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蕊浮花

浪蕊浮花,指寻常花草。唐·韩愈《杏花》诗:『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浪蕊浮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àng ruǐ fú huā
成语简拼
LRFH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浪蕋浮蘤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寻常花草。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浮花浪蕊

反义词

贤妻良母

成语接龙

1、浪蕊浮花→花残月缺→缺吃少穿→穿凿附会→会家不忙→忙中有错→错落参差→差强人意→意味深长→长安道上→上溢下漏→漏尽更阑→阑风伏雨→雨覆云翻→翻复无常→常胜将军→军不血刃→刃树剑山→山鸣谷应→应对如响→响彻云霄→霄壤之别→别无他物→物换星移→移有足无

2、浪蕊浮花→花残月缺→缺食无衣→衣锦夜行→行不贰过→过桥抽板→板上钉钉→钉嘴铁舌→舌敝耳聋→聋者之歌→歌功颂德→德重恩弘→弘奖风流→流离转徙→徙善远罪→罪责难逃→逃之夭夭→夭桃穠李→李郭仙舟→舟中敌国→国富民安→安土重旧→旧调重弹→弹剑作歌→歌声绕梁

3、浪蕊浮花→花朝月夕→夕寐宵兴→兴师问罪→罪不胜诛→诛尽杀绝→绝无仅有→有目共睹→睹着知微→微乎其微→微不足道→道同志合→合情合理→理屈词穷→穷日之力→力可拔山→山穷水尽→尽心尽力→力不自胜→胜任愉快→快人快性→性急口快→快犊破车→车马填门→门生故旧

4、浪蕊浮花→花朝月夜→夜郞自大→大书特书→书生之见→见性成佛→佛眼相看→看风使船→船坚炮利→利绾名牵→牵强附会→会道能说→说是谈非→非分之念→念念有词→词约指明→明目张胆→胆小如鼷→鼷鼠饮河→河海清宴→宴安鸩毒→毒魔狠怪→怪诞不经→经纬天下→下笔千言

5、浪蕊浮花→花辰月夕→夕惕朝干→干巴利脆→脆而不坚→坚如磐石→石沈大海→海不波溢→溢美溢恶→恶衣蔬食→食为民天→天理不容→容头过身→身无完肤→肤皮潦草→草长莺飞→飞刍挽粟→粟红贯朽→朽棘不雕→雕虫刻篆→篆刻虫雕→雕梁绣户→户限为穿→穿穴踰墙→墙头马上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浪蕊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宋·苏轼《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成语造句

(1)丹棱二中的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浪蕊浮花”。

(2)兰兰不会写成语“浪蕊浮花”的最后一个字。

(3)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浪蕊浮花”几个大字。

(4)龙汐哥哥给子瑞和纹月讲解了“浪蕊浮花”的故事。

(5)小晨写不出成语“浪蕊浮花”,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

(6)浪蕊浮花空满眼,愁眉不展长颦。

(7)浪蕊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见宋·苏轼《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韩愈《杏花》诗:『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分字解释

浪:làng 1、<名>波浪。《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动>任纵;放纵。《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蕊:[ruǐ] (1)草木果实累累貌。如:蕊榜(录取进士的榜)(2)草木丛生貌。蕊,草木丛生貌。――《广韵》。

浮:fú 1、<动>飘浮在水面上,与『沉』相对。《西门豹治邺》:『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2、<动>飘浮在空中。《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3、<动>在水上行驶;航行。屈原《哀都》:『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4、<动>超过。《海瑞传》:『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5、<形>轻。《采草药》:『有苗时采,则虚而浮。』6、<形>虚浮;浮华。《治平篇》:『禁其浮靡,抑其兼并。』7、<形>轻薄;轻佻。《国语·楚语》:『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浮白] 罚酒。[浮屠] 也作『浮图』。(1)佛,佛陀。(2)佛教。(3)和尚。(4)佛塔。[浮生] 古代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虚浮无定,所以称人生为浮生。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追维逝者,浮几何。』

