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下愈况

每下愈况,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每下愈况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ěi xià yù kuàng
成语注音
ㄇㄟˇ ㄒㄧㄚˋ ㄧㄩˋ ㄎㄨㄤˋ
成语简拼
MXYK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杂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每下瘉況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成语释义

况,因比拟而明显、显着。『每下愈况』指估量猪只肥瘦,要从最不易长肉的小腿部分去试;因为愈是下部细微的地方,肥瘦的差别就愈见明显。语出《庄子·知北游》。後转用『每下愈况』比喻情况愈来愈坏。

成语用法

一、[义]比喻情况愈来愈坏。[类]用在『日趋恶化』的表述上。[例](1)自从患了心脏病後,他的健康状态每下愈况。(2)爷爷最近健康情形的每下愈况,让家人忧心不已。(3)因为家境每下愈况,他不得不辍学打工来帮忙家计。(4)眼看着弟弟每下愈况的学业成绩,妈妈虽然生气,却无计可施。(5)全球经济发展有每下愈况之势,世界各国失业人口当然越来越多。二、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走下坡路。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每变愈下、每况愈下、每下愈笃、江河日下、日陵月替、一泻千里、笔翰如流、一落千丈

反义词

日就月将、蒸蒸日上

关联成语

每下愈笃、每况愈下、每变愈下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清·吴趼人〈两晋演义序〉:『故《三国演义》出,而脍炙人口,自士夫以至舆台,莫不人手一篇。人见其风行也,遂竞斅为之。然每下愈况,动以附会为能,转使历史真相,隐而不彰,而一般无稽之言,徒乱人耳目。』

(2)《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於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源)

(3)全球经济发展有每下愈况之势,世界各国失业人口当然越来越多。

(4)眼看着弟弟每下愈况的学业成绩,妈妈虽然生气,却无计可施。

(5)因为家境每下愈况,他不得不辍学打工来帮忙家计。

(6)爷爷最近健康情形的每下愈况,让家人忧心不已。

(7)自从患了心脏病後,他的健康状态每下愈况。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每下愈况”几个大字。

(2)电白县黄岭中学的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每下愈况”。

(3)廖秀冬承认,虽然香港不断致力减少空气污染物,但过去三年珠三角的空气质素还是每下愈况。

(4)史密斯警官:你知道吗,这城市真是每下愈况。

(5)小红写不出成语“每下愈况”的拼音。

(6)小蕾不会写成语“每下愈况”的最后一个字。

(7)宣阿姨给奔奔和他的同学讲述了“每下愈况”的成语典故。

(8)一切似乎每下愈况。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9)在总统方面,叶尔钦虽然再次赢得九六年的总统选举,但他的声望已不如从前,且健康情形每下愈况,而无法在以强硬手段对付国会。

(10)这一天从坏消息开始,然后看起来每下愈况。

(11)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情形每下愈况。

(12)他家的经济状况每下愈况,一年不如一年。

(13)再后来,等这一辈学者的学生出来,那就公侯伯子男,每下愈况。

(14)在去童坊中学的路途中,泽麟哥哥给罗雨和桑娅讲了『每下愈况』的故事。

(15)然每下愈况,动以附会为能,转使历史真象,隐而不彰。见清·吴趼人《<两晋演义>序》。

(16)因为侏儒很喜欢这位小公主,因此只要想到她在这偏僻的荒野中健康每下愈况,他的心情便会很沉重。

(17)以道眼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堑久贵贱善恶之殊。庄生知之,故曰道在屎溺,每下愈况。见严复《救亡决论》。

(18)在开始的时候这种危机还令人难于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政事的每下愈况,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复正常步伐的机会却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

成语典源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於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後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於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注](1)恶:音ㄨ,何处、那里。(2)期而後可:指明所在才可以了解。(3)稊稗:音ㄊㄧˊㄅㄞˋ。两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此处泛指小米、野谷之类。(4)瓦甓:瓦片、砖块。甓,音ㄆㄧˋ。(5)质:主体、根本。(6)监市履狶:市场管理员踩踏猪的小腿而知猪的肥瘦。狶,音ㄒㄧ,猪。

成语典故

庄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生卒年不详。其人生观崇尚自然无为,逍遥自得,与老子并为道家思想的宗师,着有《庄子》。有一次,东郭子问庄子:『所谓的「道」,究竟在什麽地方?』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请你举出具体的例子,清楚指明。』庄子说:『在蝼蚁身上。』东郭子说:『高妙的「道」,为什麽会在这样卑下的地方呢?』接着庄子又举了愈来愈卑下的例子,如:稊稗、砖瓦、屎溺。东郭子听到後来,便不作声了。庄子於是就说:『你所问的问题,就跟以前有个名叫获的市场主管问市场管理员用脚踩猪的问题一样。市场管理员要判断猪只的肥瘦,必须用脚踩着猪的小腿部分去试,因为这小腿部分最不易长肉,如果这部分的肉愈多,就可以知道猪只愈肥。因此,当获问这个问题时,市场管理员回答说:「愈是下部细微的地方,肥瘦的差别就愈明显。」』庄子用这个例子做比喻,主要是要让东郭子了解:『道』是无所不在的,愈是从低微的事物上去推求,就愈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後来用於比喻情况愈来愈坏。要了解这句成语须从《庄子》原文了解起,较为不易,所以後来有人从字面推测其义,更进而将成语改成『每况愈下』,虽属讹用,但已成俗,备载於此,以供参考。

