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灰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浏览

北灰鹟的图片

北灰鹟(学名:Muscicapa latirostris,英文名:Asian Brown Flycatcher)为雀形目鹟科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亚洲褐鹟。北灰鹟是一种很小的鸟,大小跟麻雀差不多。羽色上体灰褐,下体中央近白色。脚细弱,嘴宽阔而扁,呈三角形。北灰鹟在阔叶林、钎叶林、灌丛等处活动。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东、西至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门答腊。现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北灰鹟

拉丁学名:Muscicapa latirostris

英文俗名:Asian Brown Flycatcher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鹟属(Muscicapa)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c, e Asia to India &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北灰鹟:形态特征图 北灰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13厘米)的灰褐色鹟。上体灰褐,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褐灰,眼圈白色,冬季眼先偏白色。亚种cinereoalba多灰色,嘴比乌鹟或棕尾褐鹟长且无半颈环(无半颈环存疑)。

新羽的鸟具狭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的中部。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脚-黑色。

叫声为尖而干涩的颤音tit-tit-tit-tit,鸣声为短促的颤音间杂短哨音。

北灰鹟(摄于杭州,by 文明) 北灰鹟(摄于杭州,by 文明) 北灰鹟(摄于杭州,by 文明) 北灰鹟(摄于杭州,by 文明)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北灰鹟和白腹蓝姬鹟雌鸟的区别:白腹蓝姬鹟雌鸟体型较大且无浅色眼先。

北灰鹟和乌鹟、灰纹鹟的区别:这里,我们先临时定义“翼长”为飞羽末端到三级飞羽末端的长度。并定义“尾长”为尾羽末端到尾上覆羽末端长度。然后研究翼长与尾长的关系进行辨识。

北灰鹟“翼长”不长于“尾长”;乌鹟“翼长”长于“尾长”;灰纹鹟“翼长”几乎是“尾长”的2倍。

感觉:北灰鹟尾最长;乌鹟其次;灰纹鹟尾最短。

此外:乌鹟胸及两胁具有褐色斑纹;灰纹鹟的下体具有显著纵纹,且眼圈不似北灰鹟和乌鹟的白色,易于识别。而北灰鹟胸及两胁为均匀的灰色,不具有斑纹。

北灰鹟 北灰鹟 翼长和尾长的关系 翼长和尾长的关系 乌鹟:翼长大于尾长 乌鹟:翼长大于尾长 乌鹟:翼长大于尾长 乌鹟:翼长大于尾长 乌鹟亚成鸟:翼长大于尾长 乌鹟亚成鸟:翼长大于尾长 北灰鹟亚成鸟:翼长小于尾长 北灰鹟亚成鸟:翼长小于尾长 灰纹鹟:翼长几乎是尾长的2倍 灰纹鹟:翼长几乎是尾长的2倍

地理分布

北灰鹟:地理分布图 北灰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喜马拉雅山脉,边缘分布于东南;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方包括东北,迁徙经华东、华中及台湾,冬季至南方包括海南岛越冬。亚种latirostris常见于各种高度的林地及园林,但冬季在低地越冬;cinereoalba有可能在中国出现。

生活习性

北灰鹟 北灰鹟

从栖处捕食昆虫,回至栖处后尾作独特的颤动。

保护现状

北灰鹟 北灰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