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

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琅琅上口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成语正音
琅,不能读作『liánɡ』。
成语简拼
LLSK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瑯瑯上口
成语辨形
琅,不能写作『朗』。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补语;指读书声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朗朗上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反义词

诘屈聱牙

成语接龙

1、琅琅上口→口呆目钝→钝学累功→功成行满→满载而归→归真反朴→朴实无华→华屋山丘→丘山之功→功高盖世→世代书香→香车宝马→马中关五→五色无主→主客颠倒→倒山倾海→海沸河翻→翻江倒海→海枯石烂→烂熳天真→真心实意→意气高昂→昂昂自若→若隐若显→显亲扬名→名目繁多→多言数穷→穷年累月→月章星句→句比字栉→栉霜沐露→露胆披诚→诚心诚意→意气相得→得兔忘蹄→蹄闲三寻→寻源讨本→本同末离→离世绝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帚千金→金戈铁马→马腹逃鞭→鞭长莫及→及瓜而代→代人说项→项背相望→望风希指→指树为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态复作→作小服低→低头丧气→气满志得→得步进步→步履维艰→艰苦创业→业精于勤→勤学苦练→练兵秣马→马前泼水→水洁冰清→清源正本→本相毕露→露胆披肝→肝髓流野→野人奏曝→曝骨履肠→肠肥脑满→满腔热枕→枕曲藉糟→糟糠之妻→妻荣夫贵→贵壮贱老→老大无成→成竹在胸→胸有成竹

2、琅琅上口→口碑载道→道东说西→西方浄国→国仇家恨→恨如头醋→醋海翻波→波委云集→集腋为裘→裘马轻肥→肥冬瘦年→年登花甲→甲冠天下→下马冯妇→妇人醇酒→酒緑灯红→红紫夺朱→朱轓皁盖→盖头换面→面黄肌瘦→瘦骨零丁→丁一确二→二三其意→意乱心忙→忙忙碌碌

3、琅琅上口→口不二价→价等连城→城北徐公→公之于众→众人广坐→坐树不言→言不及行→行住坐卧→卧虎藏龙→龙精虎猛→猛虎深山→山高水险→险象环生→生肉枯骨→骨软觔麻→麻痹不仁→仁同一视→视日如年→年高望重→重足累息→息事宁人→人多手杂→杂七杂八→八荒之外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

成语造句

(1)别忘了它的旋律也很琅琅上口啊。

(2)布达佩斯这个名字最后变得琅琅上口,这座城市很快便成为匈牙利的政治及工业中心

(3)叠韵词语言浅显明快、琅琅上口,令人心情愉悦,并使语意内涵丰富多彩。

(4)孩子们把这首诗念了又念,现在都能琅琅上口了。

(5)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琅琅上口”几个大字。

(6)两者都有琅琅上口的主题曲。

(7)媚媚写不出成语“琅琅上口”,导致语文测试才97分。

(8)蕊蕊不会写成语“琅琅上口”的最后一个字。

(9)上海溧阳学校的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琅琅上口”。

(10)斯里兰卡的「塔米尔之虎」反叛军,在他们控制的斯里兰卡岛部份地区自行宣告成立的国家,早已拥有国花和国旗,现在他们徵求一首易于琅琅上口的国歌。

(11)他把那首诗念得琅琅上口。

(12)他生动具体、气势宏伟的一系列颂歌,不仅是当时妇孺皆知、琅琅上口的文学诗篇,而且是有名有姓、有根有据的鲜活历史。

(13)为了写出琅琅上口的商业备忘录,他们应该分析亚历山大·蒲柏诗句的对仗。

(14)在缅甸取得艺术成功不仅需要琅琅上口的流行歌曲。

(15)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

(16)这些歌曲的标题琅琅上口,如《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7)助理编辑的第二个关键目标是使文章琅琅上口。琅琅上口同通俗易懂不是一个概念。

(18)子泽大哥哥给艳玫和庆婧讲述了“琅琅上口”的历史典故

(19)他生动具体气势宏伟的一系列颂歌,不仅仅是当时妇孺皆知琅琅上口的文学诗篇,而且是有名有姓有根有据的鲜活历史。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分字解释

琅琅

琅琅:[lángláng] 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上口

上口:(1)指诵读诗文等纯熟时,能顺口而出:琅琅上口。(2)诗文写得流利,读起来顺口。

琅:láng 1、<名>似玉的白色美石。班固《汉武帝内传》:『王母乃命诸侍女王子弹八琅之璈。』2、<形>洁白。皮日休《奉和鲁望白菊》:『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琅珰] (1)锁住。(2)金属或玉器撞击声。[琅玕[音gān]] 像玉一样的宝石。