花:huā 1、<名>花朵。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动>开花。《采草药》:『深山中则四月花。』2、<名>能开花供观赏的植物。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花木成畦手自栽。』3、<名>形状像花朵的东西。赵师秀《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4、<形>不只一种颜色的,有花纹图案的。宋濂《勃泥入贡记》:『腰缠花布,无舆马,出入徒行。』5、<形>视觉迷乱模糊。杜甫《饮中八仙歌》:『眼花落进水底眠。』6、<动>耗费;用掉。《红楼梦》:『只是白花钱,不见效。』

浪:《巳集上·水字部》《广韵》鲁当切《集韵》《韵会》卢当切《正韵》鲁堂切,□音郞。沧浪,水名。《水经注》水出荆山,东西流为沧浪之水。又康浪,水名。《广舆记》在青州临湽。又浪浪,流貌。《屈原·离骚》沾余襟之浪浪。又聊浪,放荡貌。《扬雄·羽猎赋》聊浪乎宇内。又浶浪,惊扰貌。《张衡·西京赋》樛蓼浶浪。又博浪,地名。《前汉·地理志》河南阳武县有博浪沙。又乐浪,汉郡名,即古朝鲜国。又庄浪,县名,属平凉府。又《唐韵》来宕切《集韵》《韵会》《正韵》郞宕切,□音阆。波也。水激石遇风则浪。又鼓也。《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又谑浪,不敬也。《诗·邶风》谑浪笑傲。〈注〉浪,意萌也。又井名。《张僧鉴浔阳记》湓城有浪井。又姓。晋浪逢。又《集韵》里党切,音朖。孟浪,犹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徐邈读莽朗,向秀读漫澜。

蕊:《申集上·草字部》《唐韵》如垒切《集韵》乳捶切,□音蘃。《韵会》草木丛生。《玉篇》草木实节生也。《屈原·离骚》贯薛荔之落蕊。又《博雅》花也。《郭璞·江赋》翘茎瀵蕊。又花名。《剧谈录》唐昌观有玉蕊花。又石蕊,药名。又《字汇补》子兖切,音隽。花聚貌。《潘岳·藉田赋》琼鈒入蕊。又古音蕺。《风土记》蕊,香菜,根似茅根,蜀人所谓葅香。

浮:《巳集上·水字部》《唐韵》缚牟切《集韵》《韵会》房尤切《正韵》房鸠切,□音罘。《说文》泛也。《论语》乗[音chéng]桴浮於海。又顺流曰浮。《书·禹贡》浮于济漯。又济涉腰瓠曰浮。《淮南子·释山训》百人抗浮。〈注〉浮,瓠也。又溢也,过也。《礼·坊记》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又先时曰浮。《书·盘庚》鲜以不浮于天时。又轻也。《楚语》疏其秽而镇其浮。又浮浮,气烝貌。《诗·大雅》烝之浮浮。又雨雪盛貌。《诗·小雅》雨雪浮浮。又衆[音zhòng]强貌《诗·大雅》江汉浮浮。又浮沉,无定之意。《诗·小雅》载沉载浮。又《小尔雅》浮,罚也。谓罚爵也。《礼·投壷》无偝立,无踰言,若是者浮。又水名。《水经注》青河东北,浮水故渎出焉。又山名。《山海经》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又《广舆记》广东高州府城东有浮山。又罗浮,二山名。《罗浮山记》在增城,博罗二县境。又竹名。《戴凯之·竹谱》浮竹亚节,虚软厚肉。又石名。《左思·吴都赋》浮石若桴。又天浮,星名。《甘氏星经》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又《庄绰鷄肋编》钓竿之半,系以荻梗,谓之浮子。又《甄权脉经》浮为风为虚。又《集韵》普沟切,音桴。漂也。又《韵补》叶符非切,音肥。《楚辞·远游》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考证:(《诗·大雅》烝之浮之。)谨照原书改烝之浮浮。

花:《申集上·草字部》(古文)蘤《唐韵》《集韵》《正韵》□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欧阳修·花品序》洛阳人称花曰某花某花,称牡丹则直曰花。又地名。《广州志》南海县有花田。又姓。唐有花惊定。《杜甫诗》成都猛将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书郞花尹。又《韵补》音诃。《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干,一岁再三花。《说文》本作华。荣也。从草□,郑氏曰:□,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间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