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黄耆白薇款冬花散

浏览

桂枝黄耆白薇款冬花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

桂枝黄耆白薇款冬花散的基本资料

桂枝黄耆白薇款冬花散(《痎疟论疏》)

处方桂枝(去皮)3钱,黄耆(去头上皱皮,蜜水润透,蒸半炷香,取出炙燥,槐砧上锉碎)5钱,白薇(取山东所产者,柔黄而香,用糯米泔浸1宿,取出晒干,槐砧土锉碎,蒸之,从已至申)5钱,款冬花(取微见花者良,如已芬芳则无气力,拣去向里裹花蕊、壳并向里实如粟零壳及枝叶,用甘草水浸1宿,却取款冬叶拌,蒸1夜,去叶晒干)3钱,芍药(削去皮1层,蜜水润,蒸3次,晒3次,锉碎)6钱,石膏(研细,甘草水飞,澄,晒)5钱,知母(槐砧上锉碎,干木臼中捣烂)5钱。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肺疟。

用法用量每服5-7钱,水煎服。

桂枝黄耆白薇款冬花散相关中药材

1、糯米泔

别名粘米泔水。

来源为淘洗糯米时,第二次滤出的米泔水。

功能主治①《梅师集验方》:“治霍乱,心悸,热,心烦渴,以糯米水清研之,(或)冷熟水混取米泔汁,任意饮之”②《纲目》:“益气,解毒。食鸭肉不消者,顿饮一盏”

2、款冬花

别名冬花,款花,看灯花,艾冬花,九九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在花未出土时采挖,摘取花蕾,去净花梗及泥土,阴干。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河边、沙地。分布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产陕西、山西、河南、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等地。

性状干燥花蕾呈不整齐棍棒状,常2~3个花序连生在一起,长1~2.5厘米,直径6~10毫米。上端较粗,中部稍丰满,下端渐细或带有短梗。花头外面被有多数鱼鳞状苞片,外表面呈紫红色或淡红色。苞片内表面布满白色絮状毛茸。气清香,味微苦而辛,嚼之显棉絮状。以朵大、色紫红、无花梗者为佳。

功能主治润肺下气,化痰止嗽。治咳逆喘息,喉痹。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②《别录》:“主消渴,喘息呼吸”⑧《药性论》:“主疗肺气心促,急热乏劳,咳连连不绝,涕唾稠粘,治肺痿肺痈吐脓”④《日华子本草》:“润心肺,益五脏,除烦,补劳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虚惊悸,洗肝明目及中风”⑤《医学启源》:“温肺止嗽”⑥《本草述》:“治痰饮,喑证亦用之”⑦《长沙药解》:“降逆破塑,宁嗽止喘,疏利咽喉,洗涤心肺而兼长润燥”

3、糯米

别名稻米,江米,元米。

来源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种仁。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①《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②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③孟诜:“治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④《本草拾遗》:“主消渴”⑤《四产本草》:“主痔疾,(糯米)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⑥《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芫菁毒”⑦《纲目》:“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4、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5、知母

别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芪母,提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淮知母,蚔母,蒜辫子草。

来源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佳。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①毛知母为带皮的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微弯曲,一端较粗,一端较细,偶有2~3分歧,长3~17厘米,直径0.8~2厘米。根头部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残留,俗称“金包头”;上面中央有一道下陷的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金黄色扁平的绒毛,由两侧向根茎上方集中;另一面较皱缩,并有多数凹陷或突起的小圆点状根痕,黄绒毛少或无。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平坦。无臭,味甘而苦,带粘性。以肥大、质硬、表面被金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者为佳。瘦长、形扁、外毛灰黑、内色暗者为质次。②光知母 又名:知母肉。为去皮的干燥根茎。较毛知母瘦小,长约3~13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扭曲的纵沟,一侧可见多数不规则散在的小形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显筋脉点,水浸后有粘液。气味同毛知母。以肥大、滋润、质硬、色黄白、嚼之发粘者为佳。主产河北、山西。此外,河南、内蒙古、甘肃、陕西以及东北等地亦产。以河北易县所产品质最佳,称“西陵知母”。西南及中南都销毛知母;华北,东北销光知母。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①《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②《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③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④《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⑤《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⑥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⑦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⑧《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

6、桂枝

别名柳桂。

来源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8~7月间剪取嫩枝,截成长约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嫩枝,呈圆柱形,长15~100厘米,直径0.8~1厘米,外表棕红色或紫褐色。表面有枝痕、叶痕、芽痕,并有纵棱线、纵纹及横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有棕红色边,中心色较深。粗枝断面呈黄白色。气清香,味甜微辛。以幼嫩、棕红色、气香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症瘕。①成无己:“泄奔豚,和肌表,散下焦蓄血。”“利肺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末二字据《本草发挥》补)”③《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④《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⑤《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⑥《本草再新》:“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7、石膏

别名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细理石,细石,软石膏,寒水石

来源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生境分布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性状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8、白薇

别名白马尾,春草,芒草,白微,白幕,薇草,骨美,白龙须,龙胆白薇,山烟根子,拉瓜瓢,白马薇,巴子根,金金甲根,老君须,老虎瓢根,婆婆针线包,东白微。

来源为萝蘑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早春、晚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为佳。采掘后,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山东、辽宁、安徽。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福建、甘肃、河北、陕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茎类圆柱形,略横向弯曲,呈结节状,长约1.5~6厘米,直径约0.5~2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类白色。根呈细长圆柱状,有时弯曲或卷曲,丛生于根茎上,形如马尾,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2.5毫米,表面黄棕色,有细纵皱。质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飞出。断面略平坦,类白色至浅黄棕色,皮部发达,木部很小,仅占直径的1/3。气微弱,味苦。以根色黄棕、粗壮、条匀、断面白色实心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治阴虚内热,风温灼热多眠,肺热咳血,温疟,瘅疟,产后虚烦血厥,热淋,血淋,风湿痛,瘰疬。①《本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②《别录》:“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③陶弘景:“疗惊邪,风狂,庢病”④《纲目》:“治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⑤《本草述》:“主治患痰虚烦”⑥《要药分剂》:“清虚火,除血热”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肿,又用于急性热病中末期之灼热及衰弱病之消耗热,肺结核之骨蒸潮热等,有清凉性滋养之效;又用于小溲亦涩,肺热咳嗽等证”⑧《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热。治吐血及老年咳嗽”⑨《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肾炎、肺结核、尿路感染、水肿等”

9、黄耆

别名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绵黄耆,黄芪,箭芪,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

来源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孔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

功能主治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备注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黄耆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红耆。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的根,产量较大。药材呈长圆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细,长10~50厘米,粗6~20毫米。表面棕黄色或近于棕红色,有纵皱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浅黄色或暗黄色,略凸出;栓皮易剥落。质柔韧,断面纤维性且富粉质,皮部棕白色,形成层成棕色的环,木质部淡黄棕色,中心颜色较浅,有细致的类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产甘肃南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