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虑一得

千虑一得,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虑中也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来表示自谦。

千虑一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ān lǜ yī dé
成语注音
ㄑㄧㄢ ㄌㄩˋ ㄧ ㄉㄜ
成语正音
得,不能读作『děi』。
成语简拼
QLYD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杂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千慮一得
成语辨形
虑,不能写作『虚』。
成语英文
even a fool may sometimes have a good idea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虑中也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来表示自谦。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来表示自谦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引玉之砖、抛砖引玉、一得之见、一孔之见、一得之功

反义词

千虑一失

成语接龙

1、千虑一得→得道多助→助桀为虐→虐老兽心→心腹重患→患难之交→交臂相失→失张冒势→势穷力屈→屈指可数→数往知来→来情去意→意马心猿→猿鹤虫沙→沙鸥翔集→集腋成裘→裘马声色→色若死灰→灰头土脸→脸红耳赤→赤心相待→待字闺中→中冓之言→言无不尽→尽如人意

2、千虑一得→得兔忘蹄→蹄间三寻→寻事生非→非驴非马→马前泼水→水火兵虫→虫鱼之学→学老于年→年近古稀→稀世之宝→宝山空回→回嗔作喜→喜不自禁→禁攻寝兵→兵未血刃→刃树剑山→山眉水眼→眼中拔钉→钉嘴铁舌→舌敝唇焦→焦金流石→石赤不夺→夺其谈经→经纶济世

3、千虑一得→得失成败→败将残兵→兵戎相见→见哭兴悲→悲歌击筑→筑室反耕→耕耘树艺→艺高胆大→大呼小喝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寄虽疾侵耄及,言无足采,千虑一得,请陈愚算。▲《南史·虞寄传》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千虑一得”几个大字。

(2)佳滢哥哥给小婉和效霞讲了“千虑一得”的故事。

(3)苗苗写不出成语“千虑一得”的拼音。

(4)潭柘寺中学的圣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千虑一得”。

(5)小惠不会写成语“千虑一得”的最后一个字。

(6)寄虽疾侵耄及,言无足采,千虑一得,请陈愚算。见《南史·虞寄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生活非常俭朴。齐景公手下人亲眼目睹晏婴的贫困生活,就向齐景公汇报。齐景公派人送去千金给他接待宾客用。晏婴百般推辞不受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分字解释

一得

一得:所得极少。也谦称自己见解肤浅,或成绩微小:一得之见;一得之功。

千:qiān 1、<数>千。2、<数>形容数量很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虑:lǜ 1、<动>考虑;思虑;打算。《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名>心思;心意。屈原《卜居》:『心烦虑乱,不知所从。』3、<动>忧虑;担心。《订鬼》:『非夫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

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得:dé 1、<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2、<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得。』3、<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4、<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5、<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6、<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得之。』7、<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8、<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得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9、<副>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0、<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1、<副>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得非] 同『得无』,莫不是。[得无] 副词。(1)莫非;该不会。(2)能不;怎么能不。

千:《戌集中·革字部》《广韵》七然切《集韵》《韵会》亲然切,□音迁。《广韵》秋千,绳戏也。《集韵》秋千,北方戏,以习轻趫者。《张有·复古编》词人高无际作秋千赋,汉武帝后庭绳戏。本云千秋,祝寿词也,语伪转为秋千。后人伪为秋千。

虑:《申集中·虍字部》《玉篇》房七切。愁貌。(虑)《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良据切,音鑢。《说文》谋思也。从思,虍声。思有所图曰虑,虑,犹缕也。《增韵》忧也,疑也。《书·太甲》弗虑胡获。〈注〉欲其谨思之也。《大学》安而后能虑。《朱注》谓处事精详。又度也。《扬子·太□经》立督虑也。〈注〉督,正也。虑,度也。运以正度也。又总计曰亡虑。《前汉·书注》举凡之辞,言不待计虑而知其大凡也。又军前所持幡曰虑无。《左传·宣十二年》前茅虑无。〈注〉虑有无也。《正义》明为思虑其所无之事,使知而为之备也。又《释名》虑,旅也,旅,衆[音zhòng]也。《易·系辞》一致而百虑。〈注〉虑及衆[音zhòng]物,以一定之也。又姓。《左传》南蒯臣虑癸。又《广韵》力居切《集韵》《韵会》《正韵》凌如切,□音闾。《正韵》思虑也。《淮南子·原道训》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又木名。《尔雅·释木》诸虑,山櫐也。又地名。隆虑,在河内。无虑,在辽东。取虑,在临淮。且虑,在辽西。昌虑,在海东。隆音林,取音趣,且音苴。又《古今字考》两举切,音吕。《箕山歌》日月运照,靡不记睹。游放其间,何所却虑。又《正字通》卢谷切,音录。《唐书·百官志》大理寺掌折狱详□,凡系囚,五日一虑。《前汉·隽不疑传》每行县,录囚徒还。《师古注》录囚,今云虑囚,本录声之去者耳。近俗不晓其意,讹为思虑之虑,失其源矣。◎按师古此言近於识字,而实未通韵。惟未通韵,亦未为识字之源也。盖每字原具四声,如虑字从平声起韵,闾吕虑录,则闾字为虑字之平,吕字为虑字之上,录字为虑字之入也。虑本训谋思,然兼有详审之义,故汉书录囚亦即虑囚也。虑字原具入声,有录音,岂必专属去声,为得字之源乎。又叶郞古切,音鲁。《楚辞·九章》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芳椒以自处。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〇按本从思,《说文》玉篇都入思部。字汇倂入心部,取其便考。(虑)考证:(《大学》安而后能虑。《朱注》处事精详也。)谨照原文改为谓处事精详。

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得:《寅集下·彳字部》《唐韵》《正韵》多则切《集韵》《韵会》的则切,□音德。《说文》行有所得也。《玉篇》获也。《韵会》凡有求而获皆曰得。又赋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礼·曲礼》临财毋苟得。《左传·定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孟子》求则得之。又贪也。《论语》戒之在得。又《韵会》与人契合曰相得。《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犹特地也。《全唐诗话》贯休入蜀,以诗投王建曰:一瓶一鉢[音bō]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又叶都木切,音笃。《老子·道德经》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见头足,终日至夜,竟无所得。《集韵》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