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夏令

秋行夏令,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

秋行夏令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ū xíng xià líng
成语简拼
QXXL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
秌行夏令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不合时宜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不合时宜

成语接龙

1、秋行夏令→令人齿冷→冷血动物→物以类聚→聚蚊成雷→雷动风行→行远自迩→迩安远至→至大至刚→刚直不阿→阿世取容→容头过身→身败名隳→隳节败名→名满天下→下乔迁谷→谷马砺兵→兵微将寡→寡人之疾→疾风暴雨→雨恨云愁→愁眉泪眼→眼笑眉舒→舒头探脑→脑满肠肥

2、秋行夏令→令人捧腹→腹心相照→照人肝胆→胆大包天→天高地迥→迥然不同→同年而校→校短推长→长命百岁→岁月不居→居轴处中→中流砥柱→柱天踏地→地广人希→希世之宝→宝刀不老→老马为驹→驹齿未落→落花时节→节变岁移→移风革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车羸马

3、秋行夏令→令人瞩目→目不别视→视如粪土→土穰细流→流星飞电→电掣星驰→驰名当世→世外桃源→源源本本→本小利微→微察秋毫→毫无二致→致远任重→重温旧梦→梦中说梦→梦魂颠倒→倒执手版→版筑饭牛→牛衣对泣→泣数行下→下情上达→达官贵人→人情世故→故伎重演

4、秋行夏令→令人注目→目眩头晕→晕晕沉沉→沉著痛快→快刀斩麻→麻痹大意→意马心猿→猿啼鹤怨→怨天怨地→地主之仪→仪态万千→千里神交→交詈聚唾→唾壶击碎→碎心裂胆→胆大心雄→雄唱雌和→和而不同→同类相妒→妒贤疾能→能谋善断→断梗飘萍→萍踪浪影→影只形单

5、秋行夏令→令人作呕→呕心抽肠→肠肥脑满→满而不溢→溢言虚美→美中不足→足不踰户→户枢不朽→朽戈钝甲→甲冠天下→下马冯妇→妇孺皆知→知小谋大→大放悲声→声誉鹊起→起承转合→合二为一→一瓣心香→香消玉殒→殒身碎首→首鼠两端→端本澄源→源源不绝→绝仁弃义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处,为何这等酷热?』沙僧道:『想是天时不正,秋行夏令故也。』他三个正都争讲,只见那路旁有座庄院,乃是…——明·吴承恩《西游记》

成语造句

(1)成语「秋行夏令」是一个主谓式成语。

(2)华龙区三中的渠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秋行夏令”。

(3)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秋行夏令”几个大字。

(4)乐乐写不出成语“秋行夏令”,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

(5)秋行夏令的做法滑稽可笑。

(6)祥泽大哥哥为我讲了“秋行夏令”的典故。

(7)小曼不会写成语“秋行夏令”的最后一个字。

(8)前往衡阳县金兰镇金兰中学的面包车上,红艺哥哥给彗倩和赵菡讲了『秋行夏令』的故事。

(9)鉴于近年来气候变化无常,秋行夏令,专家提醒,要在不失时机地利用降雨蓄水防旱的同时,务必警惕汛情后发制人出现前旱后涝。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鲁迅《阿Q正传》:『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分字解释

夏令

夏令:(1)夏季。(2)夏季的气候:春行夏令(春天的气候象夏天)。

秋:qiū 1、<名>年成;收成。《尚书·盘庚》:『若农服田穑,乃亦有秋。』2、<名>年。《五蠹》:『穰岁之秋,疏客必食。』3、<名>秋天;秋季。《诗经·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琵琶行》:『明年秋,送客湓浦口。』4、<名>时机;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娘] 唐代歌女常用名字,泛指美人。[秋水] (1)秋天的水。(2)喻剑。(3)喻境。

