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复尔耳

聊复尔耳,聊:姑且;尔:如此;耳:而已,罢了。姑且如此而已。

聊复尔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iáo fù ěr ěr
成语注音
ㄌㄧㄠˊ ㄈㄨˋ ㄦˇ ㄦˇ
成语简拼
LFEE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杂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聊復爾耳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聊:姑且;尔:如此;耳:而已,罢了。姑且如此而已。

成语用法

作分句、状语;指姑且如此而已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聊复尔尔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殊不尔,聊复尔耳,尔犹言如此也。▼清·陆以湉《冷庐杂识·世说新语里谚》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聊复尔耳”几个大字。

(2)淙淙写不出成语“聊复尔耳”的拼音。

(3)侣久叔叔给语乐和佑怡讲了“聊复尔耳”的历史故事。

(4)木兰县第二中学的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聊复尔耳”。

(5)小笔不会写成语“聊复尔耳”的最后一个字。

(6)肥东县王铁中学的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7)俊又哥哥给美粉和紫苒讲述了“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的成语典故。

(8)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几个大字。

(9)在去小楼仙源的地铁上,防风阿姨给她的宝贝女儿讲解了『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的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书·阮咸传》:『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分字解释

聊:liáo 1、<动>依靠;依赖。《<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2、<副>姑且;暂且。《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复:fù 1、<动>返回;回还。《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信陵君窃符求赵》:『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2、<动>回复;回答。《信陵君窃符求赵》:『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3、<动>恢复;还原。《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师说》:『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动>免除赋税徭役。《史记·高祖本纪》:『沛幸得复,丰未得复。』5、<动>报复。桓宽《盐铁论·本论》:『有复匈奴之志。』6、<副>再;又。《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7、<名>夹衣。《世说新语·夙惠》:『冬天昼日不著复衣。』8、<形>夹层的。《旧唐书·王锷传》:『作复垣洞穴,实金钱于其中。』9、<形>繁复;重复。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10、<动>通『覆』,覆盖,盖住。《女娲补天》:『天不兼复,地不周载。』《促织》:『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尔:ěr 1、<代>1你;你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点,尔何如?。』《殽之战》:『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2.你们;你们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2、<代>这(样);那(样)。《孔雀东南飞》:『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3、形容词、副词或动词词缀。《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小石谭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4、兼词。同『耳』,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唐雎不辱使命》:『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志油翁》:『无他,但手熟尔。』5、<助>同『耳』。可译作『了』加强肯定语气。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徒尔。』《熟读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尔曹] 尔辈;你们。杜甫《戏为六绝句》:『尔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尔] 1.答应之声,相当于『是是』。《孔雀东南飞》:『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2.如此。朱熹《舫斋》:『筑室水中聊尔,何须极浦望朱宫。』[尔来] 自那时以来;近来。《蜀道难》:『尔四万八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尔汝] 1.古代尊长对卑幼者的称呼,引申轻贱之称。《魏书·陈奇传》:『尝众辱奇,或尔之,或指为小人。』2.表示亲昵。《柳敬亭传》:『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者。』

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聊:《未集中·耳字部》《唐韵》洛萧切《集韵》《韵会》怜萧切《正韵》连条切,□音膫。《说文》耳鸣也。又《韵会》语助。《诗·唐风》椒聊之实。〈传〉椒聊,椒也。〈疏〉聊,语助也。又《博雅》聊,苟且也。《诗·卫风》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传〉聊,愿也。〈笺〉聊,且略之辞。《晋书·阮籍传》聊复尔耳。又赖也。《前汉·张耳陈余传》使天下父子不相聊。《扬子·方言》此其计画,无所聊赖。又《左思·吴都赋》相与聊浪乎昧莫之垧。〈注〉聊浪,放旷貌。又地名。《左传·昭二十年》聊摄以东。〈注〉聊摄,齐西界也,平原聊城县东北有摄城。《史记·韩王信卢绾传》破豨将张春於聊城。又姓。《风俗通》聊仓。为汉侍中。又《集韵》力求切,音骝。木名。引尔雅朻者聊。◎按尔雅释木音义,聊音寮,无骝音,未审集韵何据。又《楚辞·九叹》耳聊啾而戃慌。〈注〉聊啾,耳鸣。聊音留。又阿兰聊,西域国名。《后汉·西域传》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又与骝同。《前汉·地理志》华聊,绿耳之乗[音chéng]。又《集韵》力吊切,音嫽。木名。《说文》本作□。《类篇》或作□,亦作□。

