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mò,ér bù jiàn yúxīn
成语简拼
MCQHZEBJY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斌斌写不出成语“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拼音。

(2)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几个大字。

(3)金清实验中学的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4)添耕大哥哥给巧薇和茹男讲述了“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历史典故

(5)小虫不会写成语“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最后一个字。

(6)去里村中学的大巴上,家广哥哥给蕙宁和涵恩讲了『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分字解释

舆薪

舆薪:满车柴薪,比喻大且易见的事物。《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不见

不见:[bùjiàn] (1)不曾相见。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2)[东西] 见不着;丢失。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明察

明察:[míngchá] 明晰地看到;机警地发觉。明察秋毫。

秋毫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秋毫无犯;明察秋毫。

明:míng 1、<形>明亮。《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动>照亮。《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3、<形>明白;清楚。《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又] 明白地;公开地。《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明谓左右。』4、<动>证明;说明。《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动>明确。《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6、<形>英明;高明;明智。《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7、<名>智慧。《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名>视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又] 视力好。《管子·制分》:『聪耳明目』9、<形>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为学》:『明年,贫僧自南海还。』10、<名>明朝。

察:chá 1、<动>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2、<动>看清楚。《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又] <动>苛求。《班超告老归国》:『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3、<动>考察。《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4、<形>清楚;明白。《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动>考察举荐;选拔。《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6、<动>督察。《邵公谏厉王弥谤》:『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补察:弥补过失,督察是非。)[察察] 1.洁白的样子。2.析辨明白的样子。[察断] 明察判断。《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以辅之,政之隆也。』[察见渊鱼] 谓明察至能见到深渊之鱼。用以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常用的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语出《列子·说符》。[察纳] 明察采纳。[察士] 明察事理的人。《韩非子·八说》:『察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全,夫民不尽察。』[察微] 洞悉细微。《史记·五帝本纪》:『聪以知远,明以察。』

秋:qiū 1、<名>年成;收成。《尚书·盘庚》:『若农服田穑,乃亦有秋。』2、<名>年。《五蠹》:『穰岁之秋,疏客必食。』3、<名>秋天;秋季。《诗经·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琵琶行》:『明年秋,送客湓浦口。』4、<名>时机;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娘] 唐代歌女常用名字,泛指美人。[秋水] (1)秋天的水。(2)喻剑。(3)喻境。

毫:háo 1、<名>长而尖的细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2、<名>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之木,生于毫末。』《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名>毛笔。袁宏道《答王百谷》:『方且挥毫命楮,恣意著述。』4、<量>长度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毫光] 光线四射如毫毛。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末:mò 1、<名>树梢。《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2、<名>事情、物件的端或尾。《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名>末尾;尽头。《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4、<名>不重要的或非根本的。《论积贮疏》:『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5、<名>时间或顺序在后。贾思勰《树木》:『吴末,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末技] (1)小技。(2)指工商业。[末业] 亦作『末作』、『未产』、『末事』、『末生』。古代称工商业等业为末业,与称『本业』的农业相对。[末造] (1)末世时产生。(2)不重要的东西。[末叶] (1)一个世纪或朝代的最后阶段。(2)后代子孙。

而:ér 1、<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2、<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3、<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4、<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5)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6)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7)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8)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5、<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见:jiàn 1、<动>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2、<动>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3、<动>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4、<动>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5、<动>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6、<动>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7、<动>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8、<名>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9、<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0、<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xiàn 1、<动>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2、<动使动>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舆:yú 1、<名>车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2、<名>轿子。《晋书·王导传》:『乘肩舆,具威仪。』3、<动>抬。《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4、<名>大地,常『方舆』连用。《甘藷疏序》:『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舆病] 抱病登车。[舆梁] 可以通车的桥梁。[舆论] 公众的言论。[舆人] 造车之人。众人。古代十等人中第六等,指职位低微的吏卒。[舆台] 下等人。古代十等人中,舆为第六等,台为第十等。泛指地位低下的人。[舆薪] 满车柴薪,比喻大且易见的事物。

薪:xīn <名>柴草。《卖炭翁》:『卖炭公,伐薪烧炭南山中。』成语有『曲突徙薪』。

明:《辰集上·日字部》(古文)朙《广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音鸣。《说文》照也。《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史记·正书》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照临四方谓之明。又《书·舜典》黜陟幽明。〈传〉升进其明者。又《书·太甲》视远惟明。〈疏〉谓监察是非也。又《洪范》视曰明。〈传〉必清审。又《诗·小雅》祀事孔明。〈笺〉明,犹备也。又《诗·大雅》明明在下。〈传〉明明,察也。《尔雅·释诂疏》明明,言甚明也。又《礼·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又《礼·礼运》故君者所明也。〈疏〉明,犹尊也。又《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疏〉明者,辨说是非也。又《韩非子·难三篇》知微之谓明。又《广韵》昭也,通也。又星名。《诗·小雅》东有启明。〈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又《小雅》明发不寐。〈疏〉言天将明,光发动也。又《正字通》凡厥明、质明,皆与昧爽义同。又姓。《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晋荀曦从事明预。又与盟同。《诗·小雅》不可与明。〈笺〉明,当为盟。又与孟同。《周礼·夏官·职方氏注》望诸明都也。《释文》明都,《禹贡》作孟猪。今依《书》读。又《前汉·地理志》广汉郡葭明。〈注〉师古曰:明音萌。又《韵补》叶谟郞切。《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楚辞·九歌》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又叶弥延切。《道藏歌》观见学仙客,蹊路放炎烟。阳光不复朗,阴精不复明。