行:xíng 1、<动>行走。《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动>出行。《殽之战》:『为吾子之将行也。』3、<动>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4、<动>传布。《原毁》:『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行,难已。』5、<动>实行;做。《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6、<名>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7、<名>品行。《屈原列传》:『其志洁,其行廉。』8、<副>将;即将。《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9、<量>遍;次。《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háng 1、<名>道路。《诗经·七月》:『遵彼微行。』2、<名>行列;队伍。《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3、<名>辈;辈分。《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量>指成行的事物。《孔雀东南飞》:『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行宫] 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行将] 即将。[行李] (1)使者。(2)行装。[行人] (1)出使的人。(2)行路人。(3)出征的人。[行者] (1)行路人。(2)出征的人。(3)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行装] 出门携带的衣物。

夏:xià 1、<名>四季的第二季。《论贵粟疏》:『春耕,夏耘,秋获,冬藏。』2、<名>我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也称『华夏』、『诸夏』。《荀子·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3、<名>通『厦』,高大的房屋。屈原《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4、<名>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第一代君主是禹。

令:lìng 1、<动>命令;下令。《垓下之战》:『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2、<动>使;让。《活板》:『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3、<名>法令;命令。《屈原列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4、<名>官名。(1)中央机构的主管官员。如『尚书令』、『太史令』等。(2)县的最高长官。《陈涉世家》:『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5、<名>时令;时节。《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6、<形>好;善。《周处》:『何患令名不彰邪?』7、<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假使』、『假若』。《五人墓碑记》:『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8、<形>对别人亲属的敬称。《孔雀东南飞》:『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严监生和严贡生》:『多亏令弟看的破,息下来了。』

秋:《午集下·禾字部》龝《唐韵》七由切《集韵》《韵会》雌由切《正韵》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时。《尔雅·释天》秋为白藏。〈注〉气白而收藏也。《释名》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又缯也,缯迫品物使时成也。又《说文》禾谷熟也。《礼·月令》孟夏麦秋至。《□澔曰》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於时虽夏,於麦则秋,故云麦秋。《书·盘庚》乃亦有秋。又《礼·乡饮酒义》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注〉愁读为揫,敛也。察严杀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犹湫也。湫者,忧悲状也。又九月为三秋。《诗·王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又四秋。《管子·轻重乙篇》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故曰:农事且作,请以什伍农夫赋耜铁。此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谓夏之秋。大秋成,五谷之所会,此谓秋之秋。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此谓冬之秋。又《广韵藻》竹秋,三月也。兰秋,七月也。又秋秋,马腾骧貌。《前汉·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又《扬雄·羽猎赋》秋秋跄跄入西园。《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注〉秋秋,犹跄跄。谓舞也。又春秋,鲁史名。又大长秋,皇后官名。《前汉·百官表》景帝更将行为大长秋。《师古注》将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又姓。又七遥切,音鍫。《扬雄赋》秋秋跄跄。萧该读。又《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箫。秋与箫为韵。又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记》北方老妪八九十岁,齿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婴儿,名秋姑。秋读如蒭酒之蒭。

行:《申集下·行字部》《唐韵》户庚切《集韵》《韵会》《正韵》何庚切,□音蘅。《说文》人之步趋也。《类篇》从彳从亍。《韵会》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释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又《广韵》适也,往也,去也。又《增韵》路也。《礼·月令》孟冬,其祀行。〈注〉行,在庙门外之西,为軷壤,高二寸,广五寸,轮四尺,设主軷上。又道也。《晋语》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又五行。《书·洪范》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其五行。《韵会》五行,运于天地间,未尝停息,故名。又行人,官名。《广韵》周有大行之官。《论语》行人子羽修饰之。又语也。《尔雅·释诂》行,言也。〈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又歌行。《前汉·司马相如传》为鼓一再行。《师古曰》行谓引,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此其义也。又《唐书·韩琬传》器不行窳。《音义》不牢曰行,苦恶曰窳。又《广韵》下孟切,胻去声。《玉篇》行,迹也。《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又姓。《后汉·光武纪》隗嚣遣将行巡□扶风。〈注〉行,姓。巡,名。汉行佑为赵相。又《集韵》寒冈切,音杭。《类篇》列也。《左传·隐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注〉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行亦卒之行列。《吴语》吴王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注〉以百人通为一行,百行为万人,谓之方□。又中行,复姓。《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晋公族隰叔之后也,汉文时有宦者中行说。又太行,山名。《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太行在河内山阳县西。又《广韵》户浪切,音笐。次第也。又辈行也。《杜甫诗》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又《韵会》行行,刚健貌。《论语》子路行行如也。又《类篇》下朗切,音沆。义同。又《韵补》叶先韵。《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残祭侧偏。公孙幽遏,跛踦后行。又《集韵》乎监切,音嗛。与衔同。考证:(《左传·隐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鸡犬。)谨照原文鸡犬改犬鸡。(《杜甫诗》岂知吾甥不流宕。)谨照原文岂知改岂如。