复:《寅集下·彳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房六切,音伏。《说文》往来也。《广韵》返也。《书·舜典》如五器卒乃复。〈传〉复,还也。《诗·小雅》言归思复。又《韵会》答也。《书·说命》说复于王。又《韵会》白也。《礼·曲礼》愿有复也。又《韵会》反命也。《周礼·天官》诸臣之复。〈注〉复,报也,反也。〈疏〉谓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讫,反报於王也。又招魂曰复。《礼·檀弓》复尽爱之道也。〈注〉复谓招魂,庶几其精气之反。又兴复。《诸葛亮·出师表》兴复汉室,还於旧都。又姓。《正字通》元有复见心。又州名。《隋书·地理志》后周置复州,大业初改曰沔州。又复陶,官名。《左传·襄三十年》使为君复陶。〈注〉复陶,衣服之官也。又衣名。《左传·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复陶。〈注〉秦所遗羽衣也。又《集韵》《韵会》《正韵》□方六切,音福。《集韵》重也。《正韵》反覆也。《易·复卦》反复其道。《诗·小雅》顾我复我。〈注〉谓回转反复之也。又《正韵》复,除也。《前汉·高帝纪》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注〉复其身,及一户之内,皆不徭役也。又与复通。《史记·秦始皇纪》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前汉·高帝纪》上从复道上,望见诸将往往耦语。〈注〉上下有道,故谓之复。又与覆通。《诗·大雅》陶复陶穴。《音义》复,累土於地上。《说文》作覆。又《集韵》《韵会》《正韵》□浮富切,浮去声。《集韵》又也。《增韵》再也。《诗·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又叶房月切,音伐。《韩愈·招扬之罘诗》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复。作诗招之罘,日夕抱饥渴。渴,巨列切。

尔:《巳集中·爻字部》《唐韵》儿氏切《集韵》《韵会》忍氏切,□音迩。《说文》丽尔,犹靡丽也。本作□。从冂从□,其孔□,尒声。此与爽同意。又《玉篇》尔,汝也。《书·大禹谟》肆予以尔衆[音zhòng]士奉辞伐罪。又《礼·檀弓》尔毋从从尔。尔毋扈扈尔。〈注〉尔,语助。《广韵》尒义与尔同。词之必然也。又譍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诺诺复尔尔。《世说》聊复尔耳。又同迩。《诗·大雅》戚戚兄弟,莫远具尔。〈笺〉尔,谓进之也。〈疏〉迩是近义,谓揖而进之。《仪礼·少牢馈食礼》上佐食尔上敦黍于筵上右之。〈注〉尔,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周礼·地官·肆长》实相近者,相尔也。〈注〉尔,亦近也。又《前汉·艺文志》尔雅三卷二十篇。〈注〉张晏曰:尔,近也。雅,正也。又《集韵》乃礼切,音祢。《集韵》本作濔。满也。又一曰尔尔,衆[音zhòng]也。又《诗·小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注〉尔华,盛貌。《释文》尔,乃礼反。又《尔雅·释草》綦,月尔。〈疏〉綦,一名月尔,可食之菜也。考证:(《仪礼·少牢馈食礼》上佐食尔上敦黍于筵上右。〈注〉尔,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谨照原文上右下增之字。考证:(《周语》晋君爽二。)谨照原文晋君改晋侯。(《老子·道德经》五味令人口爽。驰猎田骋令人心发狂。)谨照原文驰猎田骋改驰骋田猎。”

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