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正骨手法中的主辅佐使

浏览

中国医学是一座伟大的宝库,以闭合治疗为主的骨伤科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千年证实的临床行之有效的正骨手法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精髓,是中医宝库中的珍宝,至今还在中医骨伤临床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笔者在从事中医骨伤临床19年的工作中,发现施行手法整复骨折脱位时,所运用的手法同中药方剂组成很相似,同样存在着主辅佐使问题。

当机体受到暴力作用超过正常限度时,可发生骨折和(或)脱位,又因残余暴力、肌肉、韧带牵拉或搬运不当而使断端发生移位。临床上常见的移位有成角、侧方、短缩、分离和旋转5种。我们使用手法的目的就是要纠正移位,使骨对合。正如清代吴谦等到编著的《医宗金鉴》说:“夫手法者,谓以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手法是“正骨之首务”。

我们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手法有拔伸、旋转、屈伸、横挤、分骨、折顶、回旋、纵压、分筋、拨络、理筋、弹筋等12种,而每个手法皆有其适应证,如拔伸可纠正短缩和成角;横挤可纠正侧移;折顶可纠正成角或用于折骨等,每种手法均视骨折的具体部位、具体情况而灵活选择应用。由于绝大多数有移位的骨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复合移位,如尺桡骨双骨折的短缩移位,必有侧方移位,也可因肌肉牵拉同时发生旋转和成角移位,所以在采用整骨手法进行闭合复位时,单用一种手法就难以奏效,必须同时采用几种手法才能获得满意复位。

在进行正骨时手法的选用,有一个主次或先后配合的问题,即主辅佐使问题。如股骨干中段骨折有短缩成角移位时,正骨手法中纠正短缩成角移位以拔伸牵引为主,力要大,不大不足以纠正短缩和成角,纠正侧方移位的横挤为辅,力要稳,并时时用指腹触摸骨折端以检查对位程度,而稍事旋前旋后并作摇晃为佐使,以纠正骨折端的旋转和残余移位。如髌骨骨折有分离移位时,应以顶挤为主,按捏为辅,膝关节屈伸为佐使。肱骨外髁翻转骨折,就应以旋转为主,牵引内收为辅,肘时时摇转为佐使。再如肩关节前脱位,在进行足蹬法复位时,单用患肢外展位作牵引不易成功,若是将上臂外展拔伸,在足蹬的配合下,内收患肢并做患肢旋转活动,则立刻复位,这里拔伸牵引为主,内收是辅,旋转手法就要佐使。在每个骨折脱位整复后,均应采用轻手法,理顺筋脉以加速复原减少后遗症。

总之,在总结中医骨伤临床经验中,笔者充分认识到整骨手法的运用和药物的使用一样,也存在着主辅佐使问题,为此,决心并为之努力探讨与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掌握提高,这样“一旦临证”才能“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做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医宗金鉴》),达到完美的境界。


相关文章