上:shàng 1、<名>上面;位置在高处的。《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墨池记》:『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2、<形>等级高的;质量高的;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名>地位高的人;主持、领导的人。《谋攻》:『上下同欲者胜。』特指君主、帝王。《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累。』《东方朔》:『上伟之。』4、<形>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歉齐桓,中述汤武。』《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5、<动>上升;登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游黄山记》:『十里,上黄泥冈。』6、<副>向上。《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7、<动>献上;送上;呈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壁。』《狱中杂记》:『狱辞上。中有立决者。』8、<动>向上;走向。《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9、<动>装上;加上。《冯婉贞》:『以枪上刺刀相博击。』10、<动>通『尚』。崇尚。《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未,黔首是富。』shǎng<名>上声。汉语声调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上足] (1)徒弟的美称,相当于『高足』。(2)指骏马。[上手] (1)技艺高超的人;高手。(2)先例;榜样。(3)先前经手的人。(4)较尊的位置;处在较尊的位置上的人。[上头] (1)首位;第一。(2)古代男子束发加冠或女子束发插笄,是成年人象征。娼妓初次接客。

口:kǒu 1、<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2、<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3、<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口。』《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4、<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5、<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6、<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口不卷。』7、<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口面] 争吵。[口浅] 口快;说话直截了当。

琅:《午集上·玉字部》《唐韵》鲁当切《集韵》《韵会》卢当切《正韵》鲁堂切,□音郎。《说文》琅玕[音gān],似珠者。《玉篇》琅玕[音gān],石似玉。《广韵》琅玕[音gān],玉名。《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音gān]。〈传〉琅玕[音gān],石而似珠。《山海经》崐崘山有琅玕[音gān]树。《本草》寇宗奭曰:西域记云天竺出琅玕[音gān]。苏恭云:是琉璃之类,琉璃乃火成者,非琅玕[音gān]也。李时珍曰:山海经云开明山北有珠树。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珠树即琅玕[音gān]。在山为琅玕[音gān],在水为珊瑚。又琅琊,郡名。今沂州俗作琅。《山海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注〉今琅琊在海边,有山嶕嶢特起,状如高台。《括地志》琅琊山在密州诸城县东南,始皇立层台於山上,谓之琅琊台。又姓。《五音集韵》齐有大夫琅过。又仓琅,宫门缩首铜鐶。《前汉·赵后传》木门仓琅根。又琅当,长鏁也。《前汉·王莽传》以铁锁琅当其颈。或作琅璫。又琳琅,玉声。《楚辞·九歌》抚长刃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又《周礼·夏官·司马振铎注》司马法曰:鼓声不过阊,鼙声不过闒,铎声不过琅。〈疏〉鼓鼙与铎,声之有异也。又《字汇补》力宕切,音浪。《管子·宙合篇》以琅荡凌轹人。(琅)《广韵》俗琅字。

上:《子集上·一字部》(古文)丄□《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时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亲上。又《广韵》君也。太上极尊之称。《蔡邕·独断》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号。又上日。《书·舜典》正月上日。〈注〉孔氏曰:上日,朔日也。叶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类。又姓。汉上雄,明上观,上志。又上官,复姓。又《唐韵》时掌切《集韵》《韵会》《正韵》是掌切,□商上声。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云上于天。《礼·曲礼》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又进也。《前汉·东方朔传》朔上三千奏牍。又与尙通。《诗·魏风》上慎旃哉。《前汉·贾谊传》上亲,上齿,上贤,上贵。又《匡衡传》治天下者审所上。又《韵补》叶辰羊切,音常。《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霓兮南上。又叶时刃切,音慎。《王微观海诗》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莹。忽乗[音chéng]抟角势,超腾送崖上。又叶矢忍切,音审。《郭璞·游仙诗》翘首望太清,朝云无增景。虽欲思陵化,龙津未易上。《说文》上,高也。指事。时掌切。◎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考证:(《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电兮忽上。)谨照原文骑电改骑霓。忽上改南上。

口:《丑集上·口字部》《唐韵》苦后切《集韵》《韵会》去厚切《正韵》苦厚切,□□上声。《说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颐卦》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又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前汉·宣帝纪》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又《李陵传》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又姓。《唐韵》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禄。又古口,复姓。《正字通》汉有古口引。又壶口,山名。《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又谷口,地名。《史记·范睢传》北有甘泉谷口。〈注〉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又列口,县名。《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列口县。又《史记·仓公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息。〈注〉右手寸口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又《韵补》苦动切,音孔。《释名》口,空也。空上声。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汉·沟洫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宋玉·风赋》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户。◎按唐韵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韩文考异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与古暗合也。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音矣。又叶恪侯切,音彄。《梁法云·三洲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