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没无闻

没没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没没无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ò mò wú wén
成语注音
ㄇㄟˊ ㄇㄟˊ ㄨˊ ㄨㄣˊ
成语简拼
MMWW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
没没無聞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为人所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不见经传、湮没无闻、道听途说、昧昧无闻、默默无闻、漠漠无闻

反义词

赫赫有名

成语接龙

1、没没无闻→闻所未闻→闻风而逃→逃之夭夭→夭桃襛李→李白桃红→红衰翠减→减师半德→德隆望重→重床叠架→架屋迭床→床上安床→床上迭床→床上叠床→床上施床→床下牛斗→斗而铸锥→锥刀之利→利深祸速→速战速决→决不待时→时望所归→归根结底→底死谩生→生死相依→依头缕当→当面错过→过隙白驹→驹光过隙→隙大墙坏→坏植散群→群雄逐鹿→鹿皮苍璧→璧合珠联→联翩而至→至公无我→我醉欲眠→眠思梦想→想望风采→采兰赠药→药笼中物→物力维艰→艰苦奋斗→斗牙拌齿→齿牙余慧→慧心巧思→思不出位→位不期骄→骄傲自满→满谷满坑→坑家败业→业业兢兢→兢兢乾乾→乾乾翼翼→翼翼小心→心惊胆寒→寒蝉僵鸟→鸟惊鱼溃→溃兵游勇→勇往直前→前功尽灭→灭门绝户→户枢不蠹→蠹国残民→民贼独夫→夫荣妻贵→贵阴贱璧→璧坐玑驰→驰马试剑→剑及履及→及宾有鱼→鱼网鸿离→离经畔道→道貌俨然→然荻读书→书空咄咄→咄咄逼人→人中狮子→子孝父慈→慈明无双

2、没没无闻→闻风远扬→扬铃打鼓→鼓舞欢欣→欣喜若狂→狂妄自大→大声疾呼→呼群结党→党同妬异→异草奇花→花枝招展→展脚伸腰→腰金衣紫→紫绶金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离颠疐→疐后跋前→前街后巷→巷尾街头→头昏目眩→眩碧成朱→朱门绣户→户枢不朽→朽木不雕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你我要是见的到此,虽不能和大帅一般威震四海,也不致没没无闻了。▼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三三回

成语造句

(1)成语「没没无闻」是一个偏正式成语。

(2)定海区第三中学的谌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没没无闻”。

(3)豪冉哥哥给懿嶂和荻苞讲了“没没无闻”的故事。

(4)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没没无闻”几个大字。

(5)小涓不会写成语“没没无闻”的最后一个字。

(6)小噜写不出成语“没没无闻”的拼音。

(7)她偶遇他,知道他仍过着没没无闻的生活。

(8)他们工作很努力,只因为无人知晓而没没无闻。

(9)我是一个没没无闻的人,这么多年来也没作出什么成绩。

(10)他们是胆小温和的种族,没有知识,是没没无闻、神的异教崇拜者。

(11)他们都很有才华,但一个扬名立万,一个却没没无闻,际遇迥然不同。

(12)你我要是见的到此,虽不能和大帅一般威震四海,也不致没没无闻了。见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三三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书·祖纳传》:『仆虽无无,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

分字解释

无闻

无闻:[wúwén] (1)没有名声;没有成名。默默无闻。(2)指耳聋。耳无闻,目无见。

没:mò 1、<动>沉入水中。《孔雀东南飞》:『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2、<动>淹没。《西门豹治邺》:『水来漂没,溺其人民。』3、<动>掩没;掩埋。《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4、<动>覆没;陷没。《报任安书》:『陵未没时,使有来报。』5、<动>隐没;隐匿。《﹤指南录﹥后序》:『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6、<动>消失。《中山狼传》:『良久,羽旄之影渐没,车马之音不闻。』7、<动>没收。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8、<动>通『殁』,死。《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闻:wén 1、<动>听见;听到。《木兰诗》:『不闻机杼声,惟闻闻女叹息。』2、<动>听说;得知。《殽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3、<动>报告;上报。《童区寄传》:『愿以闻于官。』4、<名>见闻;知识。《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5、<名>名声;名誉。《论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6、<动>闻名;传扬。《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没:《巳集上·水字部》(古文)殁歾□《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勃切,音殁。《说文》沈也。又尽也。《诗·小雅》曷其没矣。〈传〉没,尽也。〈疏〉言不可尽服也。又过也。《礼·坊记》君子不以美没礼。〈疏〉没,过也。不可以财物丰多,华美其事,没过於礼。又贪也。《晋语》不没为后。又乾没。《史记·酷吏传》张汤始为小吏乾没。〈注〉如淳曰:得利为乾,失利为没。正义曰:乾没,谓无润泽而取他人也。又曰:阳浮慕为乾,心内不合为没。又水名。《山海经》太水东南流,注于没水。《水经注》作役水。又《孙□鸡林类事》高丽方言,谓水曰没,井曰乌没,熟水曰泥根没,冷水曰时根没。又《集韵》莫佩切,音妹。亦沈也。又母果切,音麽。不知而问曰拾没。又《韵补》叶明秘切,音寐。《曹植·七启》翔尔鸿翥,濈然凫没。纵轻体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逮音递。《说文》本作□。考证:(《山海经》太山东南流,注於没水。)谨照原文太山改太水。

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闻:《未集中·耳字部》《唐韵》《集韵》□无分切,音文。《说文》知闻也。《书·尧典》帝曰:兪,予闻如何。《礼·少仪》闻始见君子者。〈疏〉谓作记之人,不敢自专制其仪,而传闻旧说,故云。又《礼·玉藻》凡於尊者,有献而弗敢以闻。《前汉·武帝纪》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闻。又姓。《正字通》宋咸平进士闻见。明尚书闻渊。又闻人,复姓。《后汉·灵帝纪》太仆沛国闻人袭为太尉。〈注〉姓闻人,名袭,风俗通曰:少正卯,鲁之闻人,其后氏焉。又兽名。《山海经》杳山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见则天下大风。又《广韵》亡运切《集韵》《韵会》《正韵》文运切,□音问。《韵会》声所至也。《诗·小雅》声闻于天。《书·吕□》□发闻惟腥。《释文》闻,音问,又如字。又《广韵》名达。《书·微子之命》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诗·大雅》令闻令望。《朱注》令闻,善誉也。又通作问。《前汉·匡衡传》淑问扬乎疆外。又《韵补》叶无沿切,音近眠。《楚辞·九章》孤臣唫而擦泪兮,放子出而不还。孰能思而不隐兮,昭彭咸之所闻。还音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