夏:《丑集下·夊字部》昰《唐韵》《正韵》胡驾切《集韵》《韵会》亥驾切,□音暇。四时,二曰夏。《释名》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前汉·魏相传》南方之神炎帝,秉礼,执衡,司夏。又《广韵》胡雅切《集韵》《韵会》《正韵》亥雅切,□音下。中国曰华夏。《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诗·周颂》肆于时夏。又国号。禹受舜禅,易虞为夏。又国名。《史记·大宛传》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晋史》赫连勃勃。《宋史》李元昊,□僭国号曰夏,属今宁夏。又泽名。《书·禹贡》雷夏既泽。又大夏,禹乐名。《周礼·春官》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杜子春曰》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賔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严模鋈胱噫裣摹F胍粽音陔,骜音遨。○按九夏,有声无辞,注疏以《雅》《颂》诸篇强分配之,非。又大屋曰夏。《宋玉·招魂》冬有穾夏。又大俎曰夏。《诗·秦风》於我乎,夏屋渠渠。《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注〉大俎,一名大房,半体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又五色曰夏。《书·禹贡》羽畎夏翟。〈注〉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具五色中旌旄之饰。《周礼·春官·□人之职》秋□夏。服车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缦,盖取诸此。又《集韵》举下切,音贾。地名。负夏,卫地。《礼·檀弓》曾子吊于负夏。又阳夏,在开封。《史记·高祖纪》追项王至阳夏。又木名。《礼·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注〉夏,榎[音jiǎ]也。楚,荆也。《诗·大雅》不长夏以革。《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又,胡可切,音荷。《□琳·玛瑙勒赋》四賔之筵,播以淳夏。色夺丹乌,明照烈火。又叶创举切,音楚。《扬雄·城门校尉箴》昔在先世,有殷有夏。癸辛不德,而设夫险阻。又叶胡故切,音互。《贾谊·鵩赋》单阏之岁,四月维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春秋释例》除春夏之夏,余皆户雅切。《正字通》按古先有四时之夏,余义皆假借。○按《正字通》此字下有畟字,重田部,今删。

令:《子集中·人字部》《集韵》《正韵》□力正切,零去声。律也,法也,告戒也。《书·囧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礼·月令》命相布德和令。《周礼·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四曰犯邦令,五月挢邦令。又三令。《前汉·宣帝纪》令有先后,有令甲,令乙,令丙。又县令。汉法,县万户以上为令,以下为长。又时令,月令,所以纪十二月之政。又善也。《诗·大雅》令闻令望。《左传·成十年》忠为令德,非其人犹不可,况不令乎。又姓。又《集韵》郞丁切《正韵》离呈切,□音零。厮役曰使令。又丁令,地名。见《前汉·张汤传》。或作丁零。又令狐,亦地名。又令狐,复姓。又《诗·齐风》卢令令。〈注〉卢,田犬。令令,犬颌下环声。又与鴒通。《诗·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即鶺鴒鸟。又令适,甓也。与瓴甋同。又《集韵》郞定切,音笭。令支,县名。在辽西。又《广韵》力延切《集韵》陵延切,□音连。亦县名。《前汉·地理志》金城郡有令居县。又《集韵》卢景切,音领。官署之长。又叶吕张切,音良。《韩愈·谿堂诗》凡公四封,既富以强。谓公吾父,孰违公令。叶下邦。《说文》载卩部。从亼从卩。发号也。《徐曰》亼即集字,人而为之节制。会意。考证:(又县令。汉法,县万户以上为令,以二为长。)谨照汉书以二改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