。又水和土也。《书·禹贡》厥土惟涂泥。又汚也。《易·井卦》井泥不食。又丘名。《尔雅·释丘》水潦所止曰泥丘。又泥中,卫邑也。《诗·邶风》胡为乎泥中。又泥阳,县名。《史记·郦商传》苏驵军於泥阳。《前汉·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阳县,王莽更曰泥阴。又弱也。《尔雅·释兽》威夷长脊而泥。又虫名,出东海,得水则活,失水则如泥。《杜甫诗》先拚一饮醉如泥。又紫泥,以封玺书者。《西京亲记》中书以武都紫泥为玺室,加绿绨其上。又青泥,水名。《长安志》蓝田县南有青泥水,魏置青泥军。又坊名。《杜甫诗》饭煮青泥坊底芹。又蜀人谓糊窻曰泥窻。《花蘂夫人宫词》红锦泥窻遶四廊。又渤泥,佛泥,俱国名。《诸蕃风俗》佛泥国在广州东南,宋濂有渤泥入贡记。又《薛俊·日本寄语》星曰付泥,金曰空措泥,银曰失禄楷泥,船曰浮泥。又姓。汉犍为功曹泥和。又《广韵》奴礼切《集韵》《韵会》《正韵》乃礼切,□音祢。泥泥,露浓貌。《诗·小雅》蓼彼萧斯,零露泥泥。又柔泽貌。《诗·大雅》方苞方体,维叶泥泥。亦作□。又《广韵》奴计切《集韵》《韵会》《正韵》乃计切,□尼去声。滞也。《论语》致远恐泥。又《集韵》乃定切,音甯。泥母,地名。又亭名。《左传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读如甯。又与涅同。《史记·屈原传》皭然泥而不滓。〈注〉泥音涅。考证:(又圬也。《易·井卦》井泥不食。)谨按程传井之不可食以泥汚也。圬改汚。

带:《寅集中·巾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当盖切,音□。《说文》绅也。男子搫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故带从巾。《徐铉曰》卌,其带上连属固结处。《释名》带,蔕也。着於衣,如物之系蔕也。《易·讼卦》或锡之鞶带。〈疏〉鞶带大带也。《礼·玉藻》凡带有率,无箴功。〈疏〉谓其带既襌,亦以箴缏缉其侧,但繂襵之,无别裨饰之箴功。又《扬子·方言》厉谓之带。〈注〉小尔雅,带之垂者曰厉。《诗·小雅》垂带而厉。又佩也。《礼·月令》带以弓□。又《扬子·方言》行也。〈注〉随人行也。又虫名。《庄子·齐物论》螂蛆甘带。又书带,草名。《三齐记》郑康成山下生草,大如□,叶长一尺余,土人名康成书带草。又姓。《贾谊·过秦论》带佗。又叶音蒂。《楚辞·九歌》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乡,谁须兮云之际。考证:(《易·讼卦》或锡之鞶带。〈疏〉鞶革大带也。)谨照原文革改带。(《楚辞·九歌》荷衣分蕙带,鯈而来兮忽而逝。)谨照原文分改兮鯈改儵。

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