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沫:唾沫;濡:沾湿,湿润。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以沫相濡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ǐ mò xiāng rú
成语注音
ㄧˇ ㄇㄛˋ ㄒㄧㄤ ㄖㄨˊ
成语正音
相;不能 读作『xiànɡ』。
成语简拼
YMXR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以沫相濡
成语辨形
濡,不能写作『孺』。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沫:唾沫;濡:沾湿,湿润。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成语用法

作主语、谓语、宾语;指共同患难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同]相濡以沫、濡沫涸辙、同舟共济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题三集赠许广平》诗

(2)宋·范成大〈次韵龚养正病中见寄〉诗:『激水要令风在下,涸泉翻以沫相濡。』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以沫相濡”几个大字。

(2)楚楚不会写成语“以沫相濡”的最后一个字。

(3)娟娟写不出成语“以沫相濡”的拼音。

(4)蕾燕大哥哥讲述了“以沫相濡”的典故。

(5)神池一中的宓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以沫相濡”。

(6)在困境中,他们赤诚相见,以沫相濡。

(7)在困难中,赤诚相见,以沫相濡;在事业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8)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分字解释

以:yǐ 1、<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

沫:mò(沫儿)沫子:唾沫;肥皂沫儿;马跑得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相:xiàng 1、<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2、<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3、<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4、<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5、<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又] <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6、<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xiāng 1、<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3、<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相与] (1)一起;共同。(2)交往;结交。[相得] 关系融洽。

濡:rú<书>(1)沾湿;沾上:濡笔;耳濡目染。(2)停留;迟滞。

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

沫:《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正韵》莫葛切《韵会》莫曷切,□音末。水名。《说文》水出蜀西徼外,东南入江。又浮沫也。《庄子·大宗师》相煦以湿,相濡以沫。又涎沫也。《庄子·至乐篇》乾余骨之沫为斯弥。〈注〉沫,口中汁也。又喷沫,跳波也。《马融·长笛赋》□瀑喷沫。又汤华也。《陆羽·茶经》凡酌置诸盌,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又红沫。《酉阳亲俎》红沫,炼丹砂为黄金,碎以染笔,书入石中,削去逾明,名曰红沫。又已也。《屈原·离骚》身服义而未沫。又汗流貌。《前汉·郊祀歌》沾赤汗,沫流赭。〈注〉应劭曰:流沫如赭也。李奇曰:沫如靧面之靧。师古曰:沫沬两通。沬者,言被面如頮也,字从水傍,午未之未,音呼内反。沫者,言汗流沫出也,字从水傍,本末之末,音亦如之。又《韵补》叶谟杯切,音枚。《屈原·离骚》芳菲菲而难□兮,芬至今犹未沫。又叶莫结切,音蔑。《郭璞·江赋》濯翮疏风,鼓翅□□。挥弄洒珠,拊拂瀑□。

相:《午集中·目字部》《唐韵》《正韵》息良切《集韵》《韵会》思将切,□音襄。《说文》省视也。又《广韵》共也。《正韵》交相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公羊传·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注〉胥,相也。相与胥音别义通。又质也。《诗·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注〉大树也。东冶有之。又《唐韵》《正韵》□息亮切,襄去声。《尔雅·释诂》视也。《左传·隐十一年》相时而动。又《集韵》助也。《易·泰卦》辅相天地之宜。《书·立政》用劢相我国家。又《尔雅·释诂》导也。又勴也。〈注〉谓赞勉。〈疏〉乡饮酒云:相者,一人敎导,即赞勉也。又《增韵》□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朝观会同,则为上相。〈注〉相,诏王礼也。出接賔曰□,入诏礼曰相。相者,五人卿为上□。又《广韵》扶也。《礼·礼器》乐有相步。〈注〉扶工也。又《小尔雅》治也。《左传·昭九年》□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注〉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又选择也。《周礼·春官·簭人》上春相簭。〈注〉谓更选择其蓍也。又送杵声。《礼·曲礼》邻有丧,舂不相。〈注〉相者,声以相助,歌以助舂,犹引重者呼邪许也。又相术。《左传·文元年》内史叔服能相人。又月名。《尔雅·释天》七月为相。又官名。《吕览》相者,百官之长也。《古三坟》伏牺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汉·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又计相。《史记·张丞相传》张苍迁为计相。〈注〉专主计籍。又内相。《唐书·陆贽传》贽为翰林时,号内相。又家相。《礼·曲礼》士不名家相。〈注〉主知家务者。又《周礼·春官》有冯相氏。《夏官》有方相氏。又乐器。《礼·乐记》治乱以相。〈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以韦为表,装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又星名。《石申星经》相星在北极斗南。又江神,名奇相。见《博雅》。又太史□部有相风竿。《傅休奕相风赋》表以灵鸟,镇以金虎。以□祥风,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风鸟,夏禹所作也。又药名。《本草纲目》□相,麻黄别名。相鸟,马兰别名。又地名。《商书序》河禀甲居相。〈注〉在河北。令魏郡有相县。又州名。后魏置相州,唐曰邺都。又姓。《后汉·南蛮传》武落钟离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后秦》相云。《北齐》相愿。又相里,务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复姓。又《字汇补》音禳。《礼·祭法》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注〉相近当为禳祈,王肃又作祖迎。又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兴绝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陆游诗话》白乐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为问长安月,如何不相离是也。此诗相欺,亦当读入声。《说文》易纬文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转注。相,思将切,省视也。□,莫卜切,目不明也。分相□为二,非。

濡:《巳集上·水字部》《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音儒。水名。《说文》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漆洓。《广舆记》濡水,出易州穷独山。一名圣女水。又水出苍梧。《水经注》水出永丰县西北濡山。又渍也。《诗·邶风》济盈不濡轨。又滞也。《孟子》是何濡滞也。又鲜泽也。《诗·小雅》六辔如濡。又溺也。《史记·仓公传》不亟治病,必入濡肾。又湿也。《礼·曲礼》濡肉齿决。又含忍曰濡。《史记·聂政传》无濡忍之心。〈注〉濡,润也。人性湿润,则能含忍。又《集韵》《韵会》□人之切,音而。水名。《左传·昭七年》公与齐侯燕人盟于濡上。〈注〉濡水,出高阳县,东北至河间鄚县,入易水。又与胹通。《礼·内则》濡豚,濡鸡。〈注〉濡,谓亨之以汁和也。又《集韵》询趋切,音须。义同。又人余切,音如。安也。《庄子·徐无鬼》有濡需者。〈注〉濡需,谓偷安须臾之顷。又《唐韵》乃官切《集韵》奴官切,□音渜。水名,在辽西。《水经注》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又《集韵》而由切,音柔。柔忍也。或作□。又《集韵》《正韵》□乳兖切,音耎。与輭软同。柔也。通作耎。又《集韵》儒遇切,音孺。亦沾湿也。又奴乱切,与渜同。沐浴余潘也。又奴卧切,懦去声。水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