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头蜂鹰的记录、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浏览

鹃头蜂鹰的图片

鹃头蜂鹰(学名:Pernis apivorus,英文名:European Honey Buzzard)为鹰科蜂鹰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2014年8月,新疆记录到鹃头蜂鹰的照片。

中文学名:鹃头蜂鹰

拉丁学名:Pernis apivorus

英文俗名:European Honey Buzza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蜂鹰属(Pernis)

繁殖区:古北界 : w

非繁殖区: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尚未收录,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鸟类记录

鹃头蜂鹰 鹃头蜂鹰

2014年8月4日12:43,新疆鸟友杨庭松(山猫)在伊犁河大桥下观鸟时拍到一只猛禽,经多方确认为中国鸟类新纪录鸟种——鹃头蜂鹰,这是鸟友近年来在同一区域发现的第二个全国新纪录。据《新疆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马鸣 2011),鹃头蜂鹰在喀什、库车林场有过记录。2005年6月28日邓杰等在阿尔泰山考察时记录到2只。但以上记录因为缺乏照片、标本等证据而未得到国内鸟类研究界的普遍认可,从而未能列入中国鸟类名录。根据鹃头蜂鹰在哈萨克斯坦的分布情况看,贾登峪、库车、喀什的记录都是有可能的。边缘分布数量很少,未来很有希望被记录到,需要拍到照片做为证据。

外形特征

鹃头蜂鹰:形态特征图 鹃头蜂鹰:形态特征图

鹃头蜂鹰身长52-60 cm,翼展135-150 cm,体重600-1000g ,寿命29年。雌鸟略比雄鸟更大。头小,雄性蓝灰色,而雌性的头部为棕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头的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虹膜为金黄色或橙红色,非常美丽。嘴为黑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和普通鵟很相似。在空中的飞行时翅膀腾起显得平稳有力,有一个较长的尾巴,有两道狭窄黑暗的斑纹,身上的斑纹较鸢要少。

鹃头蜂鹰:飞行图 鹃头蜂鹰:飞行图 鹃头蜂鹰:飞行图 鹃头蜂鹰:飞行图

地理分布

鹃头蜂鹰:地理分布图 鹃头蜂鹰:地理分布图

鹃头蜂鹰繁殖于欧亚大陆,越冬于非洲中部、南部。

生活环境

鹃头蜂鹰 鹃头蜂鹰

鹃头蜂鹰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多为鼓翅飞翔。常快速地煽动两翅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偶尔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边飞边叫,叫声短促,象吹哨一样。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生活习性

鹃头蜂鹰 鹃头蜂鹰 鹃头蜂鹰 鹃头蜂鹰

鹃头蜂鹰是旅鸟,有很强的地理特征视觉记忆(山脉,河流等)磁性方向。这个物种能够准确定位飞行方向,可避免高习飙升时大片的水域干扰迁徙路线。因此,鹃头蜂鹰可以跨越最窄的区域,如直布罗陀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或飞跃以色列地中海。该蜂鹰被认为适应更广泛的栖息地,但一般来说,喜欢异国情调的林地和种植园。当鹃头蜂鹰在树木繁茂的植被丛中飞行时,飞行高度通常相当低,在树冠中栖息,能够控制身体与尾巴下垂处于水平鹃头蜂鹰状态。 栖息于稀疏的森林或林缘。多见单个在林缘活动。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

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大多在林中的树上或者地上觅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窝,就象家鸡刨食一样,啄食蜂巢中的各种食物,吃得津津有味。

生长繁殖

鹃头蜂鹰:育雏 鹃头蜂鹰:育雏 鹃头蜂鹰:一对 鹃头蜂鹰:一对

鹃头蜂鹰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鵟或苍鹰等的旧巢。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繁殖期为4—6月。

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中间稍微下凹,形状为盘状,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

每窝产卵2~3枚,一般为2枚。卵为砖红色,被有咖啡色的斑点。

保护现状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