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虫的作用和功效

浏览

虻虫为类虻科昆虫复带虻的雌虫体。各地均产,以畜牧区最多。虻虫夏季喜栖息于牧场中,以吸食牛、马等动物血液为生,常居于草丛及疏林中,喜阳光,常在白昼活动。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功效破血逐瘀。临床用名有牛虻、虻虫。

作用1

1、抗凝作用,虻虫在体外有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体外和体内均有活化纤溶系统的作用。虻虫水提取物540mg/(kg/d)和270mg/(kg/d)灌胃,连续7天,均能显着延长大鼠的出血时间,显着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大剂量组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华虻水浸液560mg(生药)/kg或粗蛋白提取液150m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能显着减少家兔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浆粘度比,并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血细胞比容。这些实验表明虻虫可能通过降低血液的粘、浓、凝、聚,而发挥活血、逐瘀、破积和通经的临床效果。

2、对小肠功能的影响,虻虫水煎剂对小鼠离体回肠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灌胃给药,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无明显影响。按千克体重计算,以相当于人用量的200倍,连续2天给小鼠灌服虻虫水煎液,也未见稀软便、粘液或腔血便。表明虻虫不阴止肠道水分的吸收,也无明显刺激作用,不但无致泻作用,相反 使小鼠白天的排便次数明显减少。

3、抗炎作用,虻虫提取物B、C和D组分80mg/kg,分别腹腔注射,均 能明显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其B组分作用较强,后者静注10-20mg/kg的阿司匹林

4、镇痛作用,虻虫提取物A或B组分100mg/kg灌胃,能明显对抗苯醌(phenylquinone)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其B 组分作用较强。

5、其他作用,虻虫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内毒素所致肝出血性坏死病灶的形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虻虫醇提取物有明显溶血作用。

作用2

水提物在体外有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体外和体内均有活化纤溶系统的作用,能显著延长出血时间,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浆粘度比,降低红细胞压积,改善血液流变学。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虻虫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内毒素所致肝出血坏死病灶的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虻虫醇提物有明显溶血作用。

作用3

摘自《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1、虻虫能明显增加血管流量;增强离体蛙心收缩幅度;对脑下垂体后叶素所致兔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2、虻虫水浸液与虻虫粗蛋白液均能抑制血小板粘附性,降低血粘度比和血浆粘度比,减慢血沉速度。

3、虻虫对组织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有明显的抗氰化钾中毒作用。

4、虻虫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对免疫也有抑制作用。

作用4

用于血滞经闭,症瘕结块,跌仆伤痛等症。本品入肝经血分,能攻血结,它的逐瘀消症的功效与水蛭相近似,用治瘀血结滞经闭、症瘕、跌打伤痛等症,常与水蛭等配合应用。

功效1

祛瘀通经消症。

功效2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认为虻虫有以下功效:破瘀散结,痛经堕胎。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

《中药大辞典》中认为虻虫有以下功效:逐瘀,破积,通经。治症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

《中华本草》中认为虻虫有以下功效:破血通经;逐瘀消症。主血瘀经闭;产后恶露不尽;干血痨;少腹蓄血;症瘕积块;跌打伤痛;痈肿;喉痹。

另有中医名著阐述其功效如下:

1、《神农本草经》:“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2、《名医别录》:“主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

3、《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积脓,堕胎。”。

4、《本草纲目》:“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5、《本草经疏》:“蜚虻,其用大略与蟅虫相似,而此则苦胜,苦能泄结,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故主积聚症瘕一切血结为病,如《经》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蟅虫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效也。”。

6、《本经逢原》:“虻虫,《神农本草经》治症瘕寒热,是因症瘕而发寒热,与蜣螂治腹胀寒热不殊。仲景抵当汤、丸,水蛭、虻虫虽当并用,二物之纯险悬殊。其治经闭,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伤血也。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虽缓,亦能堕胎。”。

7、《药征续编》:“按用虻虫之方,曰破积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妇人经水不利下,曰为有血,曰当下血,曰瘀热在里,曰如狂,曰喜忘,是皆为血证谛也。然不谓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鞕满,或曰少腹满,不问有瘀血否,是所以为其证也。”。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