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本指拿着棋子,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举棋不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成语简拼
JQBD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舉棋不定

成语解析

成语释义

本指拿着棋子,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成语用法

1、[义]拿着棋子,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类]用在『犹豫不决』的表述上。[例](1)正式棋赛,对弈者举棋不定,也是要扣时间的。(2)请你快走下一步,别老是举棋不定,否则这盘棋下不完了。2、[义]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类]用在『犹豫不决』的表述上。[例](1)请你别再举棋不定了,机会稍纵即逝。(2)眼前已无时间让你举棋不定,请该断立断。(3)我讨厌他那种举棋不定的态度,令人无法捉摸。(4)他这种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的个性,真令人心急。(5)身为领导人,就是要果断,最忌讳对政策举棋不定。(6)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做什麽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7)正当我举棋不定的时候,父亲的一番话帮助我作出了抉择。(8)你如果再这样举棋不定,会害苦了这两位同时爱上你的男士。(9)是出国深造呢?抑是投入职场工作?他考虑了又考虑,仍然举棋不定。(10)真的嫁给他吗?当面临抉择时,平日果断的她一时之间也举棋不定了。

相关成语

近义词

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首鼠两端、委决不下、狐疑不决、逡巡不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瞻前顾後、三思而行、谨小慎微、趑趄不前、瞻前顾后、欲言又止、置棋不定、游移不定、畏首畏尾

反义词

当机立断

成语接龙

1、举棋不定→定国安邦→邦家之光→光采夺目→目断鳞鸿→鸿断鱼沈→沈吟未决→决命争首→首屈一指→指事类情→情至意尽→尽忠竭力→力能扛鼎→鼎鱼幕燕→燕昭好马→马牛襟裾→裾马襟牛→牛星织女→女娲补天→天生丽质→质而不野→野没遗贤→贤贤易色→色仁行违→违害就利→利齿能牙→牙牙学语→语重心长→长吁短气→气贯长虹→虹销雨霁→霁风朗月→月夕花朝→朝攀暮折→折长补短→短见薄识→识涂老马→马如游鱼→鱼沉鴈杳→杳无信息→息息相通→通幽动微→微乎其微→微服私行→行不贰过→过眼烟云→云泥殊路→路絶人稀→稀世之宝→宝山空回→回天无力→力透纸背→背城借一→一表非凡→凡胎浊体→体恤入微→微言大义→义胆忠肝→肝胆披沥→沥血披肝→肝心涂地→地狱变相→相提并论→论世知人→人心涣散→散兵游勇→勇冠三军→军不血刃→刃迎缕解→解发佯狂→狂三诈四→四冲六达→达人知命→命在朝夕→夕寐宵兴→兴致索然→然糠自照→照本宣科→科第出身→身操井臼

2、举棋不定→定乱扶衰→衰当益壮→壮气凌云→云开见天→天清气朗→朗目疏眉→眉头眼脑→脑满肠肥→肥头大耳→耳顺之年→年事已高→高耸入云→云兴霞蔚→蔚为大观→观衅伺隙→隙穴之窥→窥间伺隙→隙大墙坏→坏植散群→群居穴处→处高临深→深山长谷→谷父蚕母→母以子贵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二·酷忍》:『承乾既废,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谏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

(2)《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源)

(3)《新唐书·卷八〇·太宗诸子列传·郁林王恪》:『(长孙)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4)《续资治通监·卷一四一·宋纪一四一·孝宗乾道六年》:『弈者举棋不定犹且不可,况谋国而无定规乎?』

(5)真的嫁给他吗?当面临抉择时,平日果断的她一时之间也举棋不定了。

(6)是出国深造呢?抑是投入职场工作?他考虑了又考虑,仍然举棋不定。

(7)你如果再这样举棋不定,会害苦了这两位同时爱上你的男士。

(8)请你快走下一步,别老是举棋不定,否则这盘棋下不完了。

(9)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做什麽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10)身为领导人,就是要果断,最忌讳对政策举棋不定。

(11)我讨厌他那种举棋不定的态度,令人无法捉摸。

(12)正式棋赛,对弈者举棋不定,也是要扣时间的。

(13)眼前已无时间让你举棋不定,请该断立断。

(14)请你别再举棋不定了,机会稍纵即逝。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举棋不定”几个大字。

(2)但是对于麦肯和金来说康菲公司的举棋不定可能使得情况复杂起来。

(3)而且,平民主义的尖锐口号也让部分举棋不定的选民认为,艾尔或许会改变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

(4)江口中学的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举棋不定”。

(5)祈奶奶给她的小外甥和孙女讲了“举棋不定”的故事。

(6)所以,如果下次你的孩子说他在法律学位和石油工程学之间举棋不定,那你应该心中有数了吧?

(7)我们解读事物,探本求源,时而改变根据以往的观点采取的行动,在没有把握目前看来显而易见的情况之前,曾长时期举棋不定。

(8)我们可能忧虑重重烦恼不安,举棋不定畏首畏尾,但最终,其实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在意。

(9)我们赢得了那些中间州里的举棋不定的选民的选票,这是民主党要夺回白宫必须赢得的。

(10)我知道,不只我自己在无条件地爱别人和爱自己之间举棋不定。

(11)小岑不会写成语“举棋不定”的最后一个字。

(12)小东写不出成语“举棋不定”,所以单元测试只考了99分。

(13)新的一周到来之际,处于上述因素共同影响下的投资者举棋不定,不清楚市场的转折是否真的来临,抑或又只是一场熊市反弹而已。

(14)许多机构性投资团体已不再为是否应该向东投资而举棋不定,而是在考虑如何进行投资。

(15)因此政府最近在两项经济政策的执行上举棋不定:是否引入汽油配给和降息。

(16)越来越多迹象表明,在如何调节经济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领导人正处于举棋不定的境地。