察:《寅集上·宀字部》《唐韵》初八切《集韵》《韵会》《正韵》初戛切,□音刹。《说文》覆审也。从宀祭声。《徐铉曰》祭祀必质明。明,察也。故从祭。《广韵》谛也,知也。《李陵·答苏武书》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又《增韵》考也,廉视也。《周礼·秋官·士师注》士,察也,义取察理狱讼之事也。又《唐书·百官志》监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恶,二察赋役不均,三察农桑不勤,仓廪耗减,四察妖猾盗贼,五察茂才异等,六察黠吏豪宗,兼幷[同并]纵暴。又昭着也。《中庸》言其上下察也。又察察,洁清貌。《史记·屈原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又苛察也。《老子·道德经》其政察察,其民□□。又《晋书·谢安传》弘以大纲,不存小察。又《正字通》偏见曰察。《庄子·天下篇》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又姓。吴将军察战,明正德中朝城知县察童。又读作祭。《尙书大传》祭之为言察也。察者,至也,人事至然后祭。又叶直列切,音彻。《前汉·郊祀歌》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古诗》置我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又叶子例切,音穧。《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坠。昒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犹未察。《集韵》或作詧。考证:(《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子兮。)谨照原文授子改授余。

秋:《午集下·禾字部》龝《唐韵》七由切《集韵》《韵会》雌由切《正韵》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时。《尔雅·释天》秋为白藏。〈注〉气白而收藏也。《释名》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又缯也,缯迫品物使时成也。又《说文》禾谷熟也。《礼·月令》孟夏麦秋至。《□澔曰》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於时虽夏,於麦则秋,故云麦秋。《书·盘庚》乃亦有秋。又《礼·乡饮酒义》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注〉愁读为揫,敛也。察严杀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犹湫也。湫者,忧悲状也。又九月为三秋。《诗·王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又四秋。《管子·轻重乙篇》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故曰:农事且作,请以什伍农夫赋耜铁。此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谓夏之秋。大秋成,五谷之所会,此谓秋之秋。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此谓冬之秋。又《广韵藻》竹秋,三月也。兰秋,七月也。又秋秋,马腾骧貌。《前汉·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又《扬雄·羽猎赋》秋秋跄跄入西园。《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注〉秋秋,犹跄跄。谓舞也。又春秋,鲁史名。又大长秋,皇后官名。《前汉·百官表》景帝更将行为大长秋。《师古注》将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又姓。又七遥切,音鍫。《扬雄赋》秋秋跄跄。萧该读。又《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箫。秋与箫为韵。又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记》北方老妪八九十岁,齿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婴儿,名秋姑。秋读如蒭酒之蒭。

毫:《辰集下·毛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刀切,音豪。长锐毛也。《老子·道德经》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前汉·鲍宣传》有益毫毛。又言物细曰秋毫,言毫至秋极纤细也。《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庄子·知北游》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前汉·高帝纪》沛公入关,秋毫无犯。又《谢察微·算经》十丝曰毫,十毫曰厘。《礼·经解》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晋书·虞预传》毫厘之失。又笔谓之毫。《陆机·文赋》或含毫而邈然。《唐书·刘知几传》每记事载言,则阁笔相视,含毫不断。又蘸笔曰濡毫,落笔曰挥毫。又姓。汉毫康,封安阳侯。又修毫,狗名。《西京亲记》李亨好驰骏狗,有修毫、厘睫、白望、青曹之名。《说文》作豪。籀文作毫。《正字通》毫、豪虽通,然《山海经》豪猪可借毫,孟子《豪杰》之士,《淮南子》智过百人谓之豪,当用豪,俗溷为一,非。又《姓谱》毫、豪分二姓。考证:(《陆机·文赋》或含毫而渺然。)谨照原文渺改邈。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末:《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莫拨切《韵会》莫曷切《正韵》莫葛切,□瞒入声。《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谓木杪也。《礼·曲礼》献杖者执。末《玉篇》端也,颠也,尽也。《广韵》无也,弱也,远也。又终也。《书·立政》我则末惟成德之彦。又勿也。《礼·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又薄也。《左传·昭十四年》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又四肢曰末。《左传·昭元年》风淫末疾。又商贾曰末。《史记·秦琅邪颂》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又太末,县名。《前汉·地理志》属会稽郡。又且末,国名。见《前汉·西域传》。又山名。《山海经》末山多赤金。又姓。《统谱》秣陵之后改为末氏。又《集韵》《正韵》莫狄切,音觅。《荀子·礼论篇》丝末。〈注〉与幦同。又叶莫结切,音蔑。《屈原·九歌》桂櫂兮兰枻,□冰兮积雪。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又叶没各切,音莫。《苏辙·偶作诗》重门闭不开,鸣鸟相呼乐。晨晖转帘影,微风响秋末。考证:(且末,国名。见《前汉·西域传》。)谨照原文且改且。

