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里冒失

冒里冒失,过分地随便对待。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回:『这粉嫩的手,怎的冒里冒失,捏他一把!』

冒里冒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ào lǐ mào shī
成语简拼
MLMS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冒裡冒失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过分地随便对待。

成语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人莽撞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冒冒失失、鲁鲁莽莽、莽莽撞撞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写着“冒里冒失”几个大字。

(2)成语冒里冒失的结构和「立德立言」一样,都是ABAC形式。

(3)凡凡写不出成语“冒里冒失”的拼音。

(4)诗晋大哥哥给品优和书影讲了“冒里冒失”的典故。

(5)小林不会写成语“冒里冒失”的最后一个字。

(6)漳县四族中学的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冒里冒失”。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回:『这粉嫩的手,怎的冒里冒失,捏他一把!』

分字解释

冒失

冒失:[màoshi] 鲁莽。没听明白就下结论也实在太冒失了。

冒:mào 1、<动>覆盖;遮盖。《活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动>触犯;冒犯。《汉书·霍去病传》:『直冒汉围西北驰去。』3、<动>顶着;冒着。《汉书·王连传》:『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4、<形>轻率;冒失。《赤壁之战》:『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5、<动>假充;假冒。《梅花岭记》:『是不必问其果解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6、<动>贪求;贪污。《汉书·卫青传》:『贪于饮食,冒于货贿。』mò见『冒顿』。[冒没] (1)轻率不顾其他。(2)贪图。[冒颜] 掩面以示,自惭之意。[冒顿] 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名。

里:lǐ 1、<名>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顾炎武日知录》:『以县统乡,以乡统里。』2、<名>家乡;乡里;里巷。《周处》:『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3、<量>长度单位,用于计算里程和面积,实际长度各朝代不等。《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名>衣服、被褥等的内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5、<名>里面;内部;当中。《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失:shī 1、<动>丧失;失去。《班超告老归国》:『尚后竟失边和。』2、<动>迷失。《垓下之战》:『项王至阴陵,迷失道。』3、<动>错过;耽误。《寡人之于国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名>过错;过失。《柳毅传》:『帝知其冤而宥其失。』5、<动>忍不住;禁不住。杜甫《远游》:『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冒:《子集下·冂字部》《唐韵》莫到切《集韵》《韵会》《正韵》莫报切,□音耄。《说文》蒙而前也。从冃目,以物自蒙而前也。谓贪冒若目无所见也。《前汉·翟方进传》冒浊苟容。〈注〉师古曰:贪蔽也。《食货志》举陵夷廉耻相冒。〈注〉冒,蔽也。又假称曰冒。《前汉·卫青传》冒姓卫氏。〈注〉冒为假称,若人首之有覆冒也。又所以覆其首。《前汉·隽不疑传》着黄冒。又《玉篇》覆也,食巾也。又与媢通。《正韵》忌也。《书·秦誓》冒嫉以恶之。又通作瑁。《周礼·春官》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注〉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天下也。又《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音黙。《增韵》贪也。《左传·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又犯也。《前汉·卫青传》直冒汉围。又单于名。《史记·匈奴传》及冒顿立,攻破月氏。又《集韵》《正韵》□莫佩切,音妹。《前汉·司马相如传》毒冒鼈鼋。〈注〉毒音代,冒音妹。《韵会》龟属。身似龟,首尾如鹦鹉,甲有文。考证:(《说文》蒙而前。从冃目,以物自蔽而前也。)谨照原文蒙而前改为蒙而前也。自蔽改为自蒙。

里:《酉集下·里字部》《广韵》良已切《集韵》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裏。《尔雅·释言》里,邑也。《诗·郑风》将仲子兮,无踰我里。〈传〉里,居也。《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前汉·□法志》在壄曰庐,在邑曰里。《风俗通》五家为轨,十轨为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韵》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又忧也。《诗·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笺〉里,忧也。又姓。《左传·昭十七年》郑之未灾也,里析告子产。〈注〉里析,郑大夫。又百里、相里,复姓。又地名。《左传·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诱子华而杀之南里。〈注〉南里,郑地。又山名。《史记·封禅书注》高里山,在泰山下。又《五代史·附录》契丹所居曰枭罗个没里。〈注〉没里者,河也。又古夫称妻曰乡里。《南史·张彪传》我不忍令乡里落它处。《沈约·山阴柳家女诗》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又《正韵》汉制:长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后世因谓外戚为戚里。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里为式,然后可以传衆[音zhòng]方。〈注〉里,读为已,声之误也。《释文》里,音以。

失:《丑集下·大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式质切,音室。得之反。《说文》纵也。一曰错也,过也,遗也。《书·泰誓》时哉弗可失。《杜甫诗》虽乏谏诤资,恐君有遗失。又《集韵》《韵会》《正韵》□弋质切。与□同。《庄子·应帝王》自失而走。《荀子·哀公篇》其马将失。《六书本义》与佚轶通。又《集韵》《韵会》式吏切《正韵》式至切,□音试。《应桢华·林园集诗》示武恐荒,过亦为失。凡厥羣后,无懈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