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角鸮的拼音、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浏览

黄嘴角鸮的图片

黄嘴角鸮(学名:Otus spilocephalus,英文名:Mountain Scops Owl)是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

黄嘴角鸮(读音:huáng zuǐ jiǎo xiāo)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肩部有一系列白色的斑点。耳羽簇明显,呈棕褐色,具黑色横斑,看上去象角一样。分布于越南和老挝。中国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等地留鸟。主要吃大型昆虫——甲虫、蝉、螳螂等,亦吃小型啮齿类、小鸟和蜥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

中文学名:黄嘴角鸮

拉丁学名:Otus spilocephalus

英文俗名:Mountain Scops Owl

命名作者:Blyth, 1846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角鸮属(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拼音

黄嘴角鸮 黄嘴角鸮huángzuǐjiǎoxiāo

外形特征

黄嘴角鸮 黄嘴角鸮黄嘴角鸮,体长19~21cm。上体棕褐色,具有细的黑褐色虫蠹状斑。肩部有一系列白色的斑点。耳羽簇明显,呈棕褐色,具黑色横斑,看上去象角一样。面盘也是棕褐色而具黑色横斑,下缘缀有白色,但后颈部没有显著的翎领,是它的主要特征。初级飞羽上有3条白色横斑。尾羽棕栗色,上面有6道黑色的横斑。下体为灰棕褐色,有白色、黄白色的斑纹。虹膜黄色,嘴角黄色,跗跖灰黄褐色。

地理分布

黄嘴角鸮 黄嘴角鸮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孟加拉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国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等地留鸟,分为2个亚种,台湾亚种仅分布于台湾,分布于其他地区的是华南亚种,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华南亚种的后颈没有灰白色的颈圈,下体为灰棕褐色,较为斑杂,而台湾亚种的后颈有灰白色的颈圈,下体为白色而有淡褐色的虫蠹状斑。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600~2600m的橡树、杜鹃、雪松等常绿针、阔林中。夜行性,在台湾、则栖息在低海拔的树林中以及繁殖上升至800米的高度。主要吃大型昆虫——甲虫、蝉、螳螂等,亦吃小型啮齿类、小鸟和蜥蜴。叫声为银铃似的双间音节的啸声,酷似“tunk-tunk”或“phew-phew”叫声,可延续几个小时之久,几只鸟相互呼应。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一般3~5月。巢营造在离地面2~7m高的树干、没有铺垫的洞里。每窝产卵2~3枚,有时4~5枚。双亲孵卵。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或啄木鸟废弃的洞中。每窝产卵通常3-4枚,有时多至5枚和少至2枚。卵的大小为31-34mm×27-29mm,平均32mm×28mm。

保护现状

1.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2.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1995年列入附录Ⅱ。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亚种分化

黄嘴角鸮包括以下亚种

1、黄嘴角鸮台湾亚种(学名:OtusspilocephalushambroeckiSwinhoe,1870),是台灣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灣本島,多见于低海拔的树林中以及繁殖时升至800米的高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2、(学名:OtusspilocephalushuttoniHume,1870)

3、黄嘴角鸮华南亚种(学名:OtusspilocephaluslatoucheiRickett,1900)。分布于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4、(学名:OtusspilocephalusluciaeSharpe,1888)

5、(学名:OtusspilocephalussiamensisRobinson&Kloss,1922)

6、黄嘴角鸮指名亚种(学名:OtusspilocephalusspilocephalusBlyth,1846)

7、(学名:OtusspilocephalusvandewateriRobinson&Kloss,1916)

8、(学名:OtusspilocephalusvulpesOgilvie-Grant,19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