分字解释

每:měi 1、<代>每一。《活板》:『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2、<副>每逢;每一次。《庖丁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副>时常;往往。《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4、<助>在近代汉语中表名词复数,相当于『们』。《窦娥冤》:『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mèi见『每每』。[每每] (1)肥美,茂盛的样子。(2)昏昧的样子。

下:xià 1、<名>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形>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3、<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下赏。』4、<名>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5、<动>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又] <动使动>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6、<动>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7、<动>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下。』8、<动>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9、<动>下达;颁布。《<指南录>后序》:『维扬帅下逐客之令。』10、<动>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11、<动>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12、<动>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13、<量>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14、<名>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下车] 地方官员风到任。[下处] 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愈:yù 1、<动>通『瘉』,病好了。《狱中杂记》:『伤肤,兼旬愈。』2、<形>贤;胜过。《论语·公冶长》:『女与回也孰愈?』3、<副>更加;越发。《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yú<形>通『愉』,愉快。《荀子·君子》:『心至愈。』

况:kuàng 1、<动>譬况;比拟。桓宽《盐铁论·忧边》:『及欲以闾里之治,而况国之大事。』2、<连>何况;况且。《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3、<名>情况;情形。高启《送丁孝廉之钱塘》:『若见故人询旅况。』

每:《辰集下·毋字部》《唐韵》武罪切《集韵》《韵会》母罪切《正韵》莫贿切,□音浼。《增韵》常也,各也,凡也。《三苍》曰:每,非一定之辞。《诗·小雅》每怀靡及。《庄子·外物篇》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郭象注》事不远本,故其功每成。又虽也。《尔雅·释训》每有,虽也。《诗·小雅》每有良朋。〈笺〉言虽有良朋也。又贪也。《前汉·贾谊传》衆[音zhòng]庶每生。〈注〉孟康曰:每,贪也。《叙传》致死为福,每生作旤。又姓。每当时,汉人。见《印薮》。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佩切,音妹。数也。一曰田美也。《左传·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注〉每有枚、昧二音,义同。又《集韵》《正韵》谟杯切《韵会》谋杯切,□音枚。义同。《正字通》《古尚书》昧昧,与梅梅、媒媒、每每通声。古人以声状义类如此。《说文》作□,草盛上出也。从屮母声。《徐铉曰》屮则象上出也。隶省作□,今书作每。《毛氏曰》今俗作□,非。

下:《子集上·一字部》(古文)丅□《广韵》胡雅切《集韵》《韵会》《正韵》亥雅切,□遐上声。在下之下,对上之称。《易·乾·文言》本乎地者亲下。又《说文》底也。《玉篇》后也。又贱也。又《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郑注》下谓君所。《贾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视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韵》《韵会》□亥驾切,遐去声。《正韵》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贵下贱。《诗序》君能下下。又《尔雅·释诂》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礼·夏官·司士》岁登,下其损益之数。又《韵补》叶后五切,音户。《诗·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与女叶。《吴棫曰》毛诗下字一十有七,陆德明皆此读。《□第·古音考》与吴同。又叶胡佐切,音贺。《曹丕·寡妇赋》风至兮清厉,阴云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考证:(《尔雅·释训》下,落也。)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

愈:《卯集上·心字部》《广韵》以主切《集韵》《韵会》勇主切,□音庾。《玉篇》胜也。《广韵》贤也。《增韵》过也。《孟子》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又进也,益也。《诗·小雅》忧心愈愈。《苏氏曰》愈愈,益甚之意。又差也。《左传·昭二十年》相从为愈。〈注〉愈,差也。《正义》病差谓之愈。又《正韵》偶许切。义同。又《集韵》容朱切《韵会》羊朱切《正韵》云俱切,□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音义》羊主反,又羊朱反。又通作兪。《吴语》越间兪章。《荀子·仲尼篇》兪务而俞远。□读作愈。《前汉·礼志》兪甚亡益。亦通作瘉。《晋语》东方之士孰为瘉。〈注〉贤也。又《前汉·艺文志》不犹瘉於野乎。又与愉通。《荀子·正论篇》天子者,势至重而形至怢,心至愈而志无所诎。〈注〉愈,读为愉。◎按广韵,集韵,韵会,上声俱切喻母,而正韵独切疑母,盖北音以疑为喻,故又以喻为疑也。然於平声又切喻母,则其不安於疑母可知矣。

况:《子集下·冫字部》《玉篇》俗况字。○按况本从水,亦从二作况。今从冫,当即况、况二字之伪。况从二从兄。《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虚放切,音贶。发语辞。《诗·小雅》况也永叹。从二从兄,与况字少异。又借作祝。《汉·鲁相谒孔庙□》祝基作况其。况从二从兄,以况字代替。(况)(古文)□《唐韵》许访切《集韵》《韵会》《正韵》许放切,□音贶。《说文》寒水也。又矧也,譬也。《庄子·知北游》每下愈况。又益也。《晋语》衆[音zhòng]况厚之。又兹也。《诗·小雅》况也永叹。〈笺〉来兹对之,长叹而已。又滋也。《诗·大雅》乱况斯削。又赐也。与贶通。《前汉·武帝纪》遭天地况施,着见景象。又临访曰来况。《司马相如·子虚赋》足下不远千里,来况齐国。又《广韵》修况,琴名。又姓。《蜀志》有况长宁。◎按佩觿集,况况况□虚访翻,况发语之端,况寒冰也,况形况,今多通用况字。又《集韵》或作湟。又古与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