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鹤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文化

浏览

灰鹤的图片

灰鹤(学名:Grus grus,英文名:Common 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别名千岁鹤、玄鹤,中文俗称番薯鹤,英文名意为普通鹤。大型涉禽。全身的羽毛大部分为灰色,体长100~137厘米,体重3000~5500克。顶冠中心红色,自眼后有一道宽的白色条纹伸至颈背。灰鹤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灰鹤

拉丁学名:Grus grus

英文俗名:Common Cran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鹤科(Gruidae)

中文属名:鹤属(Gr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ne 非洲, 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0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鹤:形态特征图 灰鹤:形态特征图

体型中等(125厘米)的灰色鹤。前顶冠黑色,中心红色,头及颈深青灰色。自眼后有一道宽的白色条纹伸至颈背。体羽余部灰色,背部及长而密的三级飞羽略沾褐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都是黑褐色。

虹膜-褐色;嘴-污绿色,嘴端偏黄;脚-黑色。

叫声:配偶的二重唱为清亮持久的Kaw-Kaw-Kaw号角声。迁徙时成大群,发出的号角声如krraw。

灰鹤:左为成鸟,右为幼鸟 灰鹤:左为成鸟,右为幼鸟 灰鹤:尾部特征 灰鹤:尾部特征

地理分布

灰鹤:地理分布图 灰鹤:地理分布图 灰鹤 灰鹤

分布范围:古北界。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的东北及西北。冬季南移至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喜湿地、沼泽地及浅湖。越来越稀少。

灰鹤有两个亚种:其中一个亚种分布在欧洲东部和北部,东至苏联的伯朝拉河和乌斯特乌萨;另外一个亚种分布在中亚至阿萨姆以东的部分地区。

灰鹤在国外繁殖于欧亚大陆的北部,越冬于非洲北部、伊朗、印度、缅甸和中南半岛北部等地,在中国繁殖于新疆天山和东北西北部和东部。迁徙期间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青海、甘肃等地,越冬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西至云南、贵州、四川、南至广东、广西和海南岛。有时北可达河南、山西、山东、甘肃和河北,春季于3月中下旬开始往繁殖地迁徙,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往越冬地。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西、山东、河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

升金湖、武夷山(福建)、黑河流域、大苏干湖、小苏干湖、豫北黄河故道湿地、巴音布鲁克、草海、东寨港红树林洪河、兴凯湖、东洞庭湖、目平湖、莫莫格、向海、鄱阳湖、双台河口、霸王河、乌梁素海湿地鸟类、白芨滩、青海湖鸟岛、荣成天鹅湖、庞泉沟、河津灰鹤、历山、攀枝花苏铁、金佛山、甘家湖梭梭林 珠江源头、纳帕海、碧塔海、白马雪山(云南)、高黎贡山、铜壁关、黄河三峡湿地、衡水湖湿地和鸟类 赛罕乌拉、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黄河三角洲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

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青海湖、赛里木湖、兴凯湖、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尔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塔河上游平原、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巴音布鲁克、哈巴河、阿尔泰

生活习性

灰鹤:飞行图 灰鹤:飞行图 灰鹤:飞行图 灰鹤:飞行图

灰鹤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旷野、湖泊以及农田地带,尤其是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通常呈5至10余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在越冬地甚至有多达数百只的群体。

性情机警,活动和觅食的时候常有一只担任警戒任务,不时地伸着长颈注视着四周的动静,一但发现有危险,立刻长鸣一声,并振翅飞翔,其他成员也立刻齐声长鸣,振翅而飞。飞行时常排列成“V”字或人字形,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脚向后伸直。栖息时常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收于腹部。

主要以植物的叶、茎、嫩芽、块茎、草籽、玉米、谷粒、马铃薯、白菜、软体动物、昆虫、蛙、蜥蜴、鱼类等食物为食。

生长繁殖

灰鹤:亲子 灰鹤:亲子 灰鹤:一家子 灰鹤:一家子

灰鹤在繁殖期初次与其他鹤类相遇时,它们是相当兴奋的,雄鹤与雌鹤并排站着,发出喧闹的叫声,这是它特殊的习性。繁殖期为4~7月,常组成小群在一起进行求偶炫耀。求偶炫耀时两翅半张,身体不断地上下蹲伏、跳跃和鸣叫。配偶为一雄一雌制。通常营巢于沼泽草地中的干燥地面上,主要由枯枝、叶、芦苇和草茎堆集而成。

每窝通常产卵2枚,偶尔少至1枚和多至3枚。卵的颜色为褐色或橄榄绿色,表面被有红褐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孵化期为28~30天。灰鹤的雄鸟和雌鸟同其他许多鸟类一样,胸部在激素的控制下形成一个特殊的区域,称为孵化斑。

进入孵化状态以后,胸骨左右侧的两个区域就开始脱掉羽毛,皮肤变得松驰而且血管也显得十分丰富。当进入发情高潮时,孵化斑就变成红色,其表面的温度与它的体温接近。在孵化时,亲鸟向两侧摇摆以确保卵与孵化斑的充分接触,然后就这样连续数小时地伏在卵上,仅在为保持均匀的温度、湿度而进行翻卵,以及与配偶换孵时才站立起来。当卵破壳以后,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使孵化停止时,孵化斑便不再呈红色,而是变为平常的接近蓝色的皮肤。繁殖期过后,孵卵斑消失,胸部又重新长出羽毛。

雏鹤很早就能跟随双亲离巢走动,并从双亲嘴里取食,吃的全部都是蠕虫和昆虫。

保护现状

灰鹤 灰鹤

灰鹤是鹤类中数量较多,较为常见的一种,全世界约有10000只以上。在中国也尚有一定数量,在山西南部和贵州草海等较为集中的越冬地,每年越冬的种群数量都在2000只以上,其他如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和云南个旧等地,越冬种群数量也都在数百只,估计在我国越冬的种群总数为6000只左右。

致危因素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灰鹤肉有益气的功效。因此被利用。

鸟类文化

灰鹤 灰鹤

中国古代对灰鹤的认识也很早,汉朝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曾在《史记·乐书》中记载:师旷援琴时,“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不过,古人又对灰鹤有误解。晋朝崔豹《古今注》中说,鹤千岁变苍,又千岁变黑,称为玄鹤。古代玄通元。《尔雅翼》将元鹤释为“鹤之老者”,故长寿鹤又称元鹤。这种说法一直到到明朝才由李时珍予以纠正,指出鹤“亦有灰色者”。

三才图会》载:“雷山有元鹤者,粹黑如漆,共寿满三百六十岁,则纯黑。五者,有音乐之节则至,昔黄帝习乐于昆化山,有元鹤飞翔。”这些记载把这种鸟神化了。在欧洲,《圣经》中就已提到灰鹤;在埃及的庙堂和史前洞穴壁画上,也有这种鹤的形象。生活在公元前384-322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对灰鹤的迁徙、休息、交尾、孵化等都进行了精确的记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