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腰潘鬓

沈腰潘鬓,形容姿态、容貌美好(特指男子)。

沈腰潘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ěn yāo pān bìn
成语注音
ㄕㄣˇ ㄧㄠ ㄆㄢ ㄅㄧㄣˋ
成语简拼
SYPB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沈腰潘鬢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姿态、容貌美好(特指男子)。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形容身体过早衰弱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潘鬓沈腰

成语接龙

1、沈腰潘鬓→鬓乱钗横→横眉竖眼→眼空四海→海底捞月→月夕花朝→朝秦暮楚→楚雨巫云→云涌风飞→飞黄腾达→达官知命→命若悬丝→丝分缕析→析交离亲→亲上成亲→亲操井臼→臼灶生蛙→蛙鸣鸱叫→叫苦连天→天长日久→久惯老诚→诚惶诚恐→恐后无凭→凭轼结辙→辙乱旂靡

2、沈腰潘鬓→鬓乱钗横→横僿不文→文江学海→海水群飞→飞扬浮躁→躁言丑句→句比字栉→栉沐风雨→雨打风吹→吹毛索垢→垢面蓬头→头昏脑眩→眩视惑听→听人穿鼻→鼻头出火→火上弄冰→冰雪聪明→明公正义→义不反顾→顾盼自豪→豪言壮语→语重情深→深谋远略→略无忌惮

3、沈腰潘鬓→鬓乱钗横→横扫千军→军临城下→下车伊始→始乱终弃→弃其馀鱼→鱼笺雁书→书声朗朗→朗朗上口→口不择言→言气卑弱→弱不禁风→风宿水餐→餐葩饮露→露红烟紫→紫气东来→来者不善→善男信女→女貌郎才→才疏志大→大才盘盘→盘石桑苞→苞藏祸心→心旌摇摇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沈腰潘鬓”几个大字。

(2)成语沈腰潘鬓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达奶奶给她的小孙子介绍了“沈腰潘鬓”的故事。

(4)鹤龙湖中学的颛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沈腰潘鬓”。

(5)琳琳不会写成语“沈腰潘鬓”的最后一个字。

(6)小晨写不出成语“沈腰潘鬓”,因此语文考试才考了98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李煜《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分字解释

沈:1、shěn沈阳,市名,在辽宁。2、shěn姓。

腰:yāo(1)胯上胁下的部分,在身体的中部:弯腰;两手叉腰。(2)裤腰:红裤子绿腰。(3)指腰包或衣兜:我腰里还有些钱,足够我们零用的。(4)事物的中间部分:山腰;树腰;故事说到半中腰就不说了。(5)中间狭小,象腰部的地势:土腰;海腰。(6)姓。

沈:《巳集上·水字部》《唐韵》直深切《集韵》《韵会》《正韵》持林切,□音霃。《说文》陵上滈水也。一曰浊黕也。《风俗通·山泽篇》沈者,莽也。言其平望,莽莽无涯际也。沈泽之无水斥卤之类也。《前汉·□法志》山川沈斥。〈注〉斥即斥卤,沈即川泽。《庄子·达生篇》沈有履。〈注〉沈水,汚泥也。又齐人谓湖曰沈。《郭缘生述征记》有鸟当沈。又没也。《诗·小雅》载沈载浮。《战国策》智伯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之不沈者三板。〈又〉常民溺於习俗,学者沈於所闻。又以毒沈水也。《周礼·秋官》雍氏禁山之为苑,泽之沈者。〈注〉谓毒鱼及水虫之属。又五齐之一。《周礼·天官·酒正》五齐,三曰沈齐。〈注〉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清酒。又九天之一。《扬子·太□经》九天,八为沈天。又水名。《后汉·光武纪》辅威将军臧宫,与公孙述将延岑战於沈水。〈注〉沈水出广汉县。又实沈,星次也。属晋分。《左传·昭元年》参为晋星,实沈,参神也。又绿沈,画工设色之名。《邺中记》石虎造象牙桃枝扇,或绿沈色。《王羲之·笔记》有人以绿沈漆管见遗。《野客丛书》物色之深者皆为绿沈。又《广韵》《集韵》《韵会》□直禁切,音鸩。亦没也。一曰投物水中也。或作湛。《周礼·春官》以狸沈祭山林川泽。〈注〉沈如字,刘注直□反。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式荏切,音审。古国名。《左传·昭元年》沈姒蓐黄,实守其祀。〈注〉四国台骀之后。又姓。《广韵》出吴兴。本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於沈,子孙以国为氏。又沈丘,县名。《广舆记》属开封府,古沈子国,隋沈州,唐沈丘。又《集韵》《正韵》□昌枕切,音瞫。与渖同。汁也。《礼·檀弓》为楡沈故设拨。〈注〉以水浇楡白皮之汁,有急以播地,於引輴车滑也。又《集韵》《韵会》徒南切《正韵》徒含切,□音覃。沈沈,宫室深邃貌。《史记·陈涉世家》颗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注〉应劭曰:沈,长含反。通作潭。亦作□。

腰:《未集下·肉字部》《集韵》《韵会》伊消切《正韵》伊尧切,□音要。《说文》身中也。象人要自□之形。《徐曰》要为中关,所以自□持也。《玉篇》骻也。《释名》腰,约也,在体之中,约结而小也。又马名。《古今注》古骏马有飞兔腰褭。又天下形势亦称腰。《战国策》梁者,山东之腰也。《玉篇》本作要。《广韵》或作□。

潘:《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普官切《集韵》《韵会》《正韵》铺官切,□音拌。《说文》淅米汁也。《礼·内则》面垢燂潘请靧。又水名。《说文》在河南荥阳。又古邑名。《礼·檀弓》与县潘氏。又泉名。《水经注》湿水,又东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又《正韵》蒲官切,音盘。《列子·黄帝篇》鲵旋之潘为渊。又《集韵》《韵会》□孚袁切,音翻。米烂也。或作□。又《集韵》逋禾切,音波。潘旍,县名,在临淮。又普半切,音判。县名,在上谷。或省作番。

鬓:《亥集上·髟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必刃切,音傧。《说文》颊发也。《释名》鬓,峻也。所居高峻也。〈又〉其上连发曰鬓。鬓,滨也。滨,崖也。为面颊之崖岸也。《晋语》美鬓长大则贤。〈注〉鬓,发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