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贝尔氏麻痹

浏览

⑴贝尔氏麻痹病因不明,表现为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来发现,病人血清中含有单纯疱疹病毒抗体。
  ⑵糖尿病、妊娠及遗传等是明显的致病因素,本病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与遗传有关,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⑶可伴有前庭症状,眼震电图检查异常,可能是多发神经病变。
  ⑷有人认为,原发于鼓索神经的炎性病变逆行影响面神经干,神经外膜水肿压迫,导致面神经缺血,引起可逆的传导阻滞或不可逆的髓鞘或轴索变性。若刺激神经外膜内的胶原纤维形成,造成永久的纤维压迫或纤维化。
  ⑸发病年龄多在21~40岁,高峰在21~30岁,无性别差异。
  ⑹发病前多有鼻塞、肌肉痛、咽痛或其他病毒感染症状。
  ⑺有70%病人味觉改变,其中,50%发生在麻痹前2~7天,半数以上有患侧面部及耳后痛,其中20%发生在麻痹出现前,另20%患侧口角及上唇有麻木感,并常扩散至整个面部及舌侧。
  ⑻半数病人开始为全身麻痹,或在1周内发展成全麻痹;另一半为部分麻痹,并永不发展成全麻痹。70%病人在7~10天内开始恢复,4周内完全恢复;15%恢复良好,伴有轻微的变性合并症,这组病人一般在2~4周内开始恢复,4~8周内近于完全恢复;另15%恢复不良,一般在4~8周内开始出现恢复迹象,6个月后仍恢复不好,伴明显的合并症。
  ⑼听力、前庭功能检查及X线检查,以除外中耳及面神经的肿瘤、隐蔽性乳突炎、岩部先天性胆脂瘤等。凡缓慢发生、逐渐发展及复发性面神经麻痹提示肿瘤。
  ⑽复发性贝尔氏麻痹仅占10%,找不出其他原因,对一个突发性麻痹,病前有病毒感染症状,耳后疼及味觉改变,显微镜检查:透过鼓膜后上象限发现,鼓索神经充血,可考虑为贝尔氏麻痹。
  ⑾本病应与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鉴别。后者为单侧复发性面神经麻痹,伴有面部水肿及沟纹舌,水肿以上唇及眼部最明显,常有家族史,病因不明,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过敏或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考虑为面神经水肿在管内受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