(17)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18)他做事跟他下棋一样,不是马后炮,就是举棋不定,没有一点主见。

(19)描述人物情绪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出处典源

成语典源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卫献公自夷仪使与甯喜言,甯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乌乎!《诗》所谓「我躬不说,皇恤我後者。」甯子可谓不恤其後矣。将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诗》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注](1)甯子:甯喜,春秋卫国人,生卒年不详。甯,音ㄋㄧㄥˋ。(2)耦:音ㄡˇ,指下棋的对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残暴无道,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后来,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政变,将卫献公赶下台,另立卫殇公。

宁惠子临死前觉得自己错了,将儿子宁悼子叫到跟前说『我曾将献公赶出了卫国,我死以后,你要把他接回来。』说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已死,便开始了复国的活动。他派人同宁悼子联系,并许诺自己回国后让宁悼子掌权,自己不管朝政,只管宗庙、祭祀的事。

宁悼子有些心动,和诸位大臣们商议。

大家都反对。因为将卫献公接回来很简单,问题是卫献公虽然流亡多年,但残忍暴虐的脾气依旧没什么变化。大家也不相信他的为人,于是纷纷提反对意见。

其中一位大夫说:『12年前,你们宁家驱逐了卫献公,没有什么错。可现在又要接卫献公回来,我想这很危险。这如同下棋,棋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遭到失败。对国君的废与立更是这样,犹豫不决会招来灭族之祸。』

宁悼子没有听从劝说,迎回了卫献公。

后来,果不其然,卫献公杀了宁悼子全家。

成语典故

『举棋不定』本指下棋时,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一个故事:春秋时,因为无道被驱逐在外的卫献公,派使臣来和甯喜商议回国复位的事情,甯喜同意了。大叔文子听到之後就说:『唉!《诗经》有言:「我自身都不见容於人,哪里还顾得到我的後代?」甯喜可说是不顾後代的人。怎麽可以答应这件事呢?君子行事要考虑周密,《书经》上说:「凡事自始至终都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诗经》也说:「要日夜努力不懈,全心全意地侍奉国君。」今天甯喜对迎立国君复位这事的态度还不如下棋来得慎重,他怎能免除祸害呢?下棋的人如果拿着棋子却不知道下在哪里好,就无法战胜对手,更何况是迎立国君这样的大事而无法拿捏恰当?他一定免不了灾祸。九世相传的卿族,若这样一举被灭掉,真是太可悲了!』果然,卫献公回国重登王位之後,便找了个藉口,把甯喜全族给灭了。後来『举棋不定』就用来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分字解释

不定

不定:[bùdìng] (1)副词,表示不肯定,后面常有表示疑问的词或肯定和否定相叠的词组。一天他不定来多少次。我明天还不定去不去呢!(2)不稳定。方向不定的风。心神不定。

举:jǔ 1、<动>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2、<动>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动>举出;提出。《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4、<动>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5、<动>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6、<动>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7、<动>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8、<动>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9、<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10、<名>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11、<动>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12、<动>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13、<动>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14、<动>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15、<名>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又] <动>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16、<动>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17、<形>全;整个。《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18、<副>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19、<形>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0、<动>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棋:qí 1、<名>弈具。《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2、<动>下棋。《王积薪闻棋》:『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定:dìng 1、<形>安定;稳定。《出师表》:『今南方已定。』《柳毅传》:『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2、<动>平定。《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3、<动>停止;平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动>决定;确定。《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赤壁之战》:『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5、<形>固定。《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螟。』《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6、<形>镇定。《谭嗣同》:『指挥若定。』7、<动>约定。《明湖居听书》:『桌子却都帖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8、<副>一定。《窦娥冤》:『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9、<副>到底;究竟。李白《答僧中孚赠仙人掌茶》:『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定数] 一定的气数、命运,迷信认为人世祸福都由前世决定。

棋:《辰集中·木字部》同棊。又《集韵》《韵会》□居之切,音基。《集韵》根柢也。或作檱。《史记·律书》万物根棋。(棊)《唐韵》《集韵》《韵会》渠之切《正韵》渠宜切,□音其。或作碁、櫀,通作棋。《说文》博棊。《徐曰》棊者,方正之名。古通谓博奕之子为棊。又《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注〉樗蒱马也。又《博物志》尧造围棊,丹朱善之。又《刘向·说苑》雍周谓孟尝君曰:足下燕居,鬭象棋,亦战鬭之事乎。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定:《寅集上·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径切,庭去声。《说文》安也。《增韵》静也,正也,凝也,决也。《易·说卦》天地定位。《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禹贡》震泽底定。又《礼·王制》论进士之贤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论。〈注〉谓各署其所长也。又止也。《书·洛诰》公定,予往已。〈注〉成王欲周公止洛,自归往宗周也。又《仪礼·乡饮酒礼》羹定。〈注〉定犹熟也。〈疏〉熟即止,故以定言之。又《諡法》纯行不差,安民法古,□曰定。又州名。汉中山郡,唐改定州,以安定天下为名。又丘名。《尔雅·释丘》左泽曰定。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丁定切,音订。营室星也。《诗·鄘风》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注〉定星昏而正中,於是时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孙炎曰:定,正也。一曰定谓之耨。又《诗·周南》麟之定。〈注〉定,额也。又《礼·礼器》羹定诏於堂。〈注〉羹,肉湆。定,熟肉。又《尔雅·释器》斪斸谓之定。《郭注》锄属也。又叶唐丁切,音庭。《诗·小雅》乱靡有定。叶下宁成。又《韵会》古通正。亦作奠。引周礼瞽蒙世奠系,奠读为定,谓帝系,诸侯世本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