而:《未集中·而字部》《广韵》如之切《集韵》《韵会》人之切,□音栭。《正韵》如支切,音儿。《说文》颊毛也。〈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髵,非是。《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作其鳞之而。〈注〉之而,颊□也。又《玉篇》语助也。《诗·齐风》俟我於着乎而。又《书·洪范》而康而色。〈传〉汝当安汝颜色。又《诗·小雅》垂带而厉。〈笺〉而亦如也。又《诗·大雅》子岂不知而作。〈笺〉而,犹与也。又《礼·檀弓》而曰然。〈注〉而,犹乃也。又《韵会》因辞,因是之谓也。《论语》学而时习之。又《韵会》抑辞,抑又之辞也。《论语》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又《韵会》发端之辞也。又《集韵》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释文》郑读而曰能,能犹安也。考证:(《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其鳞之而。)谨照原文其上增作字。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见:《酉集上·见字部》《唐韵》《广韵》古甸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经电切,□坚去声。《说文》视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疏〉德被天下,为万物所瞻覩。《书·立政》灼见三有俊心。《礼·王制》问百年者就见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賔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义。《史记·五帝纪》舜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前汉·东方朔传》未得省见。〈注〉言不为所拔识也。又《通监》汉武帝元光五年,张汤、赵禹定律令,务在深文,作见知法。详矢部知字注。又姓。出《姓苑》。又《唐韵》胡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形甸切,□贤去声。《广韵》露也。《易·乾卦》见龙在田。〈疏〉阳气发见,故曰见龙。《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注〉凡□于尊曰见,敌而曰见,谦敬之辞也。《史记·淮阴侯传》情见势屈。《师古曰》见,显露也。又荐达也。《左传·昭二十年》齐豹见宗鲁於公孟。〈注〉见,荐达也。谓为之绍介,犹论语云:从者见之也。又见在也。《史记·项羽纪》军无见粮。〈注〉无见在之粮。《前汉·高五王传》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集韵》俗作现。又《集韵》日朝也。《诗·小雅》见睍曰消。〈笺〉韩诗作曣,云:见,日出也。又《集韵》居苋切,音襇。棺衣也。《礼·亲记》实见间,而后折入。〈疏〉一解云:郑合见间二字共为覸,苦辩反。《集韵》或作梘。又亲也。《礼·祭义》建设朝事,燔[音fán]燎羶芗,见以萧光。〈注〉见当为覸,音间厠之间。孔颖达云:覵,谓亲也。

舆:《酉集下·车字部》《广韵》以诸切《集韵》《韵会》羊诸切《等韵》云诸切,□音余。《说文》车底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为车。〈注〉舆人专作舆,而言为车者,车以舆为主也。《后汉·舆服志》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复为之舆。《韵会》《诗诂》曰:輈轴之上加板以载物,轸、轼、轛、较之所附植,舆,其总名也。又乗[音chéng]舆。《蔡邕·独断》天子所御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乗[音chéng]舆。〈注〉舆,车也。乗[音chéng],载也。又《韵会》权舆,始也。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也。又《正韵》堪舆,天地之总名。《前汉·艺文志》《堪舆金匮》十四卷。〈注〉堪,天道。舆,地道。又载而行之之意。《左传·僖十一年》敬礼之舆也。〈注〉谓其载礼以行也。又《襄二十四年》令名德之舆也。又负也。《战国策》百人舆瓢而趋。又《广韵》多也。《集韵》衆[音zhòng]也。《左传·僖二十八年》晋文公听舆人之诵。又《韵会》扶舆,佳气貌。又美称。《司马相如·子虚赋》扶舆绮靡。又舆人,贱官。《左传·昭四年》舆人纳之。又丘舆,地名。《左传·成四年》郑公子偃败诸丘舆。〈注〉郑地。又平舆。《后汉·郡国志》平舆,属汝南郡。〈注〉古沈子国也。又姓。《韵会》周大夫伯舆之后。又《广韵》《韵会》《正韵》□羊茹切,音豫。《增韵》舁车也。两手对举之车。《集韵》或作轝。《史记·封禅书》作轝。轝字从车从与,作车与。考证:(《后汉·舆服志》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后为之舆。)谨照原文后为之舆改复为之舆。(又《广韵》权舆,始也。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也。)谨按广韵无此语,查系韵会。谨将广韵改韵会。

薪:《申集上·草字部》《唐韵》息邻切《韵会》斯人切,□音新。《说文》荛也。又柴也。《诗·齐风》析薪如之何。《礼·月令》季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周礼·地官·甸师注》大木曰薪。又草亦曰薪。《孟子》毁伤其薪木。《赵岐注》恐其伤我薪草树木也。又采薪亦曰薪。《前汉·□法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考证:(《礼·月令》乃代薪为炭。)谨照原文代薪改伐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