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的由来

浏览

  人们对元素分类,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我国的“五行”学说。即把元素假定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到了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把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气体和土质四大类的观点。

  根据原子量来研究元素,则是始于19世纪初。1829年,德国科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锂钠钾、钙锶钡、磷砷锑、氯溴碘等15种元素,他把这些元素称为“三元素组”。

  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尔发表了《六元素表》,他把28种元素列在一张表上,表中各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成序,并对元素进行了分族,且给尚未发现的元素留出了空位,比“三元素组”有了很大进步。

  1865年,英国人纽兰兹又提出一个叫做“八音律”的理论。他把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第八种元素的性质几乎和第一种元素的性质相同。这种像音乐中八度音似的“八音律”,进一步揭示了元素的性质和元素原子量之间的密切联系。

  1869年2月,年仅35岁的俄国彼得堡大学化学教授门捷列夫,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并把这个规律定为“元素周期律”。接着,他又把元素按原子量由小到大分成几个周期,并把原子量大的那一周期重叠在原子量小的周期下面。这样性质相似的元素就落在同一纵行里,制成了“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在排周期表时,运用周期律,大胆地在周期表里留下许多空格,每个空格代表一种未发现的元素,并预言了这些元素的性质。

  后人陆陆续续发现不少新元素,都无私地填在了门氏元素周期